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拟参芪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236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7例).对照组予临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参芪通络汤口服,总疗程为14 d,检查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骨保护素(OPG)、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治疗前及治疗后2d、7d、14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sTRAI、OPG、hs-CRP、SOD、MDA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d、7d、14 d血MMP-9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够多途径、多靶点的进行脑保护.  相似文献   

2.
化瘀通络胶囊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化瘀通络胶囊大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中剂量组、化瘀通络胶囊小剂量组,中西医结合造模后,用药组给与化瘀通络胶囊,再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检测。结果:①化瘀通络胶囊组对缺血性中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确有显著调节作用;②化瘀通络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对各指标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以小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3.
通络祛瘀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84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拟通络祛瘀汤为主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自拟通络祛瘀汤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84例。与以静脉点滴维脑路通为主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总疗效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6.19%,总有效率为95.24%,而对照组分别为47.50%、80.00%,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亦有明显改善。结论:自拟通络祛瘀汤为主对缺血中风临床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及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72.34%低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9.36%(P0.05);研究组治疗后FMA、MBI、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能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及运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自拟祛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祛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的祛痰通络汤。结果:神经功能缺损按中国中风量表评分(CSS),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为(7.43±2.57),对照组为(5.67±2.30),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的祛痰通络汤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祛风通络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28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峰 《光明中医》2010,25(9):1636-1637
目的探讨祛风通络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2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祛风通络化痰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118例,总有效率81.94%,治疗组总有效132例,总有效率94.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应用自拟的祛风通络化痰汤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能够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疼痛改善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71%,对照组为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疼痛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学国 《北京中医药》2008,27(7):528-530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 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李学国 《北京中医》2008,(7):528-530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通络汤治疗,2 组均治疗2 周。观察2 组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神经功能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PAG)、血小板计数(BPC)、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PAG、BPC、FI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ET-1、NSE、SF、TF 水平及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VEGF、NO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神经功能,提升其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祛瘀通络汤辨证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8例与对照组168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祛瘀通络汤辨证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两组每天治疗1次,1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祛瘀通络汤辨证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制解郁通络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收治的PSD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42例和中医组48例,在抗凝、营养支持、降血糖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常规组口服盐酸阿米替林,中医组给予解郁通络汤,比较两组NIHSS评分、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主要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中医组NIHSS评分、HAMD评分较常规组明显下降,Barthel评分明显上升(P〈0.05),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7.6%(P〈0.01)。结论:解郁通络汤能够有效减轻 PSD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刘明明  马勇  程建 《新中医》2012,(12):59-61
目的:观察扶阳通络汤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扶阳通络汤口服。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4周,记录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4周后功能改善率。结果:术后1周、4周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4用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术后1周、4周2组I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4周治疗组JO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功能改善优秀率、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扶阳通络汤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麻痛等神经麻痹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通脑活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以下简称为中风)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抗小板药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并根据患者血压血糖情况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通脑活络汤。观察其治疗前后TCD、彩超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及疗效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6.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D、彩超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分等相关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脑活络汤治疗中风疗效显著,可以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葛蛭丹通络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69.44%,两组比较,P0.05;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参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芪葛蛭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解郁通络汤用于中风后抑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中风后抑郁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6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B组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郁通络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4%;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B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通络汤治疗中风后抑郁证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络益气颗粒治疗血瘀气虚型中风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治疗的血瘀气虚型中风患者9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通络益气颗粒,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通络益气颗粒治疗血瘀气虚型中风疗效可靠,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浓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解郁通络汤用于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观察组采用解郁通络汤治疗,参考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HAMD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 SAS、HAMD 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通络汤用于中风后抑郁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年3月-2012年4月我院内科收治的中风急性期患者64例,其中治疗组40例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法治疗,对照组24例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通过对我院64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则为66.7%,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急性期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饮片对内科疾病治疗具有优势,值得临床医生学习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