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动态血糖监测以每5min的间隔连续检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及门诊。对象:选择2002-12/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及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均未接受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正常人组为同期本院健康志愿体检者43例,本组成员无糖尿病家族史,除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77;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77;122)个。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幅度、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按意向处理,两组受试对象均完成测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趋势: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水平[(12.2&;#177;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8.5&;#177;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1.2&;#177;2.8)mmol/L]均高于正常人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3&;#177;0.5),(7.8&;#177;1.4),(7.8&;#177;1.4)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τ=16.68,23.04,15.14,P均&;lt;0.001)。②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2型糖尿病组血糖&;gt;7.8mmol/L及&;gt;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正常人漂移于较高水平,漂移幅度增大,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更为详细地评估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β细胞功能、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5例、正常人群30例分成初诊组、正常组,查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及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msment,F/OMA-IR)及胰岛β细胞基础分泌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β cell);采用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30min净增葡萄糖(ΔI30/ΔG30)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初诊组患者空腹血糖(11.4&;#177;2.2)mmol/L、24h平均血糖(15.5&;#177;3.6)mmol/L、餐后1h血糖(17.3&;#177;3.1)mmol/L、餐后2h血糖(16.6&;#177;3.2)mmol/L、餐后3h血糖(13.6&;#177;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7&;#177;1.1)%均比正常组高(t=3.524—3.535,P&;lt;0.01)。初诊组患者HOMA-β cell(92.4&;#177;22.4),△I30/△G30(23.9&;#177;6.3);均比正常组低(t=2.826。2.835,P&;lt;0.05)。初诊组患者HOMA-IR(8.4&;#177;1.3);均比正常组高(t=2.837,P&;lt;0.05)。当平均血糖值超过11.1mmol/L,患者HOMA-β cell及△I30/△G30明显下降;但患者HOMA-IR却变化不大。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平均血糖、餐后2h血糖高;全程持续高血糖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在初诊患者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结果:正常人组与2型糖尿病组在平均血糖水平犤(5.3±0.5)mmol/L比(12.2±2.6)mmol/L犦,日内血糖最高值犤(7.8±1.4)mmol/L比(18.5±2.7)mmol/L犦,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犤(3.9±1.6)mmol/L比(11.2±2.8)mmol/L犦,两组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而2型糖尿病组血糖>7.8mmol/L及11.1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r=0.95,P均<0.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显示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对糖尿病的防治及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年龄超过3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第八辅助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的变化,评价糖尿病子女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损伤。方法:对38例至少双亲之一有2型糖尿病的子女及28例正常人进行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稳定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的测定,同时也观察了代表内皮损伤的vWF水平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子女组:体质量[(68&;#177;14)kg[、体质量指数(24.5&;#177;4.0)kg/m、腰臀比(0.85)、血压[收缩压(117&;#177;8)mmHg,舒张压(73&;#177;8)mmHg]、血糖[(5.2&;#177;1.0)mmol/L]、胆固醇[(4.6&;#177;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177;0.3)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177;0.8)mmol/L]等未发现改变,而空腹胰岛素[(13&;#177;6)mIU/L]、代表胰岛素抵抗的HOMA-IR(3.0&;#177;1.5)和代表血管内皮损伤的血浆vWF[(112&;#177;50)%]与对照组比较是升高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29~2.00,P&;lt;0.05)。结论:2型糖尿病的子女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在体质量、体脂、血压、血糖尚未发生变化之前,血胰岛素水平已发生变化,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损伤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大连地区非糖尿病和糖尿患者群LMNA1908C/T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非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平均年龄为(62.6&;#177;12.9)岁。测量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1,HDL-C)、胰岛素和C肽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LMNA1098C/T基因型。结果:LMNA1908C/T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非糖尿病和糖尿病之间没有差异。