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2例,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组(0~1分)79例、中危组(2~3分)88例、高危组(4~6分)25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发病1、7和30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NIHSS评分、发病1、7和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组、高危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发病30dmRS评分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23.9%,28.0%vs 10.1%)、不良转归(43.2%,64.0%vs 22.8%)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HADS2评分越高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越高,短期内预后越差、残障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新入院急性脑梗死病人346例,根据1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分~1分)与预后欠佳组(mRS 2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病人分为NIHSS5分组、NIHSS≥5分组及NIHSS9分组、NIHSS≥9分组,比较组间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病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欠佳组(P0.05);将年龄60岁、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卒中类型为心源性脑栓塞(CE)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NIHSS9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NIHSS9分、年龄60岁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卒中类型CE为危险因素;且NIHSS高评分组高尿酸血症病人发生率均高于NIHSS低评分组(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尿酸水平不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脑卒中急性期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LRP3炎性小体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9月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V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60例(观察组),另取160例NVAF无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低危组(56例)、中危组(54例)和高危组(50例);将观察组病人按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36例)与死亡组(24例)。比较各组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水平,分析其与NIHSS评分、脑卒中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 CHADS_2评分的相关性,评价NLRP3炎性小体对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CHADS_2评分及CHA_2DS_2-VASc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间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最高,中危组次之,低危组最低(P0.05);死亡组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3炎性小体水平分别与NIHSS评分(r=0.761,P=0.019)、CHADS_2评分(r=0.695,P=0.025)及CHA_2DS_2-VASc评分(r=0.720,P=0.022)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3炎性小体曲线下面积(ACU)为0.842(0.751~0.932),其最佳工作点为1.43,此时判断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81.03%。结论 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一项有效的预测因子,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6月到2013年8月住院的206例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应用CHA2DS2-VASc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24例,0分)、中危组(78例,1分)和高危组(104例,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根据mRS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0~2分)和预后不佳组(117例,3~6分)。分析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中危和高危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血管疾病史比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或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佳组年龄[(72.81±7.68)岁比(81.56±8.03)岁]、高血压(58.4%比71.8%)、卒中史比例(9.0%比29.9%)、NIHSS评分[(2.97±1.42)分比(7.67±3.92)分]和CHA2DS2-VASc评分[(1.70±1.63)分比(4.03±2.53)分]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高危:OR=1.78,95%CI:1.27~2.56,P=0.001)、CHA2DS2-VASc评分(高危:OR=3.24,95%CI:1.32~6.98,P=0.001)和年龄(高危:OR=1.23,95%CI:1.07~1.54,P=0.01)是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HA2DS2-VASc评分与NVAF合并ICS早期病情改善有关,年龄、NIHS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病人的疲劳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脑卒中病人300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病人一般情况,通过疲劳量表分析脑卒中病人疲劳状况,分析一般情况对疲劳状况的影响,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反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神经功能缺损与病人疲劳状况的相关性。结果通过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得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疲劳评分55(47,59)分。高疲劳程度组体力活动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低疲劳程度组睡眠质量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脑卒中后疲劳越严重(r=0.795,P0.001)。结论体力活动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睡眠质量影响脑卒中后疲劳,睡眠质量好脑卒中后疲劳程度低,睡眠质量差脑卒中后疲劳相对较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与脑卒中后疲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miR-126、miR-210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AMI病人作为观察组,依据全球急性冠脉事件登记(GRACE)评分将病人分为高危组(28例)、中危组(22例)、低危组(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6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检测研究对象血清miR-126、miR-210水平。比较不同组间血清miR-126、miR-210水平,以及AMI病人血清miR-126、miR-210表达水平与病人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AMI病人血清miR-12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21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GRACE评分危险分层高危组血清miR-126水平低于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01),高危组血清miR-210水平高于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01);血清miR-126水平与超敏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而血清miR-210水平与超敏肌钙蛋白T呈负相关(P0.05);AMI病人血清miR-126高表达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低表达组(χ~2=5.333,P=0.021),AMI病人血清miR-210高表达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低表达组(χ~2=3.140,P=0.037)。