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7-03-01—2018-03-01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采集急性中毒患者信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原因、季节分布等特点。结果:1年间我院中医部和西医部急诊科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32例,男女比例为1.441,男性高于女性。其中城区人口142例(42.8%)、农村人口190例(57.2%)。该地区排名前3的急性中毒种类为酒精中毒(75例,22.6%)、CO中毒(64例,19.3%)、毒蕈中毒(42例,12.7%)和毒蛇咬伤(42例,12.7%),其中CO中毒患者主要为城区人口(76.6%),83.3%的毒蕈中毒患者来自农村,毒蛇咬伤和蜂蜇伤患者也以农村人口为主(93.6%)。药物中毒主要为镇静安眠药,占61.5%;农药中毒主要为有机磷中毒(23例,6.9%)、百草枯中毒(11例,3.3%)、除草剂中毒(21例,6.3%)。中毒年龄以40~59岁年龄段为主,病死率最高的是百草枯中毒。结论:酒精、CO是该地区城区人口急性中毒的常见毒物,而有机磷农药及百草枯是该地区农村人口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也是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的中毒类型。健康宣教、天然气及农药规范化使用的普及应当成为该地区社会干预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依托型急救中心急诊内科收治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与急救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9年在福建省急救中心内科就诊的各类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中毒原因、种类、毒物名称、入侵途径、急诊诊断、急救处置、去向及转归等,进行登记并分析.结果 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2867例,男女比例为1∶1.04,平均33.8岁,其中18~40岁年龄组占76.39%.所有中毒例数以1月份最多,占全部11.33%;中毒类别位居前四位的依次是酒精中毒(54.55%),药物中毒(25.95%),农药中毒(5.65%),毒品中毒(4.88%);毒品中毒大部分为年龄≤25岁(56.44%),平均年龄为28.2岁,明显低于药物中毒和酒精中毒(P<0.01);69.54%患者经急救处理后离院随诊观察,需要住院者占30.39%,仅4例发生死亡.结论 城市急性中毒以酒精和药物为著;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中"院前急救-急诊科-院内救治"的急救绿色通道,对于提高急性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和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江苏省淮安市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病例调查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06—2017-05期间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4例急性中毒患者中,女247例;平均年龄44.8岁,40~49岁年龄组占急性中毒病例最多(25.7%)。农药和药物中毒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农药中毒8月份达峰值。自杀是急性中毒患者最常见的原因(76.7%)。最常见中毒途径为口服中毒(87.3%)。农药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毒物(59.9%),前3位农药是有机磷(35.0%)、百草枯(23.6%)和草甘膦(8.7%)。洗胃是干预口服中毒患者的常用措施(70.0%),血液灌流是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95.0%)。急性中毒患者院内病死率为2.4%,自动出院患者院外病死率为72.7%。结论:淮安市急性中毒有其区域性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指导地区对急性中毒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独立设计调查登记表,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病例调查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江苏省9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崩床资料.结果 1 965例中毒患者中,男性893例,女性1 072例,院内病死率为1.73%;最常见的中毒原因为自杀(54.96%);最常见的毒物种类为农药(35.83%)和药物(23.16%),分别占中毒死亡病例的70.59%和8.82%;最常见的毒物为百草枯(12.37%);最常见的中毒途径为口服(93.18%),洗胃干预者占所有口服中毒患者的38.27%.22.34%的患者接受了拮抗剂治疗,12.62%的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18.83%的患者接受了血液灌流治疗,1.37%的患者接受了血液透析.结论 研究显示综合型医院中,农药中毒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口服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  相似文献   

5.