无论是非糖尿病还是糖尿病者有血脂紊乱者和无血脂紊乱者之间差异显著。非糖尿病有血脂紊乱者的LMNA1908T/T基因型频率(51.8%)高于糖尿病患者(38.9%),LMNA1908C/T和/T/T基因型的胆固醇[(4.81&;#177;0.71),(6.32&;#177;0.81)mmo1/L]、三酰甘油[(1.72&;#177;0.49),(222&;#177;1.09)mmol/L]水平均高于C/C型携带者[(4.00&;#177;0.82),(1.08&;#177;0.43)mmol/L],HDL-C水平[(1.21&;#177;0.21),(1.03&;#177;0.28)mmol/L]低于C/C型携带者[(1.28&;#177;0.18)mmol/L]。在糖尿病患者T/T型携带者对三酰甘油作用消失(P&;gt;0.05)。结论:无论在非糖尿病还是糖尿病个体LMNA1908C/T多态性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尤其在高胆固醇血症者存在T等位基因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血糖控制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8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微血管病变及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15.44&;#177;5.3l)mmol/L和(14.27&;#177;4.53)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11.2&;#177;1.8)%和(9.8&;#177;1.4)%]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呈显著性正相关,是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期为老年糖尿病预防及早期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0—06/2004—06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及内分泌科、老年科住院治疗的中年糖尿病患者111例(中年组),男69例,女42例。同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门诊及老年科住院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老年组)。男41例。女30例。测定两组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各点血糖、胰岛素等指标,计算各项胰岛素抵抗指数及β细胞功能指数。并将年龄与各项指标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①老年组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30,60。120min血糖值【(7.6&;#177;2.9),(11.8&;#177;3.5)。(15.4&;#177;4.4),(15.5&;#177;5.1)mmol/L】均低于中年组【(8.7&;#177;3.1)。(14.1&;#177;3.7)。(17.4&;#177;3.9).(17.0&;#177;4.2)mmol/L】【t=2.225—3.270,P&;lt;0.05~0.01);老年组患者120,180min胰岛素水平均高于中年组(t=3.114,t=2.005,P&;lt;0.05)。老年组糖负荷后30min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高于中年组(t=2.42,P&;lt;0.05)。②在老年2型糖尿病组中,年龄与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314,P&;lt;0.01),与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年发病者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β细胞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食物的血糖指数与糖尿病饮食治疗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等热量而血糖指数不问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6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3例,男40例,女3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在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饮食治疗,试验期8周,经过2个饮食阶段。第1阶段: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55%的食物4周,经过15d清洗期后,进入第2阶段: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75%的食物4周。所需食物的总热量按标准体质量计算。③分别于两个饮食阶段结束时测定患者血生化学指标:血脂检测采用比色法,果糖胺检测采用酮胺法,血糖用血糖仪检测,胰岛素用放射免疫学法检测,胰岛素曲线下面积[025&;#215;空腹胰岛素&;#177;0.75&;#215;(餐后60min胰岛素)&;#177;0L5&;#215;(餐后60min胰岛素]。④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糖尿病患者7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8项指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低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6.8&;#177;1.2),(12.73&;#177;2.71),(10.26&;#177;1.92),(2.19&;#177;0.58),(1.9&;#177;0.2),(4.6&;#177;1.2)mmol/L.(75&;#177;25)mIU/(L&;#183;min),(68&;#177;22)mIU/L;(8.9&;#177;2.7).(14.81&;#177;2.77),(13.82&;#177;3.24),(4.10&;#177;0.67),(2.5&;#177;0.5),(7.0&;#177;0.3)mmol/L,(118&;#177;40)mIU/(L&;#183;min),(93&;#177;14)mIU/L,t=4.58~18.41,P〈0.011;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高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1.4&;#177;0.4),(14&;#177;05)mmol/L;(1.2&;#177;0.4),(1.2&;#177;0.2mmol/L,t=3.023.17,P〈0.01]。结论:低血糖指数饮食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糖尿病患者应以低血糖指数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9.
