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通过改变早餐膳食成分观察不同食物对不同病程T2DM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初发T2DM患者和病程超过5年的DM患者各30人,饮食改变前后均查空腹、早餐后1、2、3、5小时血糖。比较每组饮食改变前后血糖变化和饮食改变后两组血糖变化有无差异。结果早餐饮食从馒头改为米粥后,两组血糖均升高(P〈0.05)且波动,两组间血糖波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饮食成分及食物加工后的物理状态对血糖影响巨大;糖尿病病程对饮食改变的反应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选择3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T2DM患者,分为CSIT组和MSⅡ组。结果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Ⅱ组胰岛素用量及术前调整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Ⅱ组(P〈0.01,P〈0.05)。结论T2DM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降糖效果显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关键词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T2DM)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3.
选择我院进行胰岛细胞移植的DM患者80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人,对照组40人。进入治疗室前治疗组给予安定,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各1ml肌注、即刻。两组均于术前用药前,测量BG,心率(HR),血压(BP),呼吸次数(R)。于进入手术室消毒。铺单后,局部麻醉前,复查BG,HR,BP,R。比较血糖变化。结果治疗组进入手术室后血糖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血糖则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血糖显著升高(P〈0.05)。结论情绪紧张可使DM患者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4.
施良  陈军建  袁国跃  贾珏  俞力 《山东医药》2009,49(37):29-30
目的探讨内脂素基因启动子-1535C/T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3例初诊T2DM患者(T2DM组)和162例糖耐量正常者的内脂素基因启动子-1535C/T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腰围、BMI、血浆内脂素、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内脂素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C、CC基因型患者比较,T2DM组TT基因型患者餐后2h血糖升高、HDL—C降低(P分别为0.04、0.01)。结论内脂素基因启动子-1535C/T多态性与中国人T2DM、脂代谢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同术期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比研究选取2012年1-8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例,另选取15例血糖正常者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前1天(T1)、手术结束后30min(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3天(T4)、术后第7天(T5)清晨采集静脉血送检,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值。结果①两组T1时比较,糖尿病组IgA、C3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IgG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gM、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IgG、IgA、IgM值于T2、T3、T4时较T1时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糖尿病组降幅更加明显(P〈0.05或0.01),两组均于T5时恢复术前水平。两组术后C3、C4值在T2、T3时较T1时均明显降低(P〈O.05或0.01),糖尿病组c3值降幅更加明显(P〈0.05或0.01),两组均于T4时恢复至术前水平,c4值术后降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调节功能异常,与正常组相比术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功能受到抑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7.
围术期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围术期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160例分为糖尿病组(DM组,78例)和非糖尿病组(NDM组,82例)。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分别记录术前(患者入院后)、术后第1天(从手术开始记录)、术后第2天(第2个24h)的心率变异性(HRV),包括SDNN、SDANN和RMSSD。结果术前与NDM组比较,DM组SDNN、SDANN降低(P〈0.01),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M组SDNN、SDANN、RMSSD均低于术前(P〈0.05),NDM组SDNN、SDANN低于术前(P〈0.05),RMSS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两组各指标均低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P〈0.01);DM组低于NDM组。结论麻醉、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对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显著的影响。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分别测定37例T2DM患者8:00、16:00、0:00血皮质醇以及空腹血糖。结果:T2DM患者血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8:00、16:00(P〈0.05),0:00(P〈0:01);且T2DM患者8:00、0:00血皮质醇浓度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存在皮质醇分泌的紊乱并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9.
分别测定37例T2DM患者8:00、16:00、0:00血皮质醇以及空腹血糖。结果:T2DM患者血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8:00、16:00(P〈0.05),0:00(P〈0:01);且T2DM患者8:00、0:00血皮质醇浓度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存在皮质醇分泌的紊乱并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0.
