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因势利导"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疾病邪正斗争的势态,及时导邪外出。《灵枢·师传》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可见,"顺而治之"是《内经》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因势利导,因性任物,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1]。这一治疗原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中"顺其自然"相符。《内经》治疗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顺脏腑气机运行之势根据"五郁"形成的机理,《素问  相似文献   

2.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3.
谈《内经》对“反者道之动”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概括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一。《内经》在对这一规律加以运用时,除了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疾病存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规律,要防止疾病向对立面转化以外,还试着从“反用其理”的角度对该命题进行运用,即利用事物由极转化的规律,人疾病发展趋势而用药,促使疾病状态由“极”而回复到初始的健康状况,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反治之法的提出。本文大胆地对反治之法从反常规治法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理论基础,临床运用以及西方的顺热疗法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试图说明《内经》在“反者道之动”思路下顺病而治的反常治法与在“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思路的正常治法共同组成相对完善的法则法体系。“反治”对关非完美无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对《内经》这一宝贵遗产不应废弃。  相似文献   

4.
论《内经》治未病之预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以及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内经》可以看出,《内经》的预防观是以“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核心内容,吸收先秦诸于哲学中防患虑患的先进思想,首次提出“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论点,并将能否“治未病”作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就此予以阐述。一、提出“治未病”概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考《内经》中凡三见,但其中“未病”的含义不尽相同。约有以下二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疗法之针灸、按摩、导引、吐纳、药物内治外敷乃一体,所谓“针石治其外,毒药治其内”,始导源于《内经》,体观易医之理及用。它是在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视天地人为一体,天人相应,日月共参,生理、病理循从自然,不论是防病健身,还是  相似文献   

6.
《内经》“冬不按跷”理论的养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清平 《陕西中医》2004,25(10):947-947,889
《黄帝内经》在总结、汇聚先秦道家、儒家、杂家有关养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法则。其中,《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顺时摄养原则,是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为根本,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养生思想,对现今的养生、防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中提出的“冬不按跷”正体现了人要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7.
“胁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多与肝、胆、脾、胃有关。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治汇补》:“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当推原之”。内治之法,历代医家论述极详,而外治一法略也。余十年来,诊求于古训,得吴师机先哲“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启示。将内治之方药改型外用,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胁痛”外治法临床运用简述如下。1 外感胁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8.
《内经》从提出"治未病"预防学思想、教人以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对《内经》养生学防治亚健康作了探析。认为,顺应时气、调摄精神情志、调节饮食、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房室养生是《内经》倡导主要养生手段。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内经》在养生学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顺应天时变化,即“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人生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日月星辰,四季寒暑无不对人的生长壮老具有深刻的影响,人只有掌握并且顺应自然界天  相似文献   

10.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许多养生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祖国医学汲取了这些精华并予以继承发扬,不断光大。现从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病,预防为主、重视治未病等方面来概述道家养生理念在《内经》中的体现,以说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所倡导的养生奉寿与道家的养生观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也为指导现代人的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13.
陈德堃 《四川中医》2000,18(12):13-14
《内经》是祖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篇提出保持身体健康以延年益寿的一系列养生理论、原则和措施 ,体现了中医学的防病保健思想 ,现将其归纳浅述如下。1 法于阴阳 ,顺应自然《内经》养生学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建立起来的 ,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 ,若要保持健康 ,就应懂得自然规律 ,适应环境变化 ,所以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并提出春夏就顺其生长之气而养阳 ,秋冬应顺其收藏之气而养阴 ,即所谓“春夏…  相似文献   

14.
《素问·五脏别论》载文“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与其病。”文中之“下”含义颇为精深。1 古今医家所论之“下”观注释《内经》诸家 ,上可及隋·杨上善 ,下可至今朝诸家。其杨氏于撰注《内经太素》中言 ,“察其之下”这意为“凡治病察其上下 ,适其脉 ,观其志意…  相似文献   

15.
《内经》意象思维探析贵阳中医学院黄自元(550002)编者按作为《内经》固有的思维形式,意象思维一直隐藏在背后起作用,鲜为习医者所知。直到金代,始被刘完素发掘出来,"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正世俗谬说",为后世自觉运用这...  相似文献   

16.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养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经》的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  相似文献   

17.
《景岳全书》“论治篇”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提出了“不治之治”的治疗思想,并说这正是“《内经》求本之理耳”。个人体会“不治之治”也就是临诊治病要透过表面症候,找出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去治疗疾病的根源,源流得清,症候也就相应而解。兹将我应用此法的几则实例整  相似文献   

18.
浅论从治法     
<正> 凡治病,有正治,有反治。逆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正治;顺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反治。内经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就是此义。逆而治之者,多为顺症,就是寒热分明,易于诊断的病情。如泻热救阴之用大承气汤;顺而治之者,就是诊断较难,模棱两可的病情,如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疾病之需用逆治法治疗者,往往是一目了然,处理较易。而疾病之需用从治法治疗者,则难免一时进退维谷,踟蹰难前,此即“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谓也。如辨证问题解决不了,则施治就更为不易了。因此,从治之法,为必不可缺之研究课题。笔者尝谓,假如病人临床表现为阳盛阴  相似文献   

19.
赵明山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69-2172
治疗思想,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总体构想,它指导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治法疗法的应用。在巾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从宏观整体的传统思维出发,将“天人合一”、“中和观”等文化理念融入其论治学说,提出“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求中和”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20.
“随证治之”语出《伤寒论》第 1 6条 ,原为太阳病误治变证而提出的诊治原则。开创了中医指导临床实践哲理思维的先河 ,为“辨证论治”观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通过对此经文的进一步诠释和再认识后 ,认为这是仲景学说“症病观”的重要思维理念 ,进一步整理、发掘和阐发 ,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上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1 用“证病观”诠释“证”字不尽仲景学说的原有旨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内经》之后 ,启迪后世医家辨证思维和奠定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著作。自仲景提出“随证治之”以来 ,历代医家在“证”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