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患者女 ,5 7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就诊时心电图各导联QRS前均有P波 ,Ⅱ、Ⅲ、aVF、V3、V5导联P波倒置 ,aVL、aVR导联P波直立 ,PV1 负正双向 ,R -R间距均等 ,心率为 75次 min ,P -R间期 0 12s,心电轴正常 ( 64°) ,QRS波时间0 0 8s ,形态、电压均正常 ,ST段无偏移 ,T波正常。心电图诊断为房室交接性自主性心动过速图 1 房室交接性自主性心动过速讨论 交接性心律是由房室交接区异位起搏点发出激动控制心室 ,同时激动还可逆传到心房 ,引起心房除极而产生P- 波。其除极方向指向左上方 ,额面P- 波电…  相似文献   

2.
<正>1 J点与J波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 ms,这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突  相似文献   

3.
贵刊1999年第4期第212页《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一文,作者陈传民、娄兹谟论证了P波离散度对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价值,将P波离散度这一新概念应用于临床,读后深受启发。但对引言中“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一语却不能苟同。鉴于作者在《中国实用心电杂志》1998年第5期第261页亦发表过同样观点的文章,看来不是笔误。由于牵涉到P波离散度的概念、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等重要内涵,特与陈、娄两位医师作一商榷。众所周知,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窦性P波是反映窦性激动在心房扩布即除极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4.
已知与运动试验假阳性有关的因素是:电解质紊乱,药物与静臭状态下复极异常。然而,通常并无上述因素存在,此时无心肌缺血而运动可诱发ST段压低的原因仍不明。心房复极波与P波方向相反,振幅100~200μv,可能一直延伸至ST和T波中。本研究目的是验证一个假设:即运动中增大的心房复极波可能酷似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用心电图(ECG)标准可加以判别。方法运动试验阳性标准:至少一个导联,ST段J点后80ms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00uV或轻度上斜型压低≥150uV。所有病人运动前ECG均正常。25例假阳性者,其中5例  相似文献   

5.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2):154-154
Ta波及意义 Ta波又称Tp波,是心房复极波。 Ta波起始于P波后,两者之间似乎有平段。Ta波的持续时间0.22s-0.26s(与PR段、QRS波、ST的初始部分重叠)。Ta波的电压较低(0.05mV.0.10mV),Ta波的极向(方向)与P波相反。P波的起始至Ta波的终末称为P-Ta间期(对应于心室的QT间期),持续时间0.30s-0.45S(偶尔可超过0.60s)。  相似文献   

6.
一.正常心脏的心室除极和复极正常心脏,窦房结发出冲动后,电激动使心房除极产生P波,与此同时,电激动沿结间束下传至房室交界区并缓慢传导经过该区。此后,电激动便沿着左、右束支迅速下传至心室,使心室除极产生QRS波,之后心室复极产生ST段和T波。这样,每个心动周期,依次在心电图上出现P波、PR间期、QRS波、ST段和T波。左束支粗短、右束支细长,故心室最早开始除极的部位,即电兴奋最早部位是室间隔左侧中下1/3处,由此整个心室开始除极,除极的大致顺序如图1  相似文献   

7.
QT、QTU间期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QT间期是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部的时间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过程。QT间期的改变主要与心室复极化有关,其中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这一间期的长短呈心率依赖性。T波反映3相快速复极过程,该间期受自主神经张力、血钾浓度以及心脏本身病变等因素的影响。当  相似文献   

8.
在心电图中T波是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电位变化,相当于动作电位曲线的3位相,为心室复极波。凡能影响心室复极及除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所以T波改变在心电图分析中既是一常见现象,也是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具体分析的重要部分。1 正常T波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简称同向)。从向量角度讲即在额面和横面T向量与QRS向量趋向相同方向。在正常心电图中Ⅰ、Ⅱ、V_4-  相似文献   

9.
自主神经与T波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电图的T波代表快速的心室复极。心室复极过程中,多数的复极电位相互抵消,故T波实际反映未被抵消的心室复极电位差。任何影响3相快速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T波改变。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推进,而心室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推进。所以,正常时T波的极性和Q R S波群的极性应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15岁。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埃森曼格氏综合征并经手术纠正。心电图示窦律 ,频率 5 7次 min。P波时间 0 .10s,P波在Ⅰ导联中呈驼峰状 ,双峰时距 0 .0 5s,Ⅱ、Ⅲ、aVF、V1 ~V6 导联P波显著高尖 ,尤其是V1 导联P波高达 0 .9mV ,P波高尖的导联其PQ段下移 0 .1mV以上 ,尤以Ⅱ、Ⅲ、aVF导联为甚达 0 .2mV ,此为P波复极波Ta重迭在PQ段上所致。V1 导联R波高达 1.4mV ,Ⅱ、Ⅲ、aVF导联各R波振幅在 2mV以上 ,V2 的S波深达 2 2mV ,显示左右心室电压显著增高 ,除aVR、aVL导…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13岁。因感染性休克入院。第 5d出现心律快而不整 ,神志不清 ,面色苍白。血压 :75 60mmHg ,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 ,核左移 ,CO2 结合力降低。图 1示 :Ⅱ导联QRS波正常 ,规则地形成二联律。R1 前有清楚的P波 ,P -R间期为 0 10s,ST段明显压低 1 0mm ,R2 与R1 同为RS型 ,但ST段并不压低 ,并出现一个小突起 ,R2 之T波与R1 相比完全平坦 ,因此考虑R1后相当T波部位及R2 后相当ST段的突起 ,均为心房P波。与其前的明显P波相比 ,P -P恰为 0 2 6s,P2 -R间…  相似文献   