唐振媚 《内科》2008,3(6):856-858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8例(T2DM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T2DM+IMT组)55例,正常对照组64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并统计微量白蛋白尿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结果T2DM组、T2DM+IMT组空腹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1MT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率高于单纯T2DM组(P〈0.05),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22,P〈0.05)。结论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水平血糖谱差异,以便指导干预时机的选择。方法对糖耐量正常(NGT)、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血糖受损(IGT)、IFG+IGT及新诊断T2DM患者的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血糖谱进行分析。结果IFG+IGT组血糖水平及血糖漂移显著高于NGT、IFG、IGT组(P〈0.05)。新诊断T2DM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NGT、IFG、IGT、IFG+IGT组(P均〈0.05)。新诊断T2DM组餐后及日内血糖漂移与IFG+IGT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血糖水平升高,血糖漂移程度增加;(2)IFG+IGT阶段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导管封堵与外科缝扎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119例PDA患者中62例做外科缝扎手术,57例做Amplatzer封堵器封堵。观察术前、术后其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1)对心率的影响:手术组:术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介入组:术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介入组心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2)对血压影响:两组术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组术后心率增快比介入组明显。介入组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比手术组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日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漂移幅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新诊断T2DM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日内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HbA1c、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之间的关系。结果(1)他DM患者HbA1c与全天8次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70,P均〈0.01),与PPGE不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及中、晚餐后2h血糖进入最后的方程(校正R^2=0.566,P〈0.01)。(2)HbA1c与全天不同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74,P均〈0.01),晚餐前1h、晚餐后2~3h及晨3:00~6:00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3)CGMS所示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相关性最强(r=0.81,P〈0.01)。(4)MAGE与HbA1c不相关(P〉0.05),三餐PPGE及晨3:00的血糖水平为影响MAGE的独立参与因素(校正R^2=0.427,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因此,他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  相似文献   

14.
选择60岁以上T2DM患者56例,随机分为锐组26例,灵组30例,其中入选病例两组均为24例。观察12周。结果:锐组早和晚餐2h血糖(h2PG)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餐前PG,中餐后2hPG,睡前PG无差异(P〉0.05),锐组低血糖次数减少。结论:诺和锐30更适合治疗老年T2DM患者。  相似文献   

15.
选择T2DM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46例(A组),T2DM患者42例(B组),健康对照者36例(C组)作为研究对象,结果(1)A组与C组比较,血糖、血脂及CRP均升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或P〈0.05)。(2)B组与C组比较,FBG、TG、CRP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3)A组与B组比较,仅有TG、CRP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47例行髋动力螺钉(DHS)手术的1型糖尿病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以患者术前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血糖升高组(17周)要比血糖正常组(15周)的延迟(X2=6.966,P=0.008)。结论:术后血糖水平是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将56例病程在两年内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 n=28)及(MSII,n=28)。结果:FBG、PBG、晚餐前血糖、睡前血糖,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一年,20例患者中未使用磺脲类降糖药,个别肥胖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降低血糖,可以在一段时间不用降糖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糖尿病(DM)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动态心电监测DM者(A组)100例,分析手术前、中、后室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并与非DM者(B组)285例比较。结果A组36例(32.72%)发生显著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高于B组47例(16.8%),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中、术后高危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M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DM者,且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术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异常(IFG/IGT)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52例在我院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疗的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分为3组,其中T2DM组42例,IFG/IGT组38例,正常对照(NGT)组72例,采取空腹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RDW、血红蛋白,多功能血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和空腹血糖,同时统计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关系。结果RDW在T2DM组、IFG/IGT组和NGT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2DM组和NGT组、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FG/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是RDW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T2DM患者RDW升高,RDW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颅脑手术病人同术期细胞因子IL-10、IL-6及TNF-α的影响及异丙酚用于颅脑手术麻醉的优越性。方法30例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Ⅰ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T1)、手术开始切皮后2h(T2)、术后2h(T3)、术后48h(T4)四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1L-6、IL-10及TNF-α浓度。结果①两组血清IL-10浓度切皮后2h明显上升,与术前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P组切皮后IL-10浓度明显高于Ⅰ组(P〈0.01)。术后2h两组间的差异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血清IL-6浓度切皮后2h明显上升,与术前水平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至术后48h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术前相比仍右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P组切皮后2h IL-6浓度低于Ⅰ组(P〈0.05)。③两组血清TNF-α浓度在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颅脑手术中,手术麻醉可引起血清细胞因子IL-10及IL-6的显著升高,但对TNF-α无明显影响;异丙酚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产生并促进IL—10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维持。可作为颅脑手术麻醉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