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温病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从伤寒学中演变出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自身特有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这一学科,使温病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凸显出鲜明的特色。本文对温病学中疫气范畴的涵义、历史沿革以及对温病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为温病学的发展、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科基本形成于清代中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温病、温疫,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体系,使温病学理论及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不断更新和发展,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鲜明的特色.疫气是构建温病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范畴,是形成温疫病的主要病因.本文就疫气范畴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于清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面对一些新出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病,迫切需要中医药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药,温病学理论与文献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温病学重点围绕疾病范畴、伏邪理论、辨治理论、治则治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基于文献整理与挖掘的温病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提高中医对急性传染病和感染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立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55-656
对清、下、和、补四种治法在《温病学》教材中的应用作了简要分析,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与温病学之间继承关系及温病学治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从《伤寒论》与温病学治法发展关系来看,温病学主要继承并发扬了《伤寒论》中清、下、和、补等四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伤寒论》与温病学治法发展完善的关系,阐述了《伤寒论》对温病学的辨证思想、治疗法则、方药运用等治法体系的影响,探讨了伤寒论与温病学之间继承发展关系及温病学治法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邪,属于中医“伏邪”范畴,对伏邪的治疗,温病学家提出“透邪外达”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慢性乙型肝炎伏邪性质及其邪伏病位作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甲型H1N1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医温病理论深入探讨,提出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病学范畴,进一步用温病学"三焦"与"卫气营血"理论辨证分型甲型H1N1流感,思考现今用中医理论指导治疗甲型H1N1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强调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指导治疗流行性疾病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温病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的发病机制及愈后调理。明清时期,随着温病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的发展,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确立,使中医诊治疫病(传染病)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依据和辨证论治纲领。众多学者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可从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论治。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兼证处理及预后调理,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法和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药治疗新传染病论温病学的现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医温病学科的发展历史,结合现代中医药治疗新出现的传染病的临床实际,从“温病”范畴的扩大、“温邪”认识的深入以及相应治法的出现等方面探讨现代温病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1.
方剑乔教授擅长针灸镇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教授治疗网球肘疗效卓著,在明确该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以痛为输",运用围刺加温针灸的方法治疗本病,简便安全有效。围刺加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它有丰富的舌诊内容,但舌诊不仅仅提供诊舌之法。文章从舌诊引出的卫气营血证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论点及开泄、苦泄治法等问题入手,阐述《温热论》舌诊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献对"积"病的记载多认为是阴寒之邪所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治疗主张温散,多用辛热之品。而现代医家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多从痰、瘀、虚论治,很少从温散论治。临床也有运用治疗"五积"古方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从而认识到以温散为大法,在古方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将对提高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因多次经历瘟疫,也有亲人死于瘟疫,因而专心于温病的治疗研究,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了许多具有代表性温病方剂,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代表专著《温病条辨》附方208首,温病治法脱离了伤寒治法,确立了清热养阴大法,使理论更加清楚,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清热养阴多以寒凉类方剂为主,现以药物的五味在寒凉类方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来分析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药鲜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到明代四大温病学家多用鲜药治疗温病,鲜药的发展历程一度十分顺利,但由于后期保存、运输、炮制减毒等问题,鲜药的发展逐步停滞;研究发现,鲜药对于热证、血证的疗效优于干品,旨在对鲜药的发展史、中医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中药鲜品高于干品的中医理论依据,同时对鲜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提出建议,以期鲜药的理论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近年来随着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甘肃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也为中医护理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在此机遇的推动下,应尽快明确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中医护理,同时开辟新的中医护理工作内容,发挥自身优势,传承中医文化,使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是中医学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烈性传染病人工免疫的先驱。人痘西传与牛痘东传,成为中、西医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该文简要回顾了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重新挖掘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中医药防治烈性传染病的启示意义。启示有三:其一,人痘接种术防治天花是中医学辨病论治的杰出成果,启示中医药的诊疗实践除了辨证论治外,辨病论治同样值得充分重视和全面挖掘。其二,人痘接种术不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手段值得珍视,但仍迫切需要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其三,人痘接种术西传和牛痘接种术东传,共同为消灭天花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西医学交流史上的佳话,可见中、西医学的交流互鉴,是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医温病古籍中较少涉及对风温证候描述性的语言,其论述较多的是对该疾病症状或症状群的描述,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找到风温证候是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去探索风温的证候,目的是找到古籍中风温疾病的"证",从而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医者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