12.
复极储备     
<正>比较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时,除极涉及的离子流种类少,除极时间短,有关因素相对稳定,这些特点使除极异常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相对有限。相反,复极过程涉及的离子流种类多,复极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稳定性差,因而复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更为密切,复极异常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死的病例比较少见 ,诊断心房梗死的就更少见 ,本院收治的 1例晚期肺癌 ,其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心房梗死合并右室梗死 ,心房梗死的表现形式不是常见的P -Ta改变 ,而是出现罕见的房性“Q”波 ,报道如下。患者男 ,62岁。临床诊断左下肺中央型肺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心电图表现Ⅱ、Ⅲ、aVF、aVR、V1~ 6 、V3R、V4R、V5R均见房性Q波 ;Ⅱ、Ⅲ、aVF呈qR ,V4R、V5R呈QS型 ,V1 、V2 、V3、V3R、V4R、V5R的ST段抬高 0 1mV ,此外尚可见频发的房早 ,早搏的P波未见房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房复极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方法对7例心房复极波间歇性增大致PR段及ST段同步下移并诱发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临床表现和常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出现这一心电现象的导联广泛,以V3、V4导联显著,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配对问期短且固定,而配对间期较长的房性早搏则无PR段及ST段下移。患者存在心脑肺结构破坏及功能损害或低钾血症,病情好转时上述现象减轻或消失。结论在病理条件下心房复极波增大致心房复极离散度增大,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于诱发折返性异位心房激动。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P波代表了心房的除极。P波时限的变化受心房电生理和心房形态学影响,它可能反映了临床症状明显或不明显的心房病理改变如心房炎症、纤维化以及心房内或心房间传导的变化。已有许多研究强调了P波时限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53岁。因四肢乏力 5d,疑为低钾血症。心电图显示多数导联P -P规则 ,窦性频率 82次 min ,P -R固定0 1 4s ,QRS 0 0 7s,R -R均齐 ,同时Ⅱ、Ⅲ、aVR、aVF导联另有一大小、振幅略异于窦性P波的P′波 ,P′ -P间距为 0 2 6~0 42s(见长Ⅱ导联 ) ,频率逐渐减慢 ,部分P波与P′波呈前后依次或重叠出现 ;TⅠ、V4~6低平。心电图诊断 :①窦性心律 ;②伪性完全性心房内阻滞。讨论 完全性心房内阻滞又称心房分离 ,是一部分心房肌与周围心房肌形成功能上的分离 ,并在其外周形成保护性或双相阻滞的结果[1 ] 。…  相似文献   

17.
心房除极、心室除极或复极的整个过程,瞬间向量不断变化,将其综合为一个向量,以说明在一个总时间内的平均方向和强度,即为P、QRS或T波的平均电轴。在心电图学中,如未作特别说明,一般仅指QRS波群在前额面的平均电轴而言。由于其方向比长度对诊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故近年来测定心电轴的角度,为阅读心电图必测内容之一。目前皆依据Einthoven氏正三角形假说测定心电轴(本文简称为正电轴)。  相似文献   

18.
心电学英语     
童鸿 《心电学杂志》2010,(4):358-361
T波轶事 1883年,Burdon—Sanderson和Page首次证实蛙心心室的激动由心底传向心尖。他们也证实T波与心室复极一致。1931年,Wilson等提出假设,至少部分心室的除极和复极方向相反才可解释体表心电图上T波与R波极性的一致。支持这一假设的生物物理原则需最首先激动的细胞必须最后复极,才能保证T波与R波极性相同。  相似文献   

19.
正常心电活动由心肌除极和复极两部分组成。心室除极指心室肌激动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QRS波。而心室复极指心室肌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J波、ST段、T波和/或U波。临床上常用QT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异常可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例如,长QT综合征,无论是遗传性或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中常利用体表心电图中的QT间期来评价心室复极时限。心肌复极起始于心肌开始除极后的数毫秒之内,对于心室而言,先除极的室间隔首先复极,而此时心室其它部位的心肌正在除极仍处于QRS波群中。因而,总QT间期反映了整个的心室复极时间,包括最早的QRS波群的起始到最晚的T波终点。QRS波群本身被包含在总QT间期内,在束支阻滞及心室起搏等情况下,由于心室内传导异常产生宽QRS波群而使总QT间期延长,为了消除心室内除极传导的影响,人们引入了JT间期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对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一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