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例治愈的中风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咽窍筋肉运动功能失常、或丧失有关,其病机关键是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且督脉痹阻为其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咽窍筋肉运动功能障碍是脑髓神机不能驭使咽窍筋肉正常运动所致,而脑髓神机的运转则依赖于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故治疗时应从醒神通督立法,采用温针灸法为主要手段,以醒神开窍、疏通督脉、益气升阳、化痰通络,促进脑髓修复、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支配咽窍筋肉恢复运动功能而获效。  相似文献   

2.
介绍何兴伟教授对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病机的认识及临证经验。何教授认为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中风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因于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所致;醒神通督是治疗该病症的基本立法:主要包括调神驭气、益气温阳、补肾填精和疏通督脉四法,临证时以一统四,四法并重,共奏醒神通督之效。治疗手段方面,则针灸、中药并重,同时注重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相辅助。  相似文献   

3.
对1例采用温针灸治愈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该病的发病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脉络瘀阻等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是耳窍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且督脉痹阻是其发病的经络基础。耳窍听觉功能障碍是脑髓神机不能感知外界声音传导所致,而神机运转则依赖于经脉中阳气、气血运载。故治疗时从升阳通督立法,采用温针灸法为主要手段,以醒神通督、益气升阳、化痰通络,促进阳气运行、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恢复耳窍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而获效。  相似文献   

4.
介绍何兴伟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分期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其认为该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病机证型必有不同,治疗上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分期治疗。通常将该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难治期和后遗症4期。各期病机证型:急性期,多为外邪侵袭、脉络痹阻型;恢复期,则以气虚血瘀型多见;难治期,以脉络瘀阻、气血亏虚型为主;后遗症期证情更为复杂,常伴见风痰阻络、阳气亏虚等证型。不同病程的面肌瘫痪,均为脑髓神机运转失常、不能驭使筋肉运动所致,而神机的运转又依赖于经脉中阳气、气血的运载。故治疗时,急性期应祛除外邪,辅以活血通络;而其他各期亦应依据证型辨证施治。且温运阳气应贯彻于各期的治疗中,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恢复其支配颜面部经筋、肌肉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从病因病机、分期、分期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着重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阐述了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期大幅度提高疗效,增加治愈率,为更多周围性面瘫患者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何兴伟教授结合脑髓神机理论对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机辨析及诊疗思路与方法。何兴伟教授认为,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督脉(脊髓)、肾和膀胱;病机分虚实,虚证以肾阳亏虚或肾气不足,实证为有形之邪阻滞尿道,督脉(脊髓)受损或闭阻则为该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膀胱功能的调控依赖于阳气运行和脑髓神机运转。临证应从温阳通督、益气补肾、填精益髓立法,治疗需针灸、中药并重,并注重心理疏导、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机存在差异。发病前阶段,病机涉及内伤积损和发病诱因,前者是发病基础而后者是促发因素;急性期阶段,病机涉及脑脉闭阻后发生的三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它们共同参与了脑髓的损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阶段,病机包括脑髓空虚和内邪伏藏,脑髓损伤则肢痿言蹇,新旧内邪伏藏构成复中风和呆病的发病基础。分段认识中风病机对预防、急救、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提出了面瘫早期治疗当以"疏散外风"为宜,介绍了双侧取穴、刺激适度、认知干预等治疗方法,强调了针灸治疗面瘫急性期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阴阳观在治疗认知论上的具体体现,始终贯穿于针灸临床实践中。临床上针灸已经成为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神经康复手段。本研究以周围性面瘫面部经筋气血闭阻、阴阳失衡的总病机为前提,根据其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不同分期下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症候,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探讨针灸临证时的选穴、配穴与针刺手法,阐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法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临床应用,进而为临床辨证和治疗方案提供与传统理论相契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振 《光明中医》2014,(6):1250-1251
目的:寻找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对急性期、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别使用针灸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疗效优于恢复期介入。结论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越早疗效越好,留下后遗症的几率越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于急性期介入与非急性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数据库,搜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5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病例数1741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介入的治愈率高于非急性期介入(OR=2.45,95%CI [1.91,3.14],Z=7.06,P0.01);(2)针灸急性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平均痊愈时间短于非急性期介入(WMD=5.26,95%CI[3.44,7.08],Z=5.67,P0.01);(3)对于随访6个月面瘫后遗症发生率,针灸急性期介入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非急性期介入(OR=2.71,95%CI[1.26,5.84],Z=2.56,P0.05);(4)有1项研究报告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基于目前证据,针灸急性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非急性期介入,可促进疾病的痊愈和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但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癫痫归属于中医学的“痫病”,其病机为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玄府为气机出入升降、脑髓神机运转之道路门户。与癫痫发病机制相关的微观结构和“玄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玄府的开阖性与癫痫呈现发作性密切相关,其开阖状态也关乎脑髓中气血津液的灌渗、神机状态,导致癫痫的发病形式多样、迁延难愈。玄府开阖失常可概括癫痫的病机。因此,防治癫痫当以调控玄府开阖为治则,其中又以调节气机升降最为关键,气机畅则痰郁消,以恢复神机正常运转。基于玄府学说论治癫痫对癫痫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头面部疼痛症状对本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课题共纳入69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填写"周围性面瘫患者调查表",根据有无头面部疼痛分为疼痛组与无疼痛组2组并进行相同的针刺治疗。记录每位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对每位患者运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刺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无疼痛组疗效优于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围性面瘫疼痛组患者疼痛时间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无疼痛组针刺疗效优于疼痛组,疼痛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面瘫患者头面部疼痛症状的治疗,尽早改善其疼痛,从而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菊莲主任医师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李老师在面瘫急性期重用风穴,用泻法以祛风,常用穴位:风池、风府、太冲;发病初期用缪刺法针刺健侧,取穴宜少,手法宜轻,常选用双侧耳尖点刺放血以活血祛风.李老师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牵正散辨证加减治疗,常加白芷、菊花等引经药,直达病所.风寒阻络者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风寒证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瘫急性期(风寒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从风寒证面瘫急性期病因病机分析牵正散配伍原则、现代药理、临证经验及艾灸的治疗机理,揭示牵正散加减治疗风寒证面瘫的本质。结果通过理论与经验分析,牵正散结合艾灸治疗面瘫急性期在缓解症状、面神经恢复功能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面瘫急性期确有良好疗效,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应用头针技术对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2例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传统针灸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头针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面部功能复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面瘫后遗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头针技术对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基本病机为"脉络空虚,风邪侵袭",周围性面瘫治疗3个月后仍未康复,则属面瘫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且极为难治,常规治疗方法均难以取效.笔者受左常波教授"三调一治"观点的启发,运用刺络放血结合解结针法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面瘫后遗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报道庄礼兴针药结合治疗发作性睡病验案1则。本例患者病机为脾虚湿困,神机不用,针灸治疗以调神针法为主,取头部督脉为主的腧穴通督醒神,循经取穴以养心安神,配合远端取穴以调补气血;中药以"醒脑开窍,健脾化湿"为治则。针药结合,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