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87年,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成两批,任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物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定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海军在海上实潜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积累的经验将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向深海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模拟65 m氦氧饱和潜水巡潜时,深度自动增加对过渡舱内O2和CO2浓度、分压的影响,提出控制压力增加的方法和调节气体分压的手段.方法潜水员到达饱和深度居住停留27 h后,经过渡舱进入水舱进行巡潜作业,记录潜水员在过渡舱内和水下作业期间过渡舱内压力升高数值(巡潜深度增加值),测定过渡舱和饱和舱内O2和CO2浓度,计算2种气体分压,进行结果比对.结果在过渡舱和水舱不减压的情况下,巡潜深度随着巡潜时间延长而自动增加,2次实验中分别增加了8.5 m和8.0 m.期间,过渡舱内O2浓度和CO2浓度均出现明显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6.55%和0.0667%,比巡潜前最高值分别上升了1.43%和0.0312%,气体分压相应改变.结论巡潜期间应适时进行过渡舱减压操作,同时,根据舱内气体监测数据及时开启应急CO2吸收系统,快速吸收CO2、补充He等,以保持安全的分压值,确保潜水员安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8名潜水员在80m氦氮饱和—100m巡回潜水过程中心电的变化,发现24h平均心率有明显改变,心率降低在饱和停留及减压阶段分别为15.5%及19.7%,减压结束后心率立刻回升,并发现心率的降低与氧分压增加密切相关,故强调高压氧为引起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8名潜水员出现室上性心律紊乱,5名潜水员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心律紊乱的出现率较潜水前略为增高,且均为偶发性或孤立性早搏。6名潜水员在潜水作业全过程,反复出现短暂的缺血型ST-T改变,潜水后第二天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全部正常。讨论认为此ST-T改变可能系高气压、高分压氧、噪音及狭窄的密闭环境等应激因子综合影响所造成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80m氦氧饱和—100m巡潜作业是我国饱和潜水技术由实验室模拟试验进入海上作业的首次实践。本文通过对潜水员氦氧饱和潜水前后诸项内分泌指标测定,发现GH、LH/FSH、F、17-OHCS、17-KS均较潜水前显著增高。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体对水下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特别是静水压、高气压下各种气体分压及环境低温等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应激性反应,进而说明潜水员进入高压环境后出现的心率减慢、心律紊乱和ST-T段的可逆性改变亦是上述应激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2.0MPa氦氧暴露对潜水员前臂桡侧腕短伸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方法,使用无线多导生理记录仪对潜水员在加压前、2.0MPa氦氧暴露、减压至1.0MPa以及减压后4个压力条件下检测肌肉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肌电的变化。结果:2.0MPa氦氧暴露条件下,潜水员前臂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变化显著(F=1.238,P<0.01;F=0.677,P<0.05),加压前的肌电特征值均显著低于2.0MPa压力、减压至1.0MPa以及减压至0.0MPa时的肌电特征值。结论:在静止状态时,饱和潜水压力条件的改变对潜水员前臂肌电信号没有显著影响。但当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时,随着潜水压力条件的改变,潜水员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氦氧饱和潜水是高压暴露长时间作业中工作效率最高的一种水下作业技术[1]。在现代隧道工程、盾构机维护以及其他的隧道施工、深海石油钻探以及海军的特种作业中广泛应用。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饱和潜水中,潜水员长时间居住在密闭的高压舱室环境内,高压舱室环境参数的精确控制对保障饱和潜水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氦氧饱和潜水对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4名现役男性健康潜水员,模拟氦氧饱和潜水全过程,用脉图法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CI(心脏指数)和MCF(心肌收缩力)加压至0.9MPa和1.1MPa停留期间较加压前对照值显著下降(P<0.05)。巡回潜水前后CI和MCF变化不显著。减压期间CI和MCF呈现恢复趋势。出舱后24h,CI和MCF基本恢复至加压前水平。MAP(平均动脉压)和PR(脉率)实验中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人体高压暴露早期CI和MCF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深度饱和潜水对潜水员的心理影响。方法: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法和行为学测试、脑功能ERP(event related potiential)测试方法调查了8名参加140m饱和-166m巡回潜水的潜水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饱和潜水中,潜水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焦虑、恐惧、抑郁等3个方面明显低于我国青年常模。但潜水前后进行的行为学测试和脑功能ERP测试结果基本正常。结论:大深度饱和潜水可以短暂性引起潜水员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300m以浅深度的饱和潜水,法英美等国已提供了减压表或方案;但超过300m深度的,迄未见问世。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曾通过各种努力试图缩短大深度饱和潜水的减压时间,但都没有成功;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完善的减压理论,一切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十余年来,国外一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也不尽一致、各有各的条件和经验,迄无定论。我们通过三次实验研究,认为减压时将舱内氧分压提高到50kPa,对保证安全确有明显价值。但同时也发现甲皱微循环毛细血管在长时间高分压氧暴露后,可处在痉挛收缩状态,这可能严重影响组织内惰性气体的脱饱和,表明已处在安全边缘,要再进一步缩短减压时间将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最新文献报道:英波日等国亦相继在减压阶段将氧分压提高到50kPa,且还适当修正延长了减压时间,表明这一措施已广泛引起重视,有推广价值。因此,如能进一步以微循环变化作指标,研究暴露在高分压氧下的动态变化;研究氧分压与减压时间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是从基础理论角度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氦氧常规潜水的特点是潜水深度大,减压时间长,在无潜水钟的条件下进行这种潜水作业,潜水员在水下减压时会经受寒冷、疲劳、饥锇、涌浪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潜水深度愈大,这些矛盾就愈显突出。