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对糖耐量减低者结局的影响:5年随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人群结局的影响,比较哪种干预措施能更有效地防止IGT向糖尿病发展。方法:以:1998年揭阳市区1549例糖尿病普查的自然人群、揭阳市人民医院职工健康体检及处级以上干部健康体检和门诊患者并自愿参加研究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自愿接受检查。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实际纳入IGT患者178例,男98例,女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178例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40例,饮食运动组40例,阿卡波糖组50例,二甲双胍组48例。对照组行一般糖尿病防治教育;运动饮食组行糖尿病教育并按个体行饮食及运动指导;阿卡波糖组给予阿卡波糖治疗;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每半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身高、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结果:随访5年后阿卡波糖组及二甲双胍组患者空腹血糖[(5.7&;#177;0.1),(5.9&;#177;0.1)mmol/L]、餐后2h血糖[(7.0&;#177;1.8),(7.5&;#177;1.9)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饮食运动组[(6.3&;#177;0.2),(6.2&;#177;0.1)mmol/L(9.5&;#177;2.2),(8.4&;#177;2.4)mmol/L](t=1.92~2.30,P&;lt;0.05)。5年随访结果:对照组发展为糖尿病15例(43%),转为正常10例(29%),仍为IGT10例(28%)。饮食运动组发展为糖尿病12例(33%),转为正常12例(33%),仍为IGT12例(34%)。阿卡波糖组发展为糖尿病6例(13%),转为正常30例(67%),仍为IGT9例(20%)。二甲双胍组发展为糖尿病9例(21%),转为正常23例(27%),仍为IGT12例(52%)。两个药物干预组转化为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药物干预组(X^2=12.35,9.58,P&;lt;0.01),而IGT保持率高于非药物干预组(X^2=7.89,8.59,P&;lt;0.01)。结论:药物干预治疗比非药物干预更好地控制IGT向糖尿病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荞麦花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高脂血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荞麦种子提取物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等活性,荞麦花提取的有效成分是否也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等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目的:研究荞麦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buchwheat flower.TFBF)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降血糖、血脂等作用,并探讨其降血糖和调节血脂的作用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和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同位素科完成。实验选用SD大鼠60只,清洁级Ⅱ级,体质量(220&;#177;20)g,雌雄各半。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TFBF0.15,0.30,0.60g/kg剂量治疗组和阳性对照药HB-419组,每组10只。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饲料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TFBF口服治疗12周,剂量分别为0.15,0.30,0.60g/kg。主要观察指标:TFBF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中空腹血糖、糖耐量、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胰岛素及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s,INS-R)结合力的影响。结果:TFBF治疗组大鼠血中空腹血糖,三酰甘油,LDL-C[TFBF0.15,0.30,0.60g/(kg&;#183;d)组空腹血糖分别为(8.22&;#177;3.04),(7.79&;#177;2.68),(7.04&;#177;2.57)mmol/L;三酰甘油分别为(0.54&;#177;0.22),(0.48&;#177;0.12),(0.46&;#177;0.20)mmol/L;LDL-C分别为(1.93&;#177;0.26),(1.79&;#177;0.22),(1.72&;#177;0.31)mmol/L]低于实验对照组[(11.15&;#177;2.80),(0.73&;#177;0.15),(2.47&;#177;0.23)mmol/L](t=2.242~6.756,P&;lt;0.05~0.01),HDL-C高于实验对照组(t=6.173,4.736.P&;lt;0.01),TFBF治疗组大鼠糖耐量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和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明显比实验对照组增加(t=2.658-3.711,P&;lt;0.05),并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TFBF具有良好的降血糖、调血脂、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力和敏感性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以期为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二级康复预防措施介入提供量化依据。方法:2000—03/2002—12郑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36例。符合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入选病例依血尿酸浓度分为2组:实验组(血尿酸≥357μmol/L)59例,对照组(血尿酸&;lt;357μmol/L)72例。测定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三酰甘油水平[(10.6&;#177;3.0)mmol/L,(14.3&;#177;7.9)mIU/L,1.73&;#177;0.67,(2.81&;#177;1.8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9.5&;#177;2.8)mmol/L,(11.3&;#177;6.4)mIU/L,1.38&;#177;0.60,(1.77&;#177;0.62)mmol/L](t=-2.15,-2.435,-3.198,-4.107,P&;lt;0.05),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793.P&;lt;0.05)。实验组血尿酸水平与HOMA-1R,β细胞功能指数,三酰甘油呈显著正相关(r=0.367,0.319,0.622,P&;lt;0.05~0.01),与胰岛素酶感指数,HDL-C呈显著负相关(r=-0.367,-0.37l,P&;lt;0.01,0.05),与β细胞功能指数,总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P&;gt;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按脊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耐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3/2003—03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8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消渴病疗效判断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8.2~21.0mmol/L,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6岁,平均病程2年零6个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背痛。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排除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年龄>70岁或体质弱不适合推拿疗法治疗者。治疗组口服复方降糖灵1周后停止口服药,给予推拿按脊点穴手法治疗,治疗30d。对照组用口服降糖灵药物治疗,每次1~2片,3次/d.治疗30d。仿照陆一农腰背痛指数研究报告,以临床症状的程度设置指数如:口渴、乏力程度、肥胖或体质量减轻、背痛的程度、脊柱的活动度、空腹血糖的表现设定1:2:3:4:5指数对比,治疗前后进行统计评估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释放。