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瘫321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袭络、风热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选穴针刺治疗面瘫后进行疗效判定,并各证型之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风寒袭络型和风热中络型的表证疗效好,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的里证疗效较差。结论:面瘫的证型直接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2.
薄氏腹针配合挂针疗法治疗面瘫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配合挂针疗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薄氏腹针配合挂针疗法治疗66例面瘫患者。结果:治疗后愈显率男性患者为83.8%,女性患者为86.2%,总有效率均为100%,男女性别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愈显率风寒袭络型为87.0%,风热袭络型为89.5%,风痰阻络型为84.6%,气虚血瘀型为72.7%,总有效率均为100%。4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薄氏腹针配合挂针疗法治疗面瘫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House-Bralcm(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H-B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0%和68.9%,对照组分别为100.0%和48.9%,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所需治疗时间为(20.15±3.30)d,对照组为(28.41±4.92)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巨刺法配合药物治疗是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分型(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疾病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展开论述,通过对中医综合疗法(针灸辨证选穴、部位取穴,配合不同的补泻手法,推拿,中药内服、外用方)及临床体会的阐述,从而理清思路,掌握本病诊疗方案,明显缩短本病病程,使患者早日康复,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施氏温针配合翳风穴悬起灸治疗孕妇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配合施氏温针及患侧翳风穴艾条悬起灸,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及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3.3%,对照组痊愈率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H-B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腹痛、流产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对孕期面瘫疗效肯定,且无副作用,而施氏温针配合翳风穴悬起灸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法,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殊针刺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选取面部瘫痪表情肌穴位,额肌(阳白、阳白旁开1寸)、眼轮匝肌、颧肌(颧髎、巨髎)、提上唇肌(上迎香、迎香)、口轮匝肌(夹水沟、夹承浆、地仓),浅刺针体穿行于肌层,每组穴位加电针断续波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选取穴位,加电针以疏密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病程和House-Brackmann ( H-B )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49/50),优于对照组的90.7%(39/43),两组比较P<0.05;痊愈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痊愈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结论:特殊针刺疗法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不仅大大的缩短了疗程,也减少了面瘫后遗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砭术治疗组(40例)、电针对照组(37例)和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电针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砭术组为95.00%,电针组为78.38%,西药组为70.59%,砭术治疗组与电针组比较,χ2=4.699(P0.05),与西药组比较,χ2=8.0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治疗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面瘫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火针治疗,对照组用单纯针刺治疗。采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量表和面部残障(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临床痊愈29例(占58%),显效12例(占24%),有效5例(占10%),无效4例(占8%),总有效46例(占92%);对照组分别为:42%、24%、14%、20%、80%;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贺氏火针具有提高治疗面瘫风寒袭络证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浅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系统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40%,高于对照组的15%。两组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鄢琼  李红琴  曹利民  刘海云  杨娜 《新中医》2021,53(19):78-82
目的:观察歪嘴巴膏翳风穴贴敷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歪嘴巴膏贴敷翳风穴。比较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 评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统计住院时间和费用、肌电图(EMG) 恢复正常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59%,高于对照组5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H-B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Ⅰ~Ⅱ级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Ⅰ~Ⅱ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DIP、FDIS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FDIP、FD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EPCs 计数、EPCs 集落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电图恢复正常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歪嘴巴膏贴敷翳风穴联合西医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和肌肉功能,增加血管内膜修复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与穴位贴敷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100.0%和63.3%;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96.7%和40.0%;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15),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口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显著提高痊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病人分为风痰阻络组、痰热腑实组、气虚血瘀组、阴虚风动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各中医证型组在基础治疗上根据辩证分型分配中药,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阿司匹林。结果风痰阻络组愈显率66.67%,痰热腑实组愈显率66.67%,气虚血瘀组愈显率60.3 3%,阴虚风动组愈显率6 0.3 3%,对照组愈显率50.00%。各中医证型组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证型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各中医证型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络阻型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均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30例针刺治疗(患侧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颧骼、下关、地仓、颊车、四白、迎香、完骨、豁风等穴,配风池、合谷、关元、气海)手法用补,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1周内前5d,1次/d,休息2d,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30例通心络胶囊口服,4粒/次,3次/d,连续服用4周;针灸治疗同对照组。观测临床症状、Portmann简易评分。均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1疗程,随访180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痊愈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痊愈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周围性面瘫症状总积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络阻型面瘫疗效满意,提高痊愈、显效比例,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 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 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各72 例。对照组给予小续命汤安慰剂颗粒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 疗,疗程4 周。治疗前、治疗后2 周和4 周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神经功能分 级评定;治疗前后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临床面部 评价量表(FaCE)和风寒袭络证积分评价;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水平、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水平,并计算CD4+细胞中辅助性T 淋巴细胞17(Th17)和调 节性T 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014,P < 0.05);观察组FDIP 和FDIS 评分高于对照组,风寒袭络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在治疗后2 周和4 周H-B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 表评分和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FaCE 量表6 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观 察组CD3+、CD4+、Treg 水平和CD4+/CD8+高于对照组(P < 0.05),CD8+、Th17 水平及Th17/Treg 低于对照组 (P < 0.05);观察组TNF-α、IL-1β 和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 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丁悦森  毛湄  柯金土  王慧  施安丽 《新中医》2014,46(10):179-182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加理疗综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中医症状等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综合症状的疗效优于西医综合疗法。且治疗组未见毒、副反应发生,依从性良好,半年内复发率更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药辨证用中药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3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与单纯使用西药阿司匹林治疗30例(中医辨证也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可有效改善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刺、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82.5%,对照组痊愈率52.5%,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97.5%,对照组痊愈率77.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维生素B12针穴位注射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2001年3月以来,笔者运用加味牵正散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53例,取得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王玉来《中西医临床神经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有关标准,排除中枢性面瘫,颅后窝病变,大脑半球病变,腮腺肿瘤,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所有病例均选自本院住院或门诊的患者,凡不符合标准,不按要求治疗或统计资料不全者均予以排除。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0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4~65岁,病程1天到1年,中医辨证风痰阻络证13例,风寒袭络证18例,风热中络证12例,气虚血瘀证10…  相似文献   

20.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3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女性腹部手术后继发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施氏砭术综合疗法以传统砭术为基础,以砭毯、砭板等砭石工具与针灸、火罐等相结合,分虚实辨证,着重任督二脉的治疗,结合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补虚泻实,以达到治疗目的。结果: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总痊愈率39.47%,总有效率97.37%。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于腹部手术后继发的慢性盆腔疼痛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