结论 AMI病人血清miR-126表达水平降低,而血清miR-210表达水平升高,血清miR-126低表达/血清miR-210高表达的AMI病人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162例TIA患者,分别用ABCD2、ABCD3-I和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进行危险分层,ABCD3-I评分中,低危24例、中危97例、高危41例,发病7d、随访90d观察脑卒中复发情况,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病7d有13例(8.0%)患者脑卒中复发;90d随访有26例(16.0%)脑卒中复发。ABCD3-I评分中,与低危患者比较,中危和高危患者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率明显升高(14.4%vs 0,P=0.037,29.3%vs 0,P=0.002,)。ABCD3-I评分预测发病7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3(95%CI:0.62~0.82),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1(95%CI:0.60~0.79),高于ABCD2、ESRS评分预测发病7d、随访90d脑卒中复发风险的AUC。结论 ABCD3-I评分预测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优于ABCD2和ESRS评分。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分为低中危组30例、高危组80例、极高危组110例,观察入院后第1、3、7及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关系。结果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入院第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组其余时间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高危组和低中危组(P<0.01);低中危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P<0.01)。结论高血压危险分层对评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HADS_2评分与CHA_2DS_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别予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按照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者(≥2分),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98例,CHADS_2评分低危组56例(9.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24例(4.01%),CHADS_2评分低危组IS发生3例(5.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DS_2评分中危者130例(21.74%)高于CHA_2DS_2-VASc组中危者62例(10.37%),CHADS_2评分中危组IS发生10例(7.69%)亦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2例(3.23%),(P0.05);CHADS_2评分高危者412例(68.89%)显著低于CHA_2DS_2-VASc组高危者512例(85.61%),而两组IS发生率相当[67例(16.26%)vs.78例(15.20%),P0.05]。结论 CHA_2DS_2-VASc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优于CHADS_2评分体系,尤其在评分低中危患者中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入院后24 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CT计算脑出血体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入院后1、7、14 d以及对照组体检当日血清OPN水平,比较不同脑出血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OPN水平的差异;3个月后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OP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ng/m L vs(4.1±2.2)ng/m L,P0.05];脑出血患者入院后1、7、14 d血清OPN水平随着出血量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均P0.01);并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均P0.01);预后不良亚组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出血体积、NIHSS评分、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hs-CRP、OPN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OPN水平增高,与脑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482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ESRS评分,并记录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及颅内动脉、颅外动脉)。按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卒中复发低危组(0~2分)及高危组(≥3分)。分析ESRS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482例中,低危组198例,高危组284例。(1)高危组的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其他心脑疾病史、外周动脉疾病的比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性别、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管轻度狭窄64例,中度狭窄11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307例。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SRS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095,P=0.037)。(3)482例中,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52.1%(251例),前循环狭窄者占29.0%(140例),后循环狭窄者占18.9%(91例)。高危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61.6%(175/284),高于低危组的38.4%(76/198);而低危组的前循环狭窄患者较多,占40.4%(8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82例中,颅外动脉狭窄者占45.9%(91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占39.4%(190例),颅内动脉狭窄者占14.7%(71例)。高危组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共占90.5%(257/284),高于低危组的77.8%(15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与ESRS评分相关,ESRS不同时脑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收治的108例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34例)、中危组(40例)及高危组(34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49例)及预后不良组(59例)。比较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及mRs评分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一般资料;观察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ACI预后的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OC 曲线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ACI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高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高于低危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年龄、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指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高危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少于低危组(χ2=8.589,P=0.003);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卒中史、心力衰竭、糖尿病、CHA2DS2-VASc评分为ACI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CHA-2DS-2-VASc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3。