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收治的经侧卧位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28例(38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初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术侧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侧卧位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且术后获得平均(8.0±2.0)个月随访。平均手术切口长度(8.5±2.2) cm,平均单侧术中出血总量(100.1±57.2) mL,单侧手术持续时间(60.2±13.3)min,平均术后初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12.3±8.6) h,平均住院时间(12.6±2.4) d。术后末次随访本组患者术侧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由于是肌肉间隙入路遂具有创伤小、术后术侧髋关节早期即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有利于术侧髋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双动臼杯在脊柱僵硬患者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临床随访根据X线检查、Harris评分系统及手术前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21例(41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8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平均(25.47±6.5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0.80±10.35)分增加到术后末次随访的(87.41±10.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51.87±15.71)°增加到术后的(198.53±18.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显示所有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2例(3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结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病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双动臼杯高稳定性的特点,降低了 AS患者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要求,容错率较高,从而最小化脱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强直行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对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髋关节无柄全髋置换术.结果本组随诊时间1~5年,术后1例1髋出现脱位.4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根据 Brooker 分期,Ⅰ级3髋,Ⅱ级1髋.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结论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强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蛋壳刮除技术在强直髋全髋关节置换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荆门市中心医院收治强直髋患者34例(44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7 ~ 66岁,平均(49.2±9.2)岁;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患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创伤、手术后强直髋患者13例,骨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感染后强直髋患者1例。对其实施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改良的蛋壳刮除技术寻找并重建髋臼,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段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测量髋臼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坐骨结节水平连线的垂直距离,以及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耻骨联合中线的水平距离。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比较重建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有无差异,检验髋臼假体位置安放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3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72个月,平均38.03个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血栓、脱位、骨折等并发症。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36.56±7.31)分提高到术后1年(80.7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分别为(78.38±8.58) mm和(96.86±9.48) mm,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77.78±7.63)mm和(98.38±10.62)mm。将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重建的髋臼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改良蛋壳刮除技术操作简单,能有效避免术中磨穿髋臼,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准确找到真臼并原位重建髋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12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髋关节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定(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和放射X线评估。结果随访35~72个月,平均48.3个月。手术时间82~137分钟,平均10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615m L,平均346m L。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术前髋关节疼痛VAS评分(8.2±0.8)分,术后12个月VAS评分(2.1±0.4)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8±0.3)分。患者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62±9)°、后伸活动度为(5±1)°、外展活动度为(23±4)°、内收活动度为(12±2)°;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3±16)°、后伸活动度为(11±1)°、外展活动度为(46±7)°、内收度活动为(28±3)°;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8.6±1.3)分,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89.4±3.0)分,随访末次平均Harris评分(94.6±3.0)分。结论应用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置换髋关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比基尼切口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伴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DDH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8例行比基尼切口DAA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收集两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分别为(82.5±9.9) min和(289.7±31.8) 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79.9±5.5) min和(301.2±32.4) mL。平均总住院时间DAA入路组为(4.7±1.2) d,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9.6±1.2) d(P<0.05)。两组术后1个月、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术后1个月时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大于95%,但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对于皮肤疤痕的满意度更高(P<0.05)。两组术后平均18个月随访均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和感染,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仅有2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且在术后1年随访时均恢复。传统入路组有4例发生双下肢不等长超过1 cm。结论 比基尼切口DAA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DDH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后恢复比传统手术更快,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早中期疗效。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对17例SLE合并中晚期ANFH患者均行Ⅰ期双侧THA,按照ARCO分期分为ⅢB期7髋、ⅢC期12髋,Ⅳ期15髋,结合患者年龄与骨质条件选择股骨假体不同的固定方式。采用Harris评分结合SF-36评分方法进行疗效比较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结果术后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假体脱位,1例大腿痛10月,1例急性肾衰,均经治疗后好转。6例经彩超发现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肺栓塞、假体深部感染发生,无肾上腺皮质危象表现,随访期间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度明显改善,无假体松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1.6分)与术前(平均42.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36评分(平均84.5分)与术前(平均51.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ARCO分期病例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假体固定方式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SLE合并中晚期ANFH的早中期疗效良好,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假体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研取骨器在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FVFG)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ONFH)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8例(20髋),根据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标准:Ⅱ期9髋,Ⅲ期9髋,Ⅳ期2髋。采用自主研发并申请专利的取骨器制备股骨颈骨隧道,取腓骨行FVFG治疗ONFH,术前及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 ~ 62 个月,平均39 个月。患者18 例(20 髋)术前髋关节Harris 评分为(78.60±9.19)分。手术时间280 ~ 670 min,平均381 min。术中出血量200 ~ 800 mL,平均450 mL。术后1例出现窦道、组织坏死,多次清创后治愈,其余患者甲级愈合。术后复查X片显示腓骨瓣均达到骨性融合,位置良好,末次随访结果示股骨头坏死程度改善15 髋,无进展4 髋,进展1 髋,有效率95%,Harris 评分为(89.05±6.51)分,优良率90%,髋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00 5)。结论 自研取骨器可精确设计股骨颈骨道、减少骨质浪费,可辅助FVFG有效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DDH)的髋臼重建与术式选择。