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云 《安徽医药》2006,10(11):884-885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 in thrombesis,DVT)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护理要点和措施。方法对51例下肢DVT的病人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及护理。结果51例下肢DVT的病人平均住院8~14 d,肢体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无1例出现股青肿及股白肿。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5.3 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3.1 cm。结论加强对下肢DVT的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沈云 《安徽医药》2006,10(4):307-30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 in thrombosis,DVT)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探讨临床护理要点和措施。方法对40例下肢DVT的病人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及护理。结果40例下肢DVT的病人平均住院10~14 d,肢体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无1例出现股青肿及股白肿。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5.3 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3.1cm。结论加强对下肢DVT的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廖维斯  蔡伟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97-179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对40例DVT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护理效果和经验.结果:本组40例患者肢体肿胀均在用药后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平均住院日为(15.20±2.25)d,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4.29±2.00)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2.10±2.02)Cm.3个月后随访,经彩超、血管造影观察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9例.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病例出现股白肿及股青肿.结论:下肢DVT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加强防治和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纯药物溶栓和手术综合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6月185 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86 例,溶栓治疗99 例.结果:溶栓病例治疗2周后患肢周径髌上15 cm缩小2~8 cm,髌下15 cm缩小3.0~6.6 cm,2个月时造影显示深静脉不通者93%,12个月时造影显示深静脉部分再通率41%;手术病例治疗2周后,患肢肿胀明显减轻,患肢周径髌上15 cm缩小3~10 cm,髌下15m缩小2.0~9.5 cm,1个月时造影再通率88%,有50%完全再通,12个月时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完全再通率75%.结论:以手术取栓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药物溶栓和手术综合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6月185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86例,溶栓治疗99例。结果:溶栓病例治疗2周后患肢周径髌上15 cm缩小2~8 cm,髌下15 cm缩小3.0~6.6 cm,2个月时造影显示深静脉不通者93%,12个月时造影显示深静脉部分再通率41%;手术病例治疗2周后,患肢肿胀明显减轻,患肢周径髌上15 cm缩小3~10 cm,髌下15m缩小2.0~9.5 cm,1个月时造影再通率88%,有50%完全再通,12个月时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完全再通率75%。结论:以手术取栓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6.
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对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抗凝、溶栓、祛聚等药物治疗,并给予一般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措施,总结其危险因素。结果22例治愈,6例好转,1例出现用药并发症。无一例出现股青肿及股白肿,也无肺栓塞发生。结论了解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临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用CDFI对41例共45条患肢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左下肢DVT 26例,右下肢DVT 11例,双下肢DVT 4例;左下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常累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胴静脉,声像图特点为管腔内探及实性高或低回声团块充填,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减慢或无血流且不受呼吸及远端肢体挤压影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DVT形成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护理对策与体会。方法 30例DVT患者,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其相应护理干预。总结其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后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临床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且经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结合临床DVT患者的情况,给予其相应抗凝溶栓治疗与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痊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雷跃华  杨玉辉  李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59-306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DVT患者76例(患肢81条)的临床资料,均为彩超检查明确发现DVT及其部位、范围,治疗采用抗凝、溶栓、祛聚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疗效满意,54例下肢肿胀、疼痛症状缓解,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再通,18例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部分再通;2例发生股青肿,转入上级医院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并手术取栓;2例因晚期肿瘤和脑出血死亡.均随访6个月~2年;结论:下肢DVT患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7例IS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病人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3岁,伴有高血压病15例,高血脂7例,糖尿病11例。DVT的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温增高。用彩超或静脉造影确诊;经溶栓、抗凝等规则治疗,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从治疗前的(4.9±3.8)cm缩小为(1.9±1.6)cm(P<0.05)。结论高龄、卧床及血液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原因,规则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IS合并DVT,对IS患者,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36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3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肺栓塞及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及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施行经皮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给予尿激酶(20万u/d平均给药7d)联合巴曲酶(5u平均7d),每日测量膝盖上下15cm周径,出院复查彩超。结果18例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治愈16例,显效2例,无发生肺梗塞病例,经1~6个月随访,除1例出现下腔静脉阻塞经规范治疗症状缓解外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操作安全、简单、有效,降低了DVT溶栓风险,有效防止肺梗塞的发生。术后联合应用尿激酶及巴曲酶行溶栓治疗DVT,是保证溶栓效果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敏  李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20
目的: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发生DVT患者20例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新血栓形成及肺脑栓塞,侧枝循环建立,肿胀肢体缩小,平均住院(31±4)d,临床痊愈。结论:通过对2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创伤、手术后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在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下肢DVT患者,分别针对不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20例周围型DVT、下肢症状不严重患者应用单纯抗凝治疗,26例亚急性、无肺栓塞但有肢体肿胀组患者应用下肢浅静脉阻断深静脉灌注溶栓治疗,10例下肢混合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24例下肢中央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4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治疗显效率为76.3% (61/80),有效率为16.3% (13/8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 (6/80).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有3例存在抗凝禁忌,有1例因脑出血死亡;治疗后,4组患者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情的下肢DV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8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DVT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组总有效溶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DVT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有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溶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90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顺利康复,14例症状缓解,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溶栓、抗凝、降纤等联合治疗效果满意。针对诱因的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妇科肿瘤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6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合并DVT引起重视,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通过临床早期护理和实施健康教育,防止血栓再发和促进后期再通.  相似文献   

19.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入住我科的67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股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行介入溶栓,同时予抗凝、活血、祛聚治疗,其中24例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者出院后均口服华法林继续抗凝治疗。结果67例患者中,显效58例(86.6%),有效9例(13.4%)。临床治愈时间10~25d,平均(18±8)d,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0个月,随访率为92.0%(61/67)。结论DVT患者应及早诊断,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及时应用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活血等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DVT患者体重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比率明显高于非DVT者.9例患者中,保守治疗8例,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1例,9例患者均同时给与溶栓治疗,8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恶性肿瘤、肥胖、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延迟是老年妇女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DVT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