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拟定眩汤治疗耳眩晕17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梅尼埃氏病”。笔者自1994年3月用自拟方“定眩汤”治疗耳眩晕179例,疗效满意,并设对照组6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6):356-357
耳眩晕是指因内耳疾病,耳窍平衡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本病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则觉脑转身荡,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于2004年9月-2006年5月间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痰湿阻滞型耳眩晕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美尼尔氏病是由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以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耳源性眩晕病.自2003年3月以来,笔者运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本病34例,并与西药治疗本病28例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塞耳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纳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塞耳方外治联合Epley法复位的为治疗组,单纯采用Epley法复位的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0天、1个月及3个月后的有效率以及眩晕症状积分差异。结果:塞耳方联合Epley法复位治疗组在治疗10天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5),并且治疗组在治疗10天、1月及3月眩晕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塞耳方外治能够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美尼尔氏病,当属中医学的耳眩晕范畴,笔者自2001年3月-2005年10月,采用定眩汤结合西药治疗3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29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耳眩晕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北京中医》2007,26(6):356-357
耳眩晕是指因内耳疾病,耳窍平衡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本病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则觉脑转身荡,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于2004年9月-2006年5月间采用苓桂术甘汤加昧治疗痰湿阻滞型耳眩晕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灸为主综合外治颈性眩晕6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性眩晕为颈部疾患而引起的眩晕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损伤性疾病.笔者在2001年3月~2003年3月收治颈性眩晕66例,均施以针灸为主,佐以拨罐、场效应治疗为辅的综合外治疗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突聋是在一瞬间或最多不超过72h听力明显下降的病症,多伴有耳堵塞感,或有眩晕、恶心、欲吐。2008年3月~2009年7月,我们收治突聋108例,并实施辨证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法治疗耳眩晕的临床疗效,总结其瘥后防复的防治效果,探讨耳眩晕病机病理的实质。方法:以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为治疗大法自拟的基本方为基础,按五个证型辨证治疗217例,并采用笔者自拟耳眩晕瘥后防复防治疗法预防其复发。结果:痊愈87例,显效103例,好转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2.17%,坚持瘥后防复防治疗法的远期治愈率达55.36%。结论: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治疗耳眩晕疗效好,瘥后防复防治疗法能有效的预防、延缓耳眩晕的复发。认为水、风、火、痰、虚、瘀六端是耳眩晕病因病机之总纲,水气浸渍耳道清窍是耳眩晕的病理特征及易复发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君 《河南中医》2007,27(8):70-70
2001年3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雄  张晓莉  赵高升  朱红 《陕西中医》2005,26(7):733-734
<正>耳眩晕是指由耳窍病变所引起的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耳源性眩晕,包括美尼尔氏病、良性阵发性头位性眩晕、前庭神经炎、药物性眩晕、迷路炎等。由  相似文献   

12.
耳源性眩晕又称耳眩晕,祖国医学归“眩晕”范畴.其发病特点为: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体位固定,动则眩晕加重等.究其病因,多责之于内伤.临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法.我们以五味子方加味用于缓解期或恢复期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2006年3月~2011年10月,笔者应用自拟舒肝利湿汤加减治疗眩晕症10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耳眩晕多年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及相关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治疗中的望诊对患儿进行辨证诊断,为耳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熊大经教授治疗耳眩晕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列举熊老治疗耳眩晕的验案并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其辨证论治特色。结果:熊大经教授在临床中强调辨证,灵活运用方药,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杞菊地黄丸、二至丸、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论:熊大经教授用中医药治疗耳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龙胆泻肝汤出于《兰室秘藏》,用治肝经实火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及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便毒等。其辨证关键,当抓住肝火上逆、湿热下注所致病症。现举例如下:  例1.眩晕 李某某,男,42岁,农民,1987年3月10日初诊。素有心烦失眠、头晕耳鸣...  相似文献   

17.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诱发眩晕的病种涉及临床各科,除耳鼻喉科疾病外,亦与内科、神经科、骨科、眼科等的疾病密切相关.眩晕的发作有多种形式,如旋转性眩晕、直线运动性眩晕、非典型性的眩晕等等,而引起眩晕的前庭疾病中各种急慢性迷路炎、梅尼埃病、耳硬化症、听神经瘤、前庭神经元炎、延髓空洞症等等,头颈部疾病中的颅占位性病变,颈椎病,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或低血压,甲亢等.  相似文献   

18.
1眩晕 杜某某,女,47岁,2003年3月10日初诊.患得1周前出现眩晕.卧则舒适,起床活动眩晕加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无效.诊见:患者眩晕,面色少华,乏力气短,语声低微,食少,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髓海失养,治宜补气健脾,养血升阳.  相似文献   

19.
内耳眩晕中医又称“眩晕”、“耳眩晕” ,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于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 ,应用民间草药“回阳草”为主治疗此病 4 6例 ,获效较好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 1 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 18例 ,女性患者 2 8例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68岁 ,平均年龄 4 6岁。1 2 病程情况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6个月。1 3 病例来源及选择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或急诊留观病人。凡诊断为内耳眩晕 (耳眩晕 ) ,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为特征 ,排除高血压、脑血管病变、颈性眩晕者 ,均列入观察治疗。2 中西医诊断标准2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63耳有迷路瘘管的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的同时用颞肌筋膜或同种肋软骨片加筋膜一期修复瘘管。结果417耳慢性中耳炎中并发迷路瘘管63耳,其中胆脂瘤型60耳,骨疡型3耳。瘘管位于外半规管56耳(88.99%),耳蜗2耳,上半规管3耳,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同时有瘘管2耳。63耳中术前有眩晕症状的37耳(58.7%)。其中瘘管试验阳性13耳(35.1%),有眩晕症状耳平均骨导阈值为40.1dB,无眩晕症状耳为33.2dB。除1耳外,全部病例行瘘管一期修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用同种异体肋软骨片加筋膜修复慢性中耳炎迷路瘘管是理想的方法,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