方法对25例(28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Crowe分期,Ⅰ期4髋,Ⅱ期12髋,III期9髋,IV期3髋。术前Harris评分20~55分,平均46分。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4年。术后Harris评分为82~95,平均90分。结论全髋置换术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髋臼的重建与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首先要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不同年龄和是否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从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治疗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76例,年龄(76.7±6.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其中保守治疗7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4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8例,解剖钢板内固定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股骨颈骨折92例,其中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7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5例。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股骨颈骨折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内固定治疗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7±1.3)个月。3例发生治疗后感染,1例治疗后10 d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股骨头切割、围术期骨折,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术后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下肢短缩、骨折延期愈合及对髋再骨折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而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相互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最好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万方数据、PubMed 数据库以“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查阅2009 年1 月—2015 年9月收录的与DDH、骨性关节炎、THA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DDH患者骨与软组织解剖个体差异较大,涉及的解剖异常包括髋臼异常、股骨侧畸形及软组织改变三大方面。THA术前对DDH患者的解剖异常的正确评估和术中髋臼、股骨端及软组织的得当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结论 DDH患者的THA需要谨慎的术前计划,个体化地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成人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早期干预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引起髋关节严重畸形,晚期致残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治疗晚期成人DDH较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髋臼和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病理性异常使THA手术难度较大。本文就DDH的分型、手术难点及处理策略等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THA治疗成人DDH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complications after hip spacer implantation other than reinfection and/or infection persistence.Between 1999 and 2008, 88 hip spacer implantations in 82 pati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here were 43 male and 39 female patients at a mean age of 70 [43 - 89] years. The mean spacer implantation time was 90 [14-1460] days. The mean follow-up was 54 [7-96] months. The most common identified organisms were 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In most cases, the spacers were impregnated with 1 g gentamicin and 4 g vancomycin / 80 g bone cement.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was 58.5 % (48/82 cases). A spacer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15 cases (17 %). Spacer fractures could be noticed in 9 cases (10.2 %). Femoral fractures occurred in 12 cases (13.6 %). After prosthesis reimplantation, 16 patients suffered from a prosthesis dislocation (23 %). 2 patients (2.4 %) showed allergic reactions against the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herapy. An acute renal failure occurred in 5 cases (6 %). No cases of hepatic failure or ototoxicity could be observed in our collective. General complications (consisting mostly of draining sinus, pneumonia, cardiopulmonary decompensation, 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occurred in 38 patients (46.3 %).Despite the retrospective study design and the limited possibility of interpreting these findings and their causes, this rate indicates that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late hip joint infections and being treated with a two-stage protocol are prone to having complications. Orthopaedic surgeo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treatment options and focus on the early diagnosis for prevention of further complications. Between stage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with other facilities (internal medicine, microbiologists) should be aimed for patients with several comorbidities for optimizing their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非瘫痪侧因DDH行THA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2岁;CroweⅠ型6髋,CroweⅡ型5髋,CroweⅢ型1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患者Harris 髋关节评分和疼痛VAS变化,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91(64.9±11.0)min;术中出血量203~347(282.7±44.4)mL,术后急性失血量353~485(414.2±51.6)mL;术后住院时间4~9 d。术后无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62.8±7.52)和(90.2±2.64)分;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0.00(0.00, 0.00)分和4.00(3.00, 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3、Z=10.864,P值均<0.05)。术后髋关节Harris 评分评定:优10髋,良2髋。结论 通过对髋关节假体安放位置进行合理设计,采用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DDH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THA对比传统THA治疗成人D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1年3月关于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往采用单纯的人工关节置换、截骨重建等治疗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都不是很满意。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重建治疗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重建治疗23例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例,女21例,年龄20-35岁,平均(24.26±3.56)岁。重建治疗后按Harrris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平均(26.60±13.16)个月。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比较后发现,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人工全髋置换联合髋臼造盖能重建髋关节正常结构,缓解疼痛,增加髋关节稳定性,是治疗成人Crown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 (DAA )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 治疗高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6 月— 2019 年 10 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例采用DAA入路行 THA 治疗的DD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61.86±8.49)岁,Crowe Ⅲ型 7例7髋、Crowe Ⅳ 型1例1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测量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对比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 Harris评分以及中心边缘(CE)角的变化。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为(7.56±0.62)cm,手术时间为(108±17.6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7.2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3.25±0.88)d,住院时间为(5.50±0.76)d。术后1周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分别为41.40°±4.03°和17.90°±3.27°,均处于安全范围。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 评分和CE角测量值分别为(3.98±0.47)cm、(43.38±9.65) 分、15.86 °± 2.20°,(0.85±0.25)cm、(80.63±4.37)分、37.29°± 2.21°,(0.81±0.20)cm、(80.50±4.75)分、37.17°± 2.07°: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814、40.866、150.145, P值均<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见术中股骨骨折、髋脱位、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DAA入路治疗高脱位型DDH患者,手术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