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老年骨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2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治疗组)110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和臭氧; B组(对照组)104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用SPSS16.0分析两组数据,结果显示臭氧组总有效率为84.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结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关节腔冲洗、低浓度臭氧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15例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A组):112例,每个膝关节腔冲洗后注射30μg/l的低浓度臭氧10ml,2-3次,玻璃酸钠2.5ml,共5次;对照组(B组):103人,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20mg,玻璃酸钠2.5ml,共 5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9%.对照组:总有效率86.41%.结论:关节腔冲洗、低浓度臭氧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关节腔内臭氧介入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2—01—2012—12收治的99例KOA,随机分为臭氧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臭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膝关节腔内单纯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结果FPS—R评分:2组治疗后2周、3个月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2周臭氧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臭氧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KSS评分:2组治疗后2周、3个月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一36量表评分:治疗后3个月,臭氧组中只有RP、BP、MH、RE、VT、S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腔内联合注射臭氧+玻璃酸钠治疗KOA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注射玻璃酸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医用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腔玻璃酸钠液注射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01濮阳县柳屯镇卫生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74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液组(对照组)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液联合中药熏洗组(观察组),每组37例。2组均治疗5周。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依据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评价膝骨关节功能;检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炎性因子水平。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WOMAC各项评分,以及D-D、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腔玻璃酸钠液注射联合中药熏洗治疗KOA,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膝关...  相似文献   

6.
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O3)联合玻璃酸钠(SH)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第1周关节腔内注射15ml(35ug/ml)的医用臭氧,第2周注射玻璃酸钠25mg,第3周注射15ml(35ug/ml)的医用臭氧;B组关节腔内注射15ml/周的医用臭氧,每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C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5mg/周,每周1次,连续5次为1疗程,比较三组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VAS值和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P0.01),在治疗后的第1、2、3个月同一时点,A组疼痛缓解最明显,VAS评分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全部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医用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优于臭氧、玻璃酸钠单独应用。是一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优势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具有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修复软骨缺损的作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具有增进膝关节液的黏稠度及弹性、保护关节软骨及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作用。通过对比关节腔注射PRP与SH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分析PRP治疗KO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用自体PRP治疗KOA的患者为实验组,SH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结果 PRP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明显高于SH组(P0.05);PRP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SH组(P0.05),PRP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SH治疗组(P0.05)。结论 PRP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疗效优于SH。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玻璃酸钠(hyaluronic acid sodium,H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1月,将60例KOA按就诊顺序依次分至A、B、C组,每组20例。A组膝关节内注射自体PRP 5 ml,B组膝关节内注射HA 2 ml,C组膝关节内先注射PRP 5 ml,10 min后注射HA 2ml。每周一次,连续5周。治疗结束后4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A组、C组各1例注射PRP后出现短暂膝关节炎症反跳,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3组治疗后4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A组42.3±10.5 vs.54.3±10.4,t=-7.086,P=0.000;B组41.6±10.0 vs.54.2±9.1,t=-5.450,P=0.000;C组41.8±10.4 vs.66.8±7.2,t=-12.887,P=0.000),且C组明显高于A、B组(F=12.982,P=0.000)。C组有效率(60%,12/20)明显高于A组(20%,4/20)和B组(20%,4/20)(χ2=9.600,P=0.008)。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膝关节腔注射PRP联合HA可以迅速控制疼痛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是治疗KO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8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和玻璃酸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下降、肿胀减轻、关节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医用臭氧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且较稳定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臭氧(35μg/ml,10ml)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对照组单纯注射玻璃酸钠。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d、1、6、12月时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d和1、6、12月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治疗后各个时点,治疗组的Lysholm评分均比治疗前高(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优良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臭氧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可以迅速且持久地控制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有伴发疾病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