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0.53%);以喹诺酮类最多(42.29%),其次为-内酰胺类(24.67%);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38.7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5.55%)。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茵药物使用管理,加强ADR监测。  相似文献   

3.
尤君芬 《中国药业》2009,18(12):72-73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5.0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2.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多(占31.8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7.54%)。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1年临床各科上报的ADR报告163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经、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率(57.67%)高于男性(42.33%);≥60岁的患者发生率较高(29.45%);抗菌药物引发ADR最多(43.5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0.86%);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经(80.98%)。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5.40%),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和重视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84-308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淮南新康医院2013年1~12月从病房及门诊收集的并已上报到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ADR报告中,年龄>7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偏高(6例,占17.6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28例,占82.3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14例,占41.18%);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17例,占5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循环系统(4例,占11.76%),从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呼吸系统、胃肠系统为主。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中国药业》2009,18(2):52-53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61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多(46.67%),其次是中药制剂(17.5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需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7.
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87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51种药品,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62.07%);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有6例(占6.90%);由静脉滴注用药途径引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有61例(占70.11%);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0.64),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多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7.4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9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情况、ADR级别、报告人、使用药品分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5例ADR中,新的严重的ADR占23.05%(68例);临床药师上报的ADR占27.46%(81例);老年患者引发的ADR居多,占33.90%。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6.10%(136例),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54%(37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83%(146例),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最多,占75.93%(224例)。结论: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做好合理用药工作,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7年汕头市1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莫姿丽  黄诺嘉 《今日药学》2008,18(4):43-45,40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2007年在线收集到的110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10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357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严重ADR有36例(占3.26%)。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熊锋  张惠黎 《广东药学》2013,(12):829-831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1~2012年收集到的21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ADR中,男性84例,女性132例,年龄1/2~90a,多发生于60a以上的人群(占31.9%),以静脉给药为主,156例(占72.2%);共涉及药物83种,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71例(占3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44.5%、19.4%。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242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收集的242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7类药物,383个品种,抗感染药居首位(728例,占30.03%),其次是抗肿瘤药(312例,占12.87%)和血液系统药物(224例,占9.24%);静脉用药引发ADR为1848例(占76.24%);严重不良反应205例,以抗感染药(23种)和抗肿瘤药(20种)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白细胞减少等;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810例),其次为皮肤损害(58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维忠 《中国药业》2010,19(1):39-4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种类、发生时间、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对医院2008年输液室抗菌药物ADR报告106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最高,共35例(33.02%),61岁以上患者有14例(13.21%);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其中加替沙星20例,阿奇霉素19例,头孢曲松钠17例;ADR发生时间在1h以内的76例(71.70%);ADR损害以皮肤黏膜系统损害为主,共51例(48.11%);新的、严重的ADR23例(21.70%)。结论加强医院输液室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汕头市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因素、特点与规律,为临床舍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汕头市2006—2009年2203例抗菌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共涉及17类药物,其中单用的1913例,联用的290例,引起ADR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876例(39.76%),其次为喹诺酮类410例(18.61%)、青霉素类317例(14.39%);单种药品引起ADR最多的是头孢曲松,其次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共1560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42.42%,其中以青年和中年的患者居多。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抗菌药ADR的发生多与年龄、给药方式、药物种类及使用频度等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351例ADR报告,对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的类型、报告人职业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1例ADR主要涉及药品159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为128例次,占31.92%;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多,为213例,占60.68%;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为183例次,占52.14%;报告人职业以医师为主,有74人,占91.17%。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做好监测,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我院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270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ADR中,男性132例(48.89%),女性138例(51.11%),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2a,〈10a和〉60a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发生率较高(51.85%);抗菌药物引起ADR比例最高(58.52%),尤以头孢菌素类多见,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9.2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新的和严重的ADR共8例(2.96%)。结论: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8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年人发生ADR的概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1.6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2.39%);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8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30.32%),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21.83%)。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30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9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23.67%)。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1.67%),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23.6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8年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32例ADR报告,分别从上报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涉及的药品有51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91例,68.94%);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4例,37.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8例,74.24%);ADR出现在用药2h内66例(50.00%);严重的ADR有6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其次为消化系统(17.28%)及神经系统损害(15.7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