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虫感染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Action和Rao(1933)报告,微丝蚴携带者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不表现任何淋巴管阻塞的症状。Bhaduri等(1957)认为嗜酸粒细胞与丝虫病各种类型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关系,而Danaraj等(1957)发现了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班氏丝虫病之间在流行病学上的关系。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授与患者对恶性疟感染产生抵抗力,这种酶的缺乏是受伴  相似文献   

2.
蠕虫感染的免疫效应,即嗜酸粒细胞增多、肥大细胞增多和IgE合成增加,系由CD4~+T细胞T_H2亚群细胞的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IL-4刺激IgE产生,IL-5刺激嗜酸粒细胞增多,IL-3和IL-4刺激肥大细胞增多。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及IgE增加的功能尚不明。在某些蠕虫感染时,T_H2细胞的细胞因子可能有利于宿主的保护力,而在另一些蠕虫感染时,T_H2细胞的细胞因子可能助长寄生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在蠕虫感染过程中可以发生嗜酸粒细胞增多(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肉芽肿及IgE的形成。嗜酸粒细胞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和组织胺与5-羟色胺,参与炎性反应并衍化迟发性超过敏反应等功能。某些寄生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液和虫体所在局部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某些蠕虫感染的特征之一.研究表明,不仅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引起局部组织嗜酸粒细胞聚集增多,而且某些寄生虫自身含有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能直接影响宿主细胞动力学。有的虫体还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常有明显的高嗜酸粒细胞血症,虫体寄生局部组织主要有嗜酸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92-11~2005-02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53例,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中包括变态反应、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呼吸系统疾病。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8例表现为病程长、多系统累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以及血栓的发生率高,白细胞、嗜酸粒细胞水平、免疫球蛋白(IgG)、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布常广泛,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者指出,寄生虫感染与支气管哮喘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7.
蠕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速发型过敏反应。实验动物及人感染蠕虫后表现出IgE抗体增高,血循环中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增多和组织内大量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这些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基本特征。由于推测速发型超敏反应在抗蠕虫感染中起作用,本文作者着重研究了预防接种照射尾蚴小鼠抗曼氏血吸虫攻击感染的能力与IgE抗体水平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之间的关系。 C57BL/6小鼠,用500条照射尾蚴进行预防接种,而后取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抗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及尾蚴抗原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常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非特异性反应有关,本病起病隐匿,可以累及全身所有组织,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极易误诊,本文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肝炎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6例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别于其他有原因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高可能为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的早期病变。结论建议对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多器官损害,从本临床分析及文献看,强的松应是本病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疾病,发病多与变态反应或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变态原可能是感染、外界吸入或自身免疫性的。本文报告1例老年男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肺结核的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于蠕虫感染时体内嗜酸粒细胞增多 ,其释放的一些酶 (如组胺酶 )可以降解由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性介质 ,所以人们推测嗜酸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发病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随着对嗜酸粒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开始注意到嗜酸粒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激活的嗜酸粒细胞释放颗粒相关蛋白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腺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和微血管扩张[1] 。但并非所有哮喘患者的发病均与嗜酸粒细胞有关 ,因此对其作用应有客观的评价。Wenzel等[2 ] 根据发病时气道炎症的细胞学特点将哮喘分为嗜酸粒细胞性…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s,EL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伴有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以前与ELD相关的名称较多,如嗜酸粒细胞肺浸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和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但目前多以ELD代替[2-5].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disease).播散性嗜酸粒细胞胶原病(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collage disease)是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1.50×109)6个月以上,并伴有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4.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例合并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青年男性,因颈痛、四肢乏力入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患者既往有食物过敏史1年。患者入院时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头部MRI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好转。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脑梗死的少见病因。当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排除了其他导致脑梗死的病因后,需警惕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导致脑梗死可能。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建议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idiopathichypere osinophilicsyndrome ,HES)是一组原因不明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伴有脏器受损的综合征。病人外周血、骨髓及各种脏器组织广泛的嗜酸粒细胞浸润 ,可伴有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HES的诊断目前仍沿用Chusid等[1 ] 制定的标准 ,包括 :①周围血嗜酸细胞 (EC)计数高于 1 5× 10 9/L超过 6个月 ;②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EC增高 ,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或其它原因 ;③出现多个脏器和系统EC浸润引起功能异常。HES可呈急、慢、良、恶性表现 ,但不包括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 ,单纯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迁延…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39年,有人提到丝虫感染与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联系,但到本世纪五十与六十年代,才逐渐被普遍认识到丝虫感染是其病因。首先,抗丝虫药海群生治疗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有效。其次,从有这一综合征病人身上找到了抗丝虫抗体,且其水平远较其他类型丝虫病或其他寄生虫感染者为高。最后,在一些典型病例肺及淋巴结的活检中找到了微丝蚴。  相似文献   

17.
<正>阿托伐他汀为常用降脂药物,该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罕见。本文报告1例阿托伐他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例,以引起临床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病因的重视。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腹痛近2个月、嗜酸粒细胞增多2 d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8月,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  相似文献   

18.
作者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血清中嗜酸粒细胞能粘附于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杀灭童虫的作用。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制备:从5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于治疗前抽静脉血加入肝素,然后按Gartner方法(1980)纯化。血吸虫童虫的收集:以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山梨株的尾蚴经肤感染小鼠,用Clegg  相似文献   

19.
人体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血清中IgE的含量增加,有时甚至明显增加。某些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可为免疫-变态反应所致的症状,如蛔虫病时的吕弗氏综合症、某些内脏寄生虫病时的哮喘样呼吸困难和搔痒性红斑或荨麻疹、包虫病囊肿破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等。以速发型过敏反应为基础的皮肤试验已广泛地应用于寄生虫病的病原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则为诊断蠕虫感染很有启示性的标志,而嗜酸粒细胞又往往与IgE含量有相关性。但蠕虫感染时不能单凭IgE或反应素抗体的含量来估计速发型免疫-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流行地区的寄生虫感染与环境变态反应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相反在某些情况下控制良好的过敏反应又可加强机体防御寄生虫的能力,而这种过敏反应却又是寄生虫所激发的;在血吸虫感染时,还发现过敏性抗体与免疫效应细胞之间存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宿主感染蠕虫后的典型特征之一。白细胞介素-5(IL-5)又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分化的主要因素。体外培养试验证明,嗜酸性粒细胞是蠕虫感染的效应细胞,但体内试验对其抗蠕虫的效应还不清楚。本研究以IL-5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将非转基因C3H/HeN小鼠作为对照,比较两者感染旋毛虫幼虫后肠内的成虫数、雌虫的生殖力和骨骼肌中的幼虫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