参照1979年全国糖尿病会议的标准统计疗效。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到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降至7.3mmol以下。改善: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减轻,空腹血糖降至8.1mmol以下。无效: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空腹血糖持续8.1mmol上下。 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3例,改善2例,无效1例,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6例,改善4例,无效8例,有效率42.1%。两组问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治疗组治疗前后胰岛素释放差异显著[平均胰岛素释放:(29.0&;#177;8.0),(26.0&;#177;8.0)IU/L,P<0.01,治疗后糖耐量各时间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空腹:(8.1&;#177;1.1),(5.6&;#177;1.1)mmol/L;餐后2h:(9.8&;#177;1.1),(6.1&;#177;10.1)mmol/L,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糖耐量时间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空腹:(8.2&;#177;1.2),(6.1&;#177;1.0)mmol/L;餐后2h:(11.6&;#177;1.3).(8.5&;#177;1.2)mmol/L,P<0.05],两组治疗后糖代谢变化,差异显著(P<0.01)。③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指数为57.0&;#177;0.0,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指数为83.7&;#177;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推拿按脊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降糖灵。  相似文献   

13.
背景:苦瓜属植物提取物有降糖效果是已被证实的,而其是否有调脂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苦瓜降糖胶囊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降糖及调脂作用。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03收集的35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70~86岁,平均(77&;#177;5)岁。纳入研究对象均为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既往均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即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1个月未用过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对35例患者投入的药物为本院制备的苦瓜降糖胶囊。每例患者均在疗程前后立即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血糖测定为酶试剂法。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微柱法。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用酶法。主要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的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采用苦瓜降糖胶囊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5.02&;#177;1.67),(9.70&;#177;3.44)mmol/L,(5.79&;#177;1.18)%]均有较治疗前[(7.59&;#177;1.83),(12.63&;#177;3.65)mmol/L,(6.33&;#177;1.28)%]明显下降(t=14.496,8.493,4.644,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4%(33/35),80%(28/35),80%(28/35)。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有明显下降(t=12.400,7.487,P&;lt;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上升(t=6.312,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1%(25/35),77%(27/35),66%(23/35)。结论:苦瓜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血糖及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强化管理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保肢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综合强化管理与医疗方法的运用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保肢及生活质量提高的意义。方法 入选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教育中心接受专科糖尿病教员的教育,包括常规糖尿病教育及足部特别教育,教育前后各完成糖尿病知识问卷,到达研究终点时评价强化管理组(n=65)及普通管理组(n=58),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足部防护知识、血糖控制情况、足部溃疡发生率、截肢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糖尿病一般知识和足部防护知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月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干预后1年和2年的差异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lt;0.001)。强化管理组在HBAlc[(7.1&;#177;2.3)%]、平均收缩压[(142&;#177;10)mmHg]、平均舒张压[(80&;#177;10)mmHg]、总胆固醇[(4.4&;#177;1.1)mmol/L]、三酰甘油[(1.8&;#177;0.9)mmol/L]的改善较普通管理组[分别为(8.5&;#177;4.2)%,(158&;#177;9)mmHg,(92&;#177;10)mmHg,(5.6&;#177;2.6)mmol/L,(2.5&;#177;1.8)mmol/L]显著(t=2.310,9.019,6.647,2.804,2.745,P&;lt;0.05),强化管理组的糖尿病足发生率(7.7%)及截肢率(3.1%)较普通管理组(20.7%,13.8%)显著降低(t=4.347,4.712,P&;lt;0.05)。结论 强化管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率及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及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水平与抗性淀粉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抗性淀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寻求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7)、糖尿病对照组(n=7)、抗性淀粉组(n=8)和普通淀粉组(n=8)。正常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糖尿病对照组、抗性淀粉组及普通淀粉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普通淀粉组、抗性淀粉组分别以普通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6g/(kg&;#183;d)灌胃(用蒸馏水稀释),其余两组用蒸馏水灌胃。