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冲 《医学信息》2019,(11):111-112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BFN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行PFNA,观察组行BFNR,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6±11.44)min、切口长度(13.84±3.13)cm、失血量(345.18±32.58)ml均高于对照组的(65.24±11.15)min、(9.24±2.35)cm、(233.04±20.63)ml,卧床时间(7.49±1.83)d短于对照组(15.74±2.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PFNA术,BFNR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9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20.5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均较好,但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年龄超过7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DHS治疗,观察组给予FHR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下床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可较早负重活动,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9月间共48例高龄Evans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其中PFNA2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月、12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有45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3月,3例失访。2例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建议在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 纳入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42例)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3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卧床时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年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3.2%(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 结论 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术中创伤大,但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行功能锻炼,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大粗隆钢板固定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大粗隆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有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感染发生率,同时对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4.0±27.1)min,平均出血量(530.0±132.0)mL。2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7.0)个月。28例患者大粗隆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0±1.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28.0±7.1)分,术后Harris评分(86.5±5.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99,P=0.000)。至随访结束,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无线缆断裂,无感染病例。结论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固定可靠,假体初期稳定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同时维持骨折端稳定和早期恢复关节功能,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坏死得到同期治疗,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 纳入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42例)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3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卧床时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失血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年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3.2%(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 结论 钢丝捆扎结合加长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术中创伤大,但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行功能锻炼,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FHR)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FHR组(n=54)和PFNA组(n=48)。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结果 FHR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术中透视次数、卧床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少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FHR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个月、3个月,FHR组Harris评分和SF-36量表总评分均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和SF-36量表总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减少辐射损伤、卧床时间、住院费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PFNA。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47例(均为单侧骨折),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80.83±4.83)岁。AFHR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1.26±4.87)岁,A2.2型17例,A2.3型10例;PFNA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9.56±4.75)岁,A2.2型13例,A2.3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并通过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白蛋白差值和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假体,结合钢丝捆绑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例.结果 本组48例术后下床时间3~10天,平均6天.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随访4个月~3年,无假体松动、下沉,无钢丝松动及断裂.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结论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8岁,平均年龄80.3岁;18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平均随访12.6个月(5~21个月)。PFN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少(P〈0.05),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较PFNA组早(P〈0.05)。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PFNA与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依据不同术式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PFNA术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2~24个月,PFNA28例,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Harris评分PFNA术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基本一致,但PFNA能使患者在早期随访中获得更高的Harris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应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后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拍摄骨盆正位X线平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6个月、1年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 62均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82±2.32)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因内科疾病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相差在1 cm 范围内。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3D模型便于医患沟通,利于提前做好手术计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高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  歧。 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 < 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 < 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术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术患者35例为A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0例B组,术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5个月及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96.03±14.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4.29±17.87)ml,平均住院天数(12.97±4.28)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1.47±7.02)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10.49±1.63)d,B组手术平均时间(113.75±12.5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72.50±144.62)ml,平均住院天数(20.90±2.53)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4.26±9.31)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7.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个月、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且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性,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58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术后8d死于肺栓塞。53例获得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按Harris评分法评定:优22例,良21例,中6例,差4例,优良率8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初期稳定性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AO分型:AO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归为A类骨折。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良好。A1.1型骨折端无嵌插;A1.2骨折端有嵌插;A1.3型骨折线累及至小转子下。A2型:经转子的粉碎性骨折,内侧及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良好。A2.1型有1个中间骨块;A2.2型有2个中间骨块;A2.3型有2个以上的中间骨块。A3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皮质。A3.1型逆转子骨折,简单骨折;A3.2型逆转子骨折,横行骨折;A3.3型逆转子骨折,粉碎性骨折;在AO分型中,A2.2型和A2.3型即是外侧壁危险型。 外侧壁:此概念是以色列医生Gotfried在2004年提出来的,指的是股外侧肌嵴以远的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在临床上分为3型。Ⅰ型:外侧壁稳定型,即AO分型的A1,A2.1型;Ⅱ型:外侧壁危险型,即AO分型的A2.2,A2.3型;Ⅲ型:原发外侧壁骨折型,即AO分型的A3型。 背景:对于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如无手术禁忌,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内固定及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较为成熟,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争议很大。 目的: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对这2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大样本系统分析提供原始数据。 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择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AO分型A2.2,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股骨头置换组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1-3年,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经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上股骨头置换组短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在出血量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住院费用上股骨头置换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股骨头置换组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 < 0.05);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治疗70岁以上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下床活动早、生活质量高、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建议优先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 ORCID: 0000-0001-7475-5519(韩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