616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目的通过回顾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所有来诊的急性中毒患者均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准确填写急性中毒表格,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发生时间、病人来源、发生地点、意图、中毒类型,中毒物质名称、剂量,毒物种类、侵入途径,急诊处理方式、诊断及转归等。结果自2001年7月1日起至2002年6月30日止,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616例,男女比为1:1.4,女性高于男性。中毒的年龄主要发生在20—29岁的年龄组(占32.6%),其次发生在30~39岁之间,占24.3%。主要毒物是药物,其中最多的是镇静催眠类,占中毒总数的21.7%。居第二位的中毒物质为一氧化碳占17.9%,然后是农药中毒占17.1%,再其次是酒精中毒占10.1%。自杀占急性中毒的47.1%,口服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占77.1%。73.2%的中毒发生在家里。中毒病人的职业排在前三位的是农民(19.6%)、待业人员(18.2%)和学生(14.0%)。中毒在8月、9月高发,占全年的24.9%。96.6%的病人出院,死亡占1.6%。结论我院急性中毒病人以20~39岁为多见,尤以20~29岁最多,女性多见;毒物排列顺序为药物、一氧化碳、农药、酒精;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口服为主要途径。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的中毒职业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的病因、特点及类型,总结预防经验。方法对472例急性中毒患者从中毒类型、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酒精中毒和毒品中毒以男性(115例)多见,安眠药中毒以女性(127例)多见;急性中毒以15~34岁(417例)的人群为主;药物中毒和农药鼠药中毒患者,大部分是自杀行为。结论加快发展中毒救治网络的建设是救治急性中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本地区制定中毒的防范措施、干预机制、诊治规范。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5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种类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353例中毒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酒精中毒男性多于女性,而其它类型中毒女性多于男性;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最多(77.33%);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和工人最多(46.08%),初中文化程度患者最多(61.88%),中毒患者城市高于农村;酒精中毒占中毒类型的首位,其次为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中毒原因主要为非故意接触(83.47%),自杀居第二位(15.72%)。自杀患者构成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自杀的毒物城市主要为药物,而农村为农药;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最多(97.70%);中毒发生以7月、12月达高峰,就诊时间以20:00~00:00最多(66.57%);病死率0.78%。结论酒精中毒占中毒的首位,宣传酒精对健康的危害,提倡文明饮酒。加强药物和农药的监管,科学合理使用,提高自我防范中毒的意识,避免毒物的随意获得。预防自杀性中毒的发生,应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危机干预援助机制,提供实时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制定急性中毒控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Meta分析2008-01-2015-05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上的有关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文献。结果:有4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有52 666例中毒患者;男女比例1.08∶1。中毒高发于20~39岁(59.07%)。前4位急性中毒患者的职业依次为农民(29.19%)、员工(18.04%)、无业者(16.22%)、学生(11.24%)。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78.59%),地点主要在家中(53.01%)。中毒原因以无意接触毒物为主(53.90%),其中有意中毒以自杀为主。毒物种类依次为药物(26.90%)、酒精(25.05%)、农药(22.03%)、一氧化碳(9.46%)、食物(7.08%)、其他毒物(6.32%)、鼠药(3.16%)。急性中毒病死率2.36%,死亡患者中以农药(57.41%)、一氧化碳(12.78%)、药物(11.24%)为主。结论:药物及农药中毒是急性中毒的重点,应加强对高发人群健康宣教,加强毒物监管及自我防护意识,并重视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尤其青壮年)。同时应完善中毒数据库,成立中毒控制中心,提高医务人员抢救水平,制定、完善各种中毒抢救流程,完善救治设备。  相似文献   

9.
1380例急性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的预防和院内的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80例急性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1380例急性中毒病人的平均年龄31.5岁。前二位中毒种类是急性酒精中毒(37.1%)和食物中毒(29.7%)。由自杀因素引起的中毒患者比例为14.9%。总的死亡率3.1%,其中除草剂(百草枯)中毒死亡率为100%。纳洛酮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和海洛因中毒,危重病人采用血液灌流(HP)等多种方法并用协助治疗。结论:从中毒的源头加强管理,注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救治中多种方法并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为本地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中毒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生中毒的时间、地点、意图,中毒类型、中毒物质的名称、剂量,毒物的种类、入侵的途径、以及急诊处理方法、治疗的结果、转归等进行填表登记。结果:共调查中毒病例503例,男221例,占43.94%,女282例;占56.06%,男女之比为1:1.28。其中意外中毒303例,占60.24%,其中自杀中毒者274例,占54.47%,20~35岁为中毒的高发人群,前三位职业为农林牧渔业,其它无业人员和学生,前三类毒物分别为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镇静安眠药中毒,中毒高发月份为11月~3月,占全年的49.90%,死亡10人,占1.99%。结论:急性中毒以20~35岁为高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毒物以农药、一氧化碳、镇静安眠药为主,意外和自杀为常见中毒原因,口服为主要中毒途径,农林牧渔业、其它无业人员和学生为主要职业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中毒住院患者的资料。结果共有480例急性中毒病例,农药(51.67%)和药物(28.75%)是最常见的毒物种类,以有机磷农药和镇静安眠类药物居多。自杀是最常见的原因(80.00%),90.00%为经口摄入中毒,77.65%的经口摄入中毒予以洗胃、3.23%予以催吐。4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5例行心肺复苏治疗。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治愈组、死亡组和自动出院组,其构成比分别为69.17%、1.67%和29.17%。结论农药中毒的发生率最高,经口摄入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中毒的原因以自杀最为多见,洗胃、催吐、拮抗剂、机械通气等治疗已被常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中毒患者460例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收治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科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60例急性中毒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毒物种类、中毒类型的季节分布、毒物侵入途径、中毒原因、急诊诊断、转归及死亡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460例急性中毒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占38.7%)。首位的中毒种类是化学品,占33.48%;其次是药物中毒,占28.26%。消化道摄入是急性中毒最常见的途径,占80.22%。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62.59%。中毒死亡1.52%。结论为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掌握一汽厂区急性中毒病例的临床发病特点、发病规律,以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时做好中毒防范的宣教。方法收集一汽厂区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医学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2 064例,根据性别、年龄、中毒的病因、中毒的物质进行分类及临床分析。结果中毒原因前几位的依次为安眠药、酒精、解热镇痛药、农药、一氧化碳、抗精神病药、杀鼠药中毒;中毒途径多为口服,自杀为主要原因(91.62%),极少数为误服(5.86%),中毒年龄段以18~40岁为最多(79.80%);男性以酒精中毒最为多见,女性以安眠药和解热镇痛药中毒居多;病死率为0.73%(15/2 064)。结论急性中毒占该区5年急诊总病例数的4.05%,中毒物种类繁多,自杀是主要原因,急诊医学科应高度重视急性中毒的抢救。  相似文献   

14.