4周后断头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血生化。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0.01)。抗性淀粉组大鼠干预后血糖、总胆固醇和尿素氮[(17.1&;#177;3.4),(4.07&;#177;0.87),(5.55&;#177;0.50)mmol/L]明显低于高消化淀粉组[(21.4&;#177;3.1),(4.99&;#177;1.09),(6.27&;#177;0.82)mmol/L]和糖尿病对照组[(21.9&;#177;3.0),(5.02&;#177;1.00),(7.72&;#177;0.81)mmol/L](P&;lt;0.05-0.01)。各组大鼠血清蛋白及钙、磷、镁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抗性淀粉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和尿素氮,提示抗性淀粉具有减轻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并可能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动态血糖监测以每5 min的间隔连续检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及门诊.对象选择2002-12/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及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均未接受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正常人组为同期本院健康志愿体检者43例,本组成员无糖尿病家族史,除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22)个.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幅度、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按意向处理,两组受试对象均完成测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趋势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水平[(12.2±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8.5±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1.2±2.8)mmol/L]均高于正常人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3±0.5),(7.8±1.4),(7.8±1.4)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t=16.68,23.04,15.14;P均<0.001).②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2型糖尿病组血糖>7.8 mmol/L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正常人漂移于较高水平,漂移幅度增大,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更为详细地评估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在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03—03/2003-12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完成。同期本院住院达1个月以上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184例。符合纳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在药物、饮食及运动处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0)和康复组(n=32)。运动组:在运动疗法实施过程中不进行其他干预;康复组:运用糖尿病教育、心理指导等康复护理手段,督促、检查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疗法的执行情况。将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3,6个月的血糖、血脂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干预3个月后,康复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运动组(P&;lt;0.05)。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及体质量指数[(5.4l&;#177;1.02),(7.60&;#177;0.45),(1.30&;#177;0.25),(4.20&;#177;0.68)mmol/L,(22.78&;#177;1.76)kg/m^2]均明显低于运动组[(8.64&;#177;0.76),(13.62&;#177;0.88).(1.46&;#177;0.22),(4.9l&;#177;0.78)mmol/L,(24.0l&;#177;0.17)kg/m^2](P&;lt;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运动组(P&;lt;0.01)。结论:康复护理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改变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在南通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从1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中随机数字表法取28只造模,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造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柠檬酸盐缓冲液。给药72h后造模大鼠尾静脉取血。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非空腹血糖大于16.0mmol/L纳入糖尿病模型。将纳入糖尿病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胰岛素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的第2天,每天给予胰岛素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长效胰岛素。40U/mL),给药时间在下午5点左右,胰岛素起初剂量4U/只,次日上午测定其血糖值,控制大鼠非空腹血糖值在10mmol/L以下(不低于3.9mmol/L),调整胰岛素用量为4-6U。2周时停止给药,并再次测定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糖尿病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与胰岛素治疗组同时间进行血糖和体质量的测定。麻醉各组大鼠分离、暴露坐骨神经,测定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结果数据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Scheffe检验。 结果:在28只造模SD大鼠给予链脲菌素后第72h。有15只大鼠血糖值为16.05—20.89mmol/L,超过16.0mmol/L。造模成功,纳入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8只,胰岛素治疗组7只;和正常对照组大鼠8只一起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模型组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与波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34&;#177;1.68),(55.47&;#177;9.05)m/s,P〈0.01];[(510.73&;#177;22.10),(637.37&;#177;29.28)μV,P〈0.01];潜伏期延长[(1.54&;#177;0.13),(1.19&;#177;0.13)ms,P〈0.01]。