结论:CHA2DS2-VASc评分对ACI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预后呈现出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病例组,根据病人入院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并选取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观察对象之间血尿酸水平。分别于治疗2周、3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和预后病人间血尿酸水平,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0.05),中型组血尿酸水平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基本治愈组、显著进步组和进步组血尿酸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进步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基本治愈组、显著进步组(P0.05);预后良好组年龄、收缩压、血尿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年龄、血尿酸、收缩压、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且是影响病人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85例)和非END组(11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老年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情况,并分析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聊城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NIHSS≤3分,62例)和中重型卒中组(NIHSS>3分,33例)。随访12个月,评估两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应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中男性62例(65.3%),平均年龄(68.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卒中分型、既往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NIHSS(1.0±0.5)分和mRS(1.6±0.7)分,低于中重型组患者(3.2±1.1)分、(2.4±1.1)分(均P<0.01)。平均随访(12.6±1.9)个月,两组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0.0%比21.0%(10例)、再发卒中率20.9%(13例)比42.4%(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和卒中病史是影响轻型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轻型卒中患者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率低,病死率和卒中再发率低于中重型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率高。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和卒中病史是影响轻型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I在诊断及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侵袭危险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已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和分析不同侵袭危险度(低危、中危、高危)患者MRI表现征象(形态、边界、信号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MRI征象与不同侵袭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中低危12例,中危7例,高危11例。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形态、边界、信号均匀性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ADC值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边界、信号均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扫描与ADC值能协助GIST术前侵袭危险度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180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4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HbA1C,按HbA1C水平分为正常组(HbA1C ≤5.7%)72例、中间组(5.7%≤HbA1C≤ 6.5%)55例、升高组(HbA1C≥6.5%) 53例;入院24h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预后.结果 入院时,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为轻度37例、中度31例、重度4例,中间组分别为23、25、7例,升高组分别为21、18、14例;3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比较,P均≤0.01.入院后3个月,正常组预后为自理62例、依赖10例,中间组分别为43、12例,升高组分别为35、18例;3组预后为依赖者比较,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HbA1C水平与NIHSS、MRS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4、0.326,P均≤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HbA1C水平越高,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发病3个月时的预后越差;HbA1C可作为评价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冠心病危险评分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多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长期预后评价能力。方法 连续入选住院ACS并行PCI患者192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心脏及周围血管超声、血脂、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SYNTAX、SYNTAX II、临床SYNTAX、EuroScoreII评分、ESRS危险分层,同时进行2年临床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冠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心绞痛住院治疗)。结果 发生MACCE 24例,其中心源性死亡5例,卒中死亡2例,血运重建7例,缺血性卒中6例,心衰4例。MACCE组和无事件组的SYNTAX评分、SYNTAX II评分、临床SYNTAX 和EuroScoreII评分分别为(18±6)与(15±7)分(P<0.05)、(29±5)与(27±8)分(P<0.05)、(41±16)与(36±22)分(P<0.05)、(4.0±3.6)与(2.7±2.1)分(P<0.05)。ESRS高危、低危组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和21%,与无事件组比较,P<0.05。SYNTAX评分、SYNTAX II评分、临床SYNTAX评分、EuroScoreII评分和ESRS预测2年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1、0.630、0.634和0.656(均P<0.05)。5种评分方法危险分层均与2年MACCE相关。结论 SYNTAX评分、SYNTAX II评分、临床SYNTAX评分、EuroScore2以及ESRS危险分层对ACS行PCI后MACCE的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ESSEN和SPI-Ⅱ评分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风险的效力。方法选择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用电话随访结合电子病历查询方法,分为单发组119例和复发组90例,分别用ESSEN和SPI-Ⅱ量表进行评分,计算2种量表ROC曲线下面积(AUC)。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与单发组比较,复发组ESSEN评分[(2.54±1.15)分vs(1.89±1.09)分]和SPI-Ⅱ评分[(7.78±1.81)分vs(6.82±1.69)分]明显升高(P=0.000)。ESSEN评分的AUC为0.656,SPI-Ⅱ评分的AUC为0.652。ESSEN评分低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危组升高(65.6%vs 43.8%,P=0.002),SPI-Ⅱ评分低危组患者较中危组和高危组5年生存率明显升高(72.4%vs 43.8%和42.9%,P=0.000,0.030)。结论 ESSEN和SPI-Ⅱ评分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5年的脑卒中复发有相似预测效力,应用2个量表预测中国人脑卒中的5年复发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