##正##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急性农药中毒仍是急诊科常见的急性中毒事件之一,由农药中毒导致的死亡占所有中毒死亡病因的26.74%,其中最常见仍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是急诊科最常见急症之一.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损伤与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两者的死亡人数加在一起占总病死率的10.7%.在我国中毒患者中,仅职业病中毒患者就达370万,且正以每年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1]).急性中毒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救治特点,尤其是对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以及对相应毒物的认识,临床上仍然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中毒是急诊常见疾病, 如未及时救治, 可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如何精准实施急性中毒诊治, 提高救治成功率是急诊临床亟需重点关注的问题[1]。美国自2008年以来导致较严重后果的中毒事件每年增加4.59%[2]。国内调查显示, 急性中毒病死率可达1.09%~7.34%, 某些毒物中毒的病死率极高, 如百草枯中毒高达50%~70%[3]。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 2006—2016年间共有67 713例中毒死亡病例[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数据显示, 损伤和中毒已成为城市和农村第五大死亡原因[5]。诊断不清、病情评估不足导致救治措施不及时、不精准是急诊中毒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毒物(定性/定量)监测不仅可鉴定毒物种类, 还可依据其浓度判断中毒严重程度, 为明确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将从急性中毒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毒物监测的精准诊治、毒物监测的现状和瓶颈及广谱毒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推广基于毒物监测的精准急性中毒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和掌握昆明西部地区急性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更有效地提高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做好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方法 收集2005-01~2006-12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病例2658例,根据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原因、中毒途径和中毒物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中毒患者数前11位的分别为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解热镇痛药中毒、菜豆中毒、野生蕈中毒、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乌头碱中毒、多种药物混合中毒、杀鼠药中毒和抗精神病药物中毒;中毒年龄段以18~40岁最多(84.39%),男性以酒精中毒为主,女性多为自杀所致;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最多(96.7%);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51.8%),其次为干部、学生、农民和无业人员;中毒原因主要为误食(76.4%),自杀居第二位;就诊时间以18: 00~次日4: 00最多(79.5%);病死率为0.26%(7/2658).结论 急救物品的完善、充足的人员配备和医护素质的提高是决定中毒人群急救效果的关键.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普通公众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急性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毒物种类、中毒原因、中毒途径和转归等资料。结果:603例急性中毒患者中,男性326例,女性277例。在中毒病例年龄段中,大于14岁排首位(27.7%),其次为21-30岁排第二位(17.1%)。一氧化碳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种类(30.0%),其次是农药中毒,第3位是药物中毒。意外原因中毒是急性中毒患者最常见的中毒原因,在意外性中毒中,一氧化碳中毒是最常见中毒类型。在自杀性中毒中,最常见是农药中毒。最常见的中毒途径为口服中毒(57.5%)。急性中毒患者病例中,治愈173例(28.7%)、好转409例(67.8%)、放弃18例(3.0%)、死亡3例(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和农药中毒是急性中毒的主要种类,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毒物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各种急性中毒6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方 《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1):18-19
目的:为探讨急诊收治各种急性中毒病人防治策略提供更为详尽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650例急性中毒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中毒种类及途径、临床表现、就诊方式、转归及死因、救治方法等8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男289例,女361例,男女性别比为1:1.2;中毒年龄主要集中在18~40岁(85.1%);中毒种类依次是酒精中毒242例(37.2%),药物中毒184例(28.1%),一氧化碳中毒106倒(16.1%);最常见的中毒途径依然是消化遗和呼吸道;中毒原因以自杀(63.2%)为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2.46%.结论:本组资料为急性中毒的抢救、防范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中毒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了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急性中毒临床资料,对性别、毒物侵入途径、中毒物质种类、中毒原因、预后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急性中毒男女无性别差异;毒物侵入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占81.9%,皮肤吸收其次,占14.7%;中毒物质以农药和药物为主,农药中甲胺磷占首位(54%),药物中镇静催眠、抗精神病药为主,占22.9%,心血管药其次(6.5%);中毒原因自杀首位占67、2%;死亡占11.4%。结论加强农药和药品的管理,干预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是减少老年人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