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克勤  陈贤棣 《临床荟萃》1999,14(11):489-490
糖尿病患者清晨高血糖是糖尿病(DM)控制不良的主要表现,也是影响DM控制程度的关键。针对DM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黎明现象),做一综述,以指导临床。 1 概 念 1.1 Somogyi现象 指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过量,在夜间出现心悸、多汗等症状,血糖可在3.33mmol/L以下,但又迅速出现代偿性高血糖,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1.2 黎明现象(downphenimenon DP) 在IDDM患者和NIDDM患者中均可见到,表明在清晨5~9时期间。患者虽夜间血糖稳定,控制尚可,但清晨却出现空腹血糖明显增高或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但在此之前并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突发左心衰竭预见性护理。方法:将100例老年DM病人根据其合并症的不同分为DM合并冠心病组(CHD组)和DM合并心肌梗死组(AMI组),分析病人是否使用胰岛素在发生心力衰竭时及治疗后血糖、血压、水肿情况及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结果:老年DM发生左心衰竭主要诱发因素是感染、高血脂症。且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血糖降低;注射胰岛素者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水肿较明显。结论:通过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护理,监测及控制血糖,可减少心力衰竭病人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糖尿病的黎明现象(down phenomenon)日益引起广泛重视。由于黎明现象在两型糖尿病中均属常见,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影响,因此从schmidt (1981)提出“黎明现象”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以来,国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迄今一些重要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重点是黎明现象的发生机理和临床防治。 黎明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按受胰岛素常规治疗或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的IDDM病人,虽然夜间血糖较稳定,但从清晨5AM至9AM期间,却出现空腹血糖明显增高或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岛素输注量明显增加,在此之前并无低血糖的发生。因此这种现象并非是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反应(Somogyi效应),而被称之为黎明现象。NIDDM病人也可观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如各次剂量分配不当,可出现Somogyi效应或黎明现象。现报告我科收治2例在糖尿病治疗期间出现Somogyi效应者,以引起同道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梗死患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并与健康体检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均较对照组高,IS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件;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在合并糖尿病较不合并糖尿病的要高、发生在半球较发生任基底节区要高,差异也有显性,结论:IR在于脑梗死患,并与梗死部位和有否合并糖尿病有关。皮质醇与IR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避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 (占同期治疗DKA的 7.8% )入院时血糖无差异。急性低血糖反应组 9例比慢性低血糖反应组 17例的胰岛素应用速度、血糖下降速度快。 5例未发现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 ,有 5例再次出现尿酮体阳性 ,其中 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 ,1例出现脑水肿昏迷。结论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仍可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症状 ,加强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低血糖 ,及时处理可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及不同比例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监测、对比糖尿病组和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升高时给予不同比例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监测低血糖的发生.结果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以餐后2h血糖升高为主,空腹血糖无明显升高(P<0.05).给予短效胰岛素剂量时,量应偏小.短效胰岛素与目标血糖减少量为1U∶4 g,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餐后2h血糖升高明显,而空腹时大多正常.临床监测要以餐后为主.如出现血糖值升高,应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在使用胰岛素后,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与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对4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采用胰岛素泵(CSⅡ)或多次皮下注射(HSⅡ)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CSII能显著快速改善血糖控制,且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在短期间内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在血糖控制所需要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优于常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减少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庆  孟晓敏  姚静  席佳楠 《护理研究》2004,18(2):117-118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DM )突发左心衰竭预见性护理。方法 :将 10 0例老年DM病人根据其合并症的不同分为DM合并冠心病组(CHD组 )和DM合并心肌梗死组 (AMI组 ) ,分析病人是否使用胰岛素在发生心力衰竭时及治疗后血糖、血压、水肿情况及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结果 :老年DM发生左心衰竭主要诱发因素是感染、高血脂症。且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血糖降低 ;注射胰岛素者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水肿较明显。结论 :通过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护理 ,监测及控制血糖 ,可减少心力衰竭病人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Somogyi现象,即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症,是临床上Ⅰ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常见的清晨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易被忽略而误诊。Somogyi现象与糖尿病患者清晨高血糖的另外两个常见原因——夜间外源性胰岛素剂量不足与黎明现象(Dawn现象)的处理原则恰好相反。即减少晚间胰岛素剂  相似文献   

11.
裘国花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57-1057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导致眼、心、肾、脑等器官的功能减退或衰竭甚至死亡。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到接近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措施。传统的中长效胰岛素普遍应用于临床以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常规强化治疗的方法难以完全模拟体内24h胰岛素分泌和达到正常的血糖控制,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使血糖正常,从而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阻碍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就是低血糖症.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1].由此可见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至关重要. 1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诱因 正常人血糖的昼夜变化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肝脏等的调节,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血糖来源不足和(或)利用过度均可导致血糖过低.低血糖发生的诱因有很多,包括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食物摄入不足、过量运动(时间过长、突然)、肾功能减退,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饮酒过量、肾上腺或垂体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合并有一定程度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用胰岛素治疗几乎是无可替代的选择。然而,有少数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过敏的现象,从而使患者血糖及并发症得不到有效控制。自从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广泛应用以来,过敏反应较少发生,但仍偶有出现,通常需进行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血糖调治低血糖发生情况.方法 对邢台市第三医院2003-01-2003-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4例,对照组108例.治疗组根据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有无心血管并发症对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及达标时间;对照组制定统一的血糖控制目标和达标时间.两组均给予胰岛素降糖治疗,观察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结论 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采取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明显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胰岛素,观察2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微量泵输注胰岛素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用于基层医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合并感染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68例,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36例(CSII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32例(MSII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变化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总天数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II组对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MSII组(P〈0.01,P〈0.05).[结论]在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并总结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收治的30例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较快达标,同时并未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叙述8名2型糖尿病患者在我科住院期间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的实施及护理经过,阐明胰岛素泵能有效、平稳、快速控制血糖,从而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使用Roch公司制造的H—TRONPLus V100 Standard胰岛素泵,配制Novo Nordisk的诺和锐胰岛素,为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治疗,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及携泵护理,监测携泵前后血糖。结果:置泵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较置泵前明显好转,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可有效地模拟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缩短控制高血糖的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减轻病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少有降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胰岛素治疗低血糖风险治疗方案的报道,本研究观察了56例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的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降糖效果,旨在寻找适合于糖尿病肾病V期患者的降糖治疗方案,减少其低血糖发生率,提高其血糖控制达标率。  相似文献   

20.
邹建英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26-1727
糖尿病合并妊娠约占糖尿病孕妇的20%,妊娠期糖代谢的变化复杂,使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若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过低或过高,严重者导致低血糖昏迷及酮症酸中毒[1]。我院产科发生一例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