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能有效逆转这些变化,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增加至(48.57&;#177;1.86)m/s,波幅上升至(593.72&;#177;22.62)μV,潜伏期缩短至(1.31&;#177;0.06)ms,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造模后2周糖尿病模型组血糖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0.1&;#177;2.0),(5.1&;#177;0.6)mmol/L,P〈0.01];给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值显著降低至(6.6&;#177;1.8)mmol/L,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在糖尿病早期(2周)即存在感觉神经功能的损害,起始因素为高血糖,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后,能有效防止神经病损。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餐后血糖及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表现,寻找其规律性。方法:2002-02/2003-02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符合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95例,95例患者均接受了中国韦氏成人智测量表(wAIS-RC)评估,并与正常人常模数据进行对照。结果: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知识(17.3&;#177;5.1),算术(6.8&;#177;2.6),相似性(12.5&;#177;4.8),词汇(51.6&;#177;18.3),图形排列(16.4&;#177;5.9)测验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常模(t=2.241~3.176,P&;lt;0.05~0.01)。餐后血糖高(≥11.0mmol/L)患者的知识、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图形排列等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餐后血糖正常或偏高(≥7.8mmol/L,&;lt;11.1mmol/L)患者(t=2.131~3.182,P均&;lt;0.05)。病程长的患者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词汇、图形排列等分测验值明显低于病程短的患者(t=2.143~3.251,P均&;lt;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认知功能障碍表现,该认知功能障碍特征与患者的病程和餐后血糖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秃顶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率以及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调查于2002—10/2004—09在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江苏省东海县内城镇企事业机关等单位体检人员中的35~59岁汉族符合Ebling秃顶分类Ⅱ级以上的头顶部脱发男性239例为秃顶组.以自愿参加研究的无秃顶男性体检人员236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腰臀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睾酮水平,通过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男性秃顶人群MS、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及聚集性;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秃顶群体中的MS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变化、聚集程度及其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被调查47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秃顶组的BMI[(27.30&;#177;3.20)kg/m^2]、腰围[(93.10&;#177;5.90)cm]、臀围[(97.2&;#177;6.10)cm]、腰/臀比值(0.96&;#177;0.10)、收缩压[(139.30&;#177;11.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2.20&;#177;8.90)mmHg]、总胆固醇[(6.25&;#177;0.83)mmol/L]、三酰甘油[(4.32&;#177;0.67)mmol/L]、空腹血糖[(7.00&;#177;1.31)mmol/L]、2h血糖[(11.30&;#177;2.86)mmol/L]、胰岛素[(16.20&;#177;6.60)MIU/L]、HOMA-IR值(7.08&;#177;1.10)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90&;#177;2.80)kg/m^2,(77.20&;#177;6.10)cm,(90.10&;#177;5.60)cm,(0.84&;#177;0.13),(120.60&;#177;10.50)mmHg,(80.80&;#177;9.10)mmHg,(4.01&;#177;0.50)mmol/L,(1.30&;#177;0.28)mmol/L,(4.80&;#177;0.83)mmol/L,(7.10&;#177;1.82)mmol/L,(7.20&;#177;4.50)MIU/L,(1.21&;#177;0.53)],HDL-C[(1.09&;#177;0.36)mmol/L]、睾酮[(18.50&;#177;8.02)nmol/L]较对照组[分别为(1.57&;#177;0.35)mmol/L,(33.28&;#177;10.24)nmol/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13.80—64.23,P均&;lt;0.001)。②在超重、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危险因素中,秃顶组的总发生率为88.7%,高于对照组的49.0%。③秃顶组危险因素的数值随空腹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空腹血糖与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尿酸显著相关(r=0.096,0.103,0.091,0.142,0.139,0.149,0.09;P&;lt;0.05—0.001)。④秃顶组腰围与各项危险因素均呈剂量反应关系,随着腰围的增大危险因素的发生倍数显著上升(OR=1.29~19.52.P&;lt;0.05—0.001),在腰围≥100cm层次的更为显著,≥2项危险因素聚集的OR值增高18.5倍。⑤秃顶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个体中呈聚集性,≥3项危险因素的HOMA-IR(7.22&;#177;1.66)与2项危险因素(4.60&;#177;0.92)、1项危险因素(1.70&;#177;0.61)、无危险因素(1.12&;#177;0.73)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260.86,P&;lt;0.01);聚集程度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r=0.901,P&;lt;0.001)。结论:超重、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男性秃顶MS、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他们之间具有相随相伴及互相促进的协同作用及相关性。睾酮降低、胰岛素抵抗导致多种危险因素的形成及在个体中高度聚集并与秃顶密切共存。男性秃顶是MS和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