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慢性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39例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血管彩超和CT血管造影(CTA)等方法,确定这些患者颈动脉狭窄≥30%。对照组40例患者经颈彩超和颈CTA检查证实无明显颈动脉狭窄。以上两组患者采用简明智能状态量表(MMSE)进行神经心理测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随访。结果随访6~24个月,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估,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1例(28.2%)认知功能下降,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5例(12.5%)认知功能下降。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MMSE评分逐渐下降,且认知功能下降程度较入组前更明显(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引起慢性脑缺血后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更显著,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122例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全部资料,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并行认知功能MMSE评分,研究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81例颈内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38例(31.1%),右侧的有22例(18.0%),双侧的有21例(17.2%);13例颈外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6例(4.9%),右侧的有3例(2.5%),双侧的有4例(3.3%);28例颈总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15例(12.3%),右侧的有6例(4.9%),双侧的有7例(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MMSE评分为(28.8±1.5)分,Ⅱ组为(28.2±1.4)分,Ⅲ组为(27.3±1.1)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降低,两者呈正相关(r=0.73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超过75%的患者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65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回声强度、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径,并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再根据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分为硬斑和软斑2组,同时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也随之增加,且呈正相关;中、高浓度纤维蛋白原组软斑发生率明显多于低浓度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决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而且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田湖  孙元林 《中国保健》2006,14(16):54-5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分为TIA组及健康组,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测定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结果TIA组中、重度狭窄率、斑块发生率、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TIA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杂音对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颈动脉听诊结果,将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有杂音组(100例)和无杂音组(100例).排除心脏杂音、静脉杂音及甲状腺杂音的患者.200例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必要时行主动脉弓+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率、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有杂音组颈动脉狭窄率[67%(67/100)]高于无杂音组[29%(29/100)](P<0.01).两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及重度狭窄者易于听到颈动脉血管杂音(P<0.05).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P<0.05),颈动脉杂音级别越高,重度狭窄的几率越大.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杂音与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有关,临床上可作为判断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一个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肌红蛋白及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3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狭窄组(112例)、多支血管狭窄组(157例)及无血管狭窄组(69例)。测定患者的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并分其相关性。结果单支血管狭窄组、多支血管狭窄组的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狭窄组,多支血管狭窄组的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狭窄组(P均<0.05)。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随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的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的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P均<0.05)。患者肌红蛋白及尿酸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数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肌红蛋白和尿酸水平随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数量增加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该院11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设为观察组(n=6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设为对照组(n=46)。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分析TIA伴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Mo CA评分为(21.47±2.24)分、MMSE评分为(22.45±2.60)分,较对照组的(25.12±2.76)分、(26.31±2.89)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o CA评分、MMSE评分高于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o CA评分、MMSE评分高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知功能受损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认知功能正常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CRP水平升高、颈动脉狭窄为TIA伴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重视TIA患者血压与CRP水平并积极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预防患者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老年颈动脉狭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简明智能状态量表(MMSE)进行神经心理测查以及采用QOL-C30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筛选79例颈动脉狭窄≥50%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为样本。将79例颈动脉狭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及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延续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出院1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用药依从性,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提高颈动脉狭窄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关系. [方法]128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查血UA值. [结果]5组间血UA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267±52) 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325±50)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347±50)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389±48)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17±48) μmol/L.5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CRP对颈动脉狭窄的评价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从通化市五三一医院选取颈动脉狭窄病例804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按颈动脉狭窄程度等级入组,分为四组。用简易智能量表(MoCA)评分每位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的指标即MoC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s-CRP水平越高,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认知功能障碍越重,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CRP评价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12例接受外科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轻、中、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其中110例重度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予以比较。结果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和MMSE评分比较,随程度加重,评分下降,即轻度狭窄组高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S术后3个月、6个月的患者认知功能均较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外科治疗方式术后同期MoCA和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CEA和CAS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 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5例为脑卒中组,同期9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的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将脑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组(MMSE评分≥27分)和重度组(MMSE评分27分),比较轻度组和重度组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MMSE测评后将36例MMSE评分≥27分的患者归入重度组,其余59例患者归入轻度组。重度组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检验发现,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Cys C、颈动脉IMt值及胰岛素抵抗水平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测技术在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前分别进行TCD及CDFI检查,对颈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TCD及CDFI诊断38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相符.结论 CDFI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TCD用于对颅内动脉侧枝血流的检测,TCD与CDFI结合提高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可用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之前筛选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病例组)和30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VEGF水平.将病例组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颈动脉狭窄<50%,23例)、B组(50%≤颈动脉狭窄<75%,30例)、C组(颈动脉狭窄≥75%,19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9.44%( 50/72)比36.67%(11/30)、63.89%(46/72)比43.33%(13/30)、50.00%(36/72)比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0.59±0.20)、(0.91±0.30)、(2.96±0.99)、(5.87±1.96)ng/L,与对照组比较,A、B、C组血清 VEGF 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7、8.746、5.332,P<0.05);A、B、C组之间血清VEGF水平差异较大,其检测结果为C组>B组>A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83,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VEGF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血清VEGF高水平可能成为颈动脉狭窄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并检查 10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 (≥ 6 0岁 )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 (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6 .0 %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0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7%。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6 0 %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7%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 (CCA)为主 (46 .1% ) ,其次为颈内动脉 (ICA)(38.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 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颈部血管超声(CDU)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评价急性脑梗死(ACI)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DU检查、TCD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应用CDU检查、TCD检查、CDU联合TCD检查对ACI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检查参数指标。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影响ACI预后相关因素。结果:DSA检查检出颈动脉狭窄50例(76.92%),轻度狭窄18例(36.00%)、中度狭窄17例(34.00%)、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15例(30.00%);颈动脉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RI高于中度狭窄,中度狭窄高于轻度狭窄(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PSV、EDV、PI低于中度狭窄,中度狭窄低于轻度狭窄(P<0.05);CDU+TCD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均高于单纯检查(P<0.05)。随访患者中预后良好44例,预后不良21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肥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相关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88例,选择同时期内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糖尿病老年人8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对比观察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的空腹血糖、HbAlc以及MOCA及MMSE的评分情况,并对HbAlc与MOCA及MMSE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根据MOCA得分将所有T2DM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减退组,收集对比不同认知功能状态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及HbAl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MOCA及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HbAlc与MOCA及MMSE的分水平均呈现负线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88例T2DM患者中,MOCA≥26分共有51例患者纳入正常组,MOCA 19~25分的37例患者纳入减退组,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低、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的HbA1c水平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