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气阴两虚型房颤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气阴两虚型房颤病人动态心电图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6年-2010年45例住院冠心病气阴两虚型病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按不同时间段探讨发生长RR间期的例数与睡眠的关系,最长RR间期的持续时间,以每小时为单位统计平均心室率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有一定相关性,但比例不是太高;在22:00点到晨起06:00点之间,平均最慢心室率均在50次/min以下.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的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建议中医中药服用时间在临睡前加服一次,以改善夜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4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睡眠相关(观察组)与睡眠无关(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7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平均心室率以及长R–R间期、伴随症状等有关指标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与非睡眠时间段的平均心室率为(64.2±16.7)次·min~(-1)、(86.1±24.3)次·min~(-1),而对照组分别为(54.7±17.2)次·min~(-1)、(74.1±24.7)次·min~(-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以及逸搏心律与逸博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监测,对各指标变化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促进其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分析晕厥患者是否有窦性停搏,长R-R间期(〉=3.0s).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头晕、黑蒙、晕厥是否在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关.结果:共30例患者,A组14例,B组16例.A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1-7.2s);B组:心房颤动,长R-R间期(3.2-6.8s). 结论:头晕、黑蒙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探讨Ⅲ度房室阻滞伴加速型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及正常化融合波的发生机制以及心电图诊断情况。 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 10 例Ⅲ度房室阻滞伴加速型双重性室性逸搏 心律及正常化融合波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并分析其诊断意义。 结果:10 例Ⅲ度房室阻滞逸搏均具有 2 种起源,可引发 2 种形态逸搏 QRS 波,9 例逸搏分别起源于左右心室,1 例无法明确逸搏起源,仅能够初步判定来源于心室的 2 个部位。 结论:明确Ⅲ型房室阻滞伴加速型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变化,有助于分析并准确诊断相关疾病,降低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升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正确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500例动态心电图中231例中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房颤伴长间期,房早未下传,逸搏和逸搏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长R-R检测间期,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入了解长R-R间期发病诱因,找出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根本原因,对临床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1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10例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心电图改变和病因。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11%(110/1100)。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从高至低主要为房性早搏未下传36.36%(40/110),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3.63%(15/110),窦性停搏或Ⅲ度窦房阻滞9.09%(10/110),Ⅱ度I型房室阻滞。长RR间期在23:00~5:00有一分布高峰。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安全的检测项目,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各娄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颤伴长R—R间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的可靠性。方法从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中,分别选取患房颤1~5年,6~10年,11~15年的患者各60例,并且其24h动态心电图中房颤合并有长R—R间期(≥1.5s)达3次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复律前后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房颤伴长R—R间期多数在复律后不存在二度房室阻滞,但窦律时存在二度房室阻滞的,房颤时依然存在,且随着房颤病史的延长,二度房室阻滞出现的比例增大。结论心电图依房颤伴长R—R间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并不可靠,其病理意义应结合临床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检测长RR间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检测RR间期结果划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RR间期2 s,观察组RR间期≥2 s,比较两组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数比例和男性比例,同时分析引起长RR间期心率失常类型。结果:观察组年龄超过60岁的人数比例为64.91%、男性比例为68.42%,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3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长RR间期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窦性停搏和异位P波未下传心室。结论:在长RR间期检测中,动态心电图操作简便且检测准确率较高,能够及时判断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距>1.5秒),以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病人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统计最长R-R间期,分为两组A组:(R-R间期1.5~2.0秒),B组:(R-R间期≥2.0秒)。最长R-R间期发生在22:00-06:00共38例,占总例数的77.5%。结果:A、B两组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二者无明显差异,长R-R间距常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R-R间期的长短不能真正反应房室传导的情况,而是f波隐匿传导的结果。结论:在心房颤动时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应慎重,应结合其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小时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后再做出评价和诊断。明确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临床药物及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仪(DCG)对诊断SSS作一初步评估,DCG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ECGLAB12型。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1例,占31%;其中,检出SSS19例,占31%。发现窦性静止9例,窦房阻滞7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1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例及房室传导阻滞10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既简便又可行的检查手段,记录时间长可检出更多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心律失常,对于诊治SSS具有独特优势,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患者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7 d)患者为A组;既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又有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 d.一般小于48 h,多为自限性患者为B组;仅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无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为C组.对3组患者的P波异常,P波离散度及心脏超声波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增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大(P<0.01),显示左房扩大、房内阻滞及P波离散度增大者易发生房颤,危险比增高.结论 左房扩大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先兆,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左房内径增大可作为发生房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化,了解安装起搏器的时机。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房颤动的患者350例,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1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0例。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共321次,白天发生70次,夜间发生251次,恢复后150例出现传导阻滞,30例发生P-R间期延长,12例于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的次数为290次,白天发生35次,夜间发生135次,恢复后有150例为出现传导阻滞,20例患者出现P-R间期延长,10例患者于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发生传导阻滞。结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其心率变化情况,提高传导阻滞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夏邑县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仪检测结果中显示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 h平均心室率等参数。结果:50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1.5 s以上长时间心房颤动共2034次,其中在长R–R间期,夜间出现1204次,白天830次。相较于白天发生频率,夜间发生频率明显更高。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长R–R间期分布为1.5~4.5 s,较常出现的为1.5~2.0 s,大于1.5~2.0 s共22例,大于2~3 s共35例,大于3 s共21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结果显示共有心室率在60次·min^-1以上患者45例,介于50~60次·min^-1患者24例,小于50次·min^-1患者12例,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平均心室率及长期间呈现负相关,心室率高则长期间少,越慢则长期间多,显示长R–R间期无夜间发生异常32例,共有R–R间期均有发生,白天、夜间存在长期间持续发生,且较为频繁,患者存在短期的黑曚、头晕等现象2例。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整体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临床的诊断,与心电图共同作用,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过程中出现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55倒患有赛性节律伴心律失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定义为A蛆,在抽取同期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心房纤颤的患者病例55例,将其定义为B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心率情况、R~R间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的最快和平均心率水平都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谊组患者的R--R问期均值在2.5s以上者明显大于B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O.05)。绪论:在动态心电圈监测过程中长R—R间期出现的具体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与患者的病因和基本心率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临床对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用药和起搏器使用的一项常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胺碘酮、替米沙坦、吲达帕胺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阵发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胺碘酮+非洛地平组)60例和B组(胺碘酮、替米沙坦、吲达帕胺治疗组)60例。首次治疗后,进行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左房前后径、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12个月,A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9.1%,与B组(74.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B治疗组(P〈0.05);A,B两组血压情况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替米沙坦、吲达帕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非洛地平治疗组,且有效阻止左心房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2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用0.375%布比卡因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用针麻仪辅助定位,B组用异感方法定位。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全56例(93.3%),阻滞不全4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46例(76.6%),阻滞不全9例,无效5例,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方法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厄贝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随机分为胺碘酮联用厄贝沙坦组(A组)39例和胺碘酮组(B组)40例。随诊15个月。观察2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复发平均时间。结果A组和B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82%和52%,A组房颤复发中位时间明显延长,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用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恢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田宏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60-2261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室长间歇(R-R间期≥2000 ms)的形成原因.方法 将DCG的心室长间歇(停搏)时间设置为≥2000 ms,回顾性分析我院心电图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临床已诊断冠心病,经DCG检出的53例长间歇.结果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室长间歇时,DCG表现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占32.08%,二度房室阻滞占28.30%,房颤伴心室长间歇占22.64%,房性早搏未下传占16.98%.结论 DCG对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有效、无创,能对冠心病患者形成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成因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