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分子生物学意义。方法 以行肺癌根治性手术的39名患者为对象,用免疫组化角蛋白(CK)染色的方法检测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90枚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同时也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原发肺癌病灶中的p53、p21^ras和Ki67的表达。结果 22个患者(56.4%)的26枚淋巴结(28.89%)检出微转移移灶。原发肺癌灶中有p53、p21^ras和Ki67表达的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灶检出率显著高于无这些蛋白表达的患者。肿瘤直径大于3cm的患者和肿瘤直径小于3cm的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58.3%,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原发肺癌病灶中p53、p21^ras和Ki67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灶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对分期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eng R  Ge D  Qiao Y  Shi M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41-43
目的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研究其对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39例NSCLC患者,在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中,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办法,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分期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2个月和48个月(P=0.0178)。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1)临床分期(2)有无复发、远处转移这两个因素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288,P=0.0053);而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灶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7740)。结论 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以补充目前肺癌的分期方法,有微转移灶患者的预后要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子分期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其临床病理分期。令人费解的是目前肿瘤复发在Ⅰ期肺癌中并不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规病理分期是否存在偏低现象。方法:术中采集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共195枚,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195枚淋巴结作了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其中30枚淋巴结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35枚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淋巴结作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31枚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无一枚淋巴结检出显性转移。39组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结果存在一致性(U=7.682,P〈0.001)。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能准确地检测出肺癌患者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提高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4.
巢式PCR检测CK19 mRNA和LUNX mRNA诊断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同海  王正  李富荣  齐晖  任莉莉  周汉新 《肿瘤》2007,27(6):484-486,49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 mRNA、LUNX 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9例NSCLC患者的149枚淋巴结和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的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肺特异性X蛋白(LUNX mRNA)的表达。结果:39例NSCLN患者的149枚淋巴结中,46枚(30.9%)淋巴结存在CK19 mRNA阳性表达,56枚(37.6%)存在LUNX mRNA阳性表达,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20枚(13.4%)有癌转移,巢式RT—PCR方法和常规病理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CK19 mRNA和LUNX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CK19 mRNA、LUNX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PTEN蛋白阳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FTEN蛋白阳性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肺组织和56例非细胞肺癌中PFEN基因的表达。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59%,而正常组织均阳性。PTEN蛋白阳性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TEN蛋白阴性者预后较差,结论:从蛋白水平揭示PTEN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发展有关.PTEN蛋白的检测有望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灶中nm23的表达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接诊的经根治性切除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30例进行研究,检测原发癌灶石蜡标本中的nm23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以CK为标志物实施微转移检测。两种测定方式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测定结果。结果 30例患者nm23阳性表达率为56.67%,阴性表达率为43.33%;常规病理检出阴性淋巴结132枚中有7例(20枚)检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3.33%、15.15%;nm23阳性组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Ⅰ期NSCLC病灶中nm23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对病理分期、预后评估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定食管鳞癌特异性标记物CK-19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探寻“逆向预后”的原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CK-19基因表达于食管上皮组织,但在正常淋巴结不表达、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随机抽取根治性切除食管鳞癌100例.共清扫出淋巴结1248枚、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光镜下阴性的淋巴结分析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279杖常规病理学检测转移的淋巴结经流式检测证实,67例及969枚光镜阴性淋巴结,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28例及156枚淋巴结有微小转移,其微小转移率为41.8%,微小转移度为16.1%,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53.5%及14.3%淋巴结微小转移与病变浸润深度及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而与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及分期无关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食管癌区域淋巴结确实存在普通光镜难以发现的微小转移,部分淋巴结阴性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原因可能与该患音存在淋巴结微小转移有关即“逆向预后”,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标苓应常规检测其淋巴结微转移。对存在淋巴结微转移者.术后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按齐同原则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给予艾迪注射液,对照组常规准备。术中均按标准术式行食管癌根治,区域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完成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后,以SP免疫组化法CK(AE1/AE3)和CK10/13作为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实验组15例患者共318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11枚,其中2例(13.33%)共6枚(2.84%)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对照组20例患者共396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63枚,其中10例(50%)共29枚(11.03%)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两组比较x^2=11.4633,P=0.0007。结论:艾迪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表明其有阻断该肿瘤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对31例NSCLC的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1(MUC1)mRNA、角蛋白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35枚淋巴结。结果 31例NSCLC患者的119枚淋巴结中,66枚(55.5%)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65枚(54.5%)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N)微转移对非SN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和CK19免疫组化法回顾性研究24例DCIS和4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SN微转移和非SN转移情况。结果:对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103枚SN进行了研究。24例DCIS患者中,1例SN转移其非SN也有转移(4.2%),23例SN阴性的DCIS中未发现SN微转移;4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10例SN转移中6例有非SN转移;其余31例SN阴性患者中,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发现SN微转移4例(12.9%),其中1例患者有非SN转移;SN微转移患者中非SN转移率25.0%(1/4),SN转移患者中非SN转移率63.6%(7/11),多枚SN仅1枚微转移患者中的非SN转移率50.0%(1/2)。结论:初步研究提示,CK19免疫组化法检测SN微转移有助提高SN转移的发现,SN微转移患者若放弃腋淋巴结清除可能造成转移灶的残留。SN微转移的研究可作为腋淋巴结清除或放疗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Wang WB  Cui YG  Yao SY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2):121-12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角蛋白19(CK19)mRNA和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及与NSCLC淋巴结转移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和103枚区域性淋巴结的LUNX mRNA、CK19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情况.对所有淋巴结做常规病理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转移情况.结果 (1)LUNX mRNA、CK19 mRNA和CEA mRNA在肺癌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者(P<0.05).(2)与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查淋巴结相比,RT-PCR技术的敏感性显著增高(P<0.05).(3)LUNX mRNA、CK19 mRNA在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CEA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4)区域淋巴结中,LUNX mRNA表达的阳性率随TNM分期的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 LUNX mRNA与CK19mRNA均可作为RT-PCR检测肺癌患者区域性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LUNX mRNA优于CK19 mRNA.采用RT-PCR方法,有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 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 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 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率为93.75% (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 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三种微转移标志物临床意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外周血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诊断微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探索肺癌患者微转移的早期诊断.方法以肺部良性疾病30例、健康人10例的外周血为对照,以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为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切除区域44个淋巴结的微转移,并根据淋巴结病理切片、临床分期、随访过程中复发转移率评价微转移的临床意义.结果①LUNX mRNA、CK19 mRNA、CEA mRNA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35/35).②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LUNX mRNA阳性30例(62.5%),CK19 mRNA阳性24例(50.0%),CEA mRNA阳性32例(66.7%);44枚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16枚(36.4%),CK19 mRNA阳性12枚(27.3%),CEA mRNA阳性18枚(40.9%).③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阳性2例(6.7%),LUNX mRNA或CEA mRNA表达均阴性;10例健康人外周血和11枚取自肺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3个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④44枚肺癌区域淋巴结中,普通病理组织学检出6枚(13.6%)有癌转移,阳性率明显低于RT-PCR检测结果(P<0.05).⑤3种微转移指标的阳性率均随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1).⑥随访发现外周血微转移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结论 LUNX mRNA、CK19 mRNA 、CEA mRNA有可能成为监测肺癌微转移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荣福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3):491-494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mRNA阳性率为93.75%(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对判定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对47例大肠癌根治术患者的331枚淋巴结进行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判定是否有微转移的存在,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普通病理染色对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哨淋巴结及同组患者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的淋巴结两组微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P〈0.05)。结论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