国外大深度氦氧潜水,由于有潜水钟设备,水面减压显得不那么必要。在我国,氦氧常规潜水日渐普及,但潜水钟设备尚未配套,为了减少潜水员在水下减压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的影响,氦氧常规潜水水面减压法是非常必要的。1982年,我们在海军组织的一次海上氦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观察了4名健康男性潜水员250m饱和潜水300m巡回潜水时的尿量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以及某些电解质排泄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高气压暴露期间尿量显著增加,夜间更为明显。尿ANP排泄量从加压阶段即开始显著增加、尿APH排泄量除在加压阶段和高压停留的最初阶段显著增加外,均显著降低。因此,ANP对高压暴露最初阶段的多尿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尿量与尿ANP和尿ADH分别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和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上述各项变化在减压至常压当天回到潜水前常压对照值水平。尿电解质排泄量除夜间尿Na~+、Cl~-、Ca2~(2+)和Mg~(2+)显著增加外,尿K~+和P(无机)几乎没有一致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在高压下长期暴露夜间尿Mg~(2+)排泄量显著增加,尚未见国内外有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氟烷对离体鼠肝在缺氧-复氧状态下肝流量和肝氧耗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鼠肝灌流模型.将大鼠肝脏取下,置于离体鼠肝灌流仪中,以经95%O2/5%CO2饱和的改良克-林碳酸氢盐缓冲液恒压灌流(有氧状态用1.2 kPa,缺氧状态用0.2 kPa),另外加入葡萄糖10 mmol/L维持营养,加入1%牛血清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控制在生理pH值和温度,实时监测氧分压和肝流量变化.不同浓度异氟烷随混合气带入离体鼠肝灌注的人工肺.结果: (1)异氟烷对基础状态下鼠肝流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善缺氧后复氧状态下鼠肝流量的减少.(2)异氟烷对基础状态下鼠肝氧耗有降低作用,但在复氧状态下却改善了鼠肝氧耗的下降.结论:异氟烷能改善离体鼠肝缺氧-复氧后氧供耗平衡,保护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的差值[P(a-et)CO_2]的变化.方法 104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除监测血流动力学外,同时于麻醉后,无肝前期,无肝期30、60 min,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5、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监测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记录PetCO_2,计算P(a-et)CO_2.结果 与麻醉后相比,无肝前期、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显著增快(P值均<0.01),pH值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前期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升高(P<0.01),无肝期30 min和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MAP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a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下腔静脉开放5、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et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无肝期30、60 min及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P(a-et)CO_2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前期P(a-et)CO_2维持稳定,无肝期P(a-et)CO_2显著增大,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30 min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模拟腹腔镜二氧化碳(CO_2)气腹环境,研究CO_2气腹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脏肿瘤的安全性.方法 选用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CC-949在99%CO_2、1%O_2、21℃和15 mmHg(1 mmHg=0.133 kPa)条件下模拟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离体培养1、2、4 h,应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RCC-949细胞在CO_2气腹环境干预后的凋亡;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检测RCC-949细胞在CO_2气腹环境干预后的增殖.结果 正常对照组、低氧1 h组、低氧2 h组和低氧4 h组增殖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348±0.051、0.372±0.082、0.389±0.110和0.378±0.114,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0.5)%、(3.4±0.3)%、(3.8±0.4)%和(4.3±0.5)%,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模拟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中培养4 h之内,RCC-949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无显著改变.由此推测,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并不增加肿瘤细胞种植转移的机会,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脏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实时减压是一种适于水下历程多变时的减压技术,本文介绍了一种以串联模型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以美、苏空气潜水减压表为依据进一步修正后,用以指导减压。在加压舱内25~45m 深度下进行了26人次的可变深度潜水和反复潜水,水下总时间为2~3h。多普勒超声监测表明,多数方案可做到无气泡的安全减压。仅1人出现过肘关节的不适,迅速自愈。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本方法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35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的22天过程中,对4名男潜水员进行中午及夜晚睡眠时连续心电图监察。发现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和心电不稳,表现为高电压、电交替、早期复极和异位搏动增多。其中1例原有显著心动过缓者,除以上变化更大外,还曾先后3次发生持续数小时的缺血型ST-T改变。作者认为,上述各种变化可能主要与高气压条件下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有关。因而提出凡心率过慢者,应避免进入高气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