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敏  汤树洪  甘渭河 《广西医学》2012,34(12):1607-160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0例SAH后1、2、3、7 d时血清S-100B蛋白水平,并结合Hunt-Hess分级法、GCS、颅内压、不同部位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SAH患者发病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立即升高;Hunt-Hess分级级别加大,不同时点S-100B越明显升高(P<0.01);在GCS评分越低,不同时点S-100B越明显升高(P<0.01);颅内压增高组不同时点S-100B比正常组升高(P<0.01)。(2)不同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夹闭手术者与介入栓塞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清S-100B蛋白水平可反映SAH后患者脑损害程度,对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脑损害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TPO—Ab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者、非甲状腺疾病患者测定血清TPO -Ab含量 .结果 :阳性率分别为78 5 % ,2 8 5 % ,3 33 % .甲亢组与非甲状腺疾病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P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甲状腺肿大组与非甲状腺疾病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 .证明大部分甲亢患者血清TPO -Ab增高 ,甲状腺肿仅少数TPO -Ab升高 ,可能与桥本氏甲状腺肿有关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体内产生TG -Ab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和TM -Ab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 ,TPO -Ab又归类为抗微粒体抗体 (TM -Ab) ,所以 ,桥本氏甲状腺肿TPO -Ab升高 .结果表明 :TPO -Ab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 ,它的应用为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研究甲状腺疾病的病因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及肝功能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B组。采用免疫印迹条带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自身抗体[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体(SP100)、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LKM-1)、血清抗核胞膜糖蛋白210抗体(GP210)、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抗核抗体(ANA)及肝功能各指标水平。结果 A组患者SP100、SLA、GP210、AMA-M2、ANA检出率及肝功能各指标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KM-1、LC-1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与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并对伴甲状腺自身抗体患者甲状腺素片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我院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2月9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比较,并观察甲状腺功能。从92例中选取基线资料相同的28例抗体检测阳性患者阳性组与20例抗体检测阴性患者阴性组,均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2周,评价疗效。结果慢性荨麻疹组和对照组T4、RT3、FT3、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荨麻疹组甲状腺自身抗体TGA、TP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荨麻疹组TGA、TPO阳性率为30.43%,对照组TGA阳性率为2.22%,慢性荨麻疹组TGA、TPO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14.41,P<0.001)。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2周后,阳性组总有效率为89.29%,阴性组总有效率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26,P<0.0001)。结论慢性荨麻疹与甲状腺自身抗体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多发性硬化症(M S)患者及对照者的抗糖基化自身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 OG)抗体水平。抗M OG IgM抗体在首次脱髓鞘发生时即升高。与缓解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复发患者及继发慢性进展型M S患者中特异性M O G IgG抗体水平较高。抗自身M O G抗体可能是M S的生物学诊断标记。 Antibodies against native glycosylated myelin-oligodendroc- yte-glycoprotein (MOG) were measured by ELISA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 osis (MS) and controls. Anti-MOG IgM antibodies were elevat…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7.
黄嵘  王翀 《疑难病杂志》2014,(1):40-41,58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S-100B蛋白的水平及关系。方法选取112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依病变程度分为轻度37例、中度45例,重度30例。选择体检证实为健康的成年人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NO、IGF-1和S-100 B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NO、S-100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92±1.45)μmol/L vs.(3.80±1.65)μmol/L,(80.57±16.20)ng/L vs.(67.54±22.41)ng/L],而IGF-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8.14±35.46)mg/ml vs.(168.73±39.75)mg/ml]。观察组随着病变程度加重,NO、S-100B水平升高、IGF-1水平下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IGF-1和S-100B水平未见相关性。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NO、IGF-1和S-100 B的异常表达对促进患者病程的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估价血清肌钙蛋白 (c Tn I)升高与病毒性心肌炎 (VMC)诊断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抗人心肌 c Tn I单抗2 B1.9和 2 F6 .6双夹心 EL ISA法 ,定量检测 2 82例 VMC患者血清 c Tn I量 ,[3HQNB]结合检测 c Tn I持续升高患者血清对人心肌 M2 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影响 ;PCR扩增检测 EVs- RNA,淋巴细胞和心肌细胞 mt DNA缺失率 ,部分病例测定柯萨奇 B病毒(CVB) Ig M及中和抗体滴度。结果 临床诊断 VMC患者 2 82例 ,其中 15 7例 c Tn I升高 ,阳性率 5 5 .7% ,3个月转阴率 5 2 .3% ,6个月转阴率为 90 .8%。 c Tn I持续升高的 VMC患者 ,血清内出现抗 M受体抗体 ,减少心肌 M受体数目 ,抑制亲和力 ,导致心肌M2 受体下调和去敏。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抗 M受体抗体作用相似。VMC患者心肌细胞与淋巴细胞 mt DNA缺失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 2 .5倍和 15 .8倍。c Tn I持续升高 3个月患者的 CVB- Ig M持续时间延长 ,心律失常和症状改善率明显低于 c Tn I转阴者。结论 血清 c Tn I升高是诊断 VMC心肌损伤的客观证据 ,c Tn I持续升高可能与 VMC患者自身抗体出现、心肌受体损伤、mt DNA缺失等向扩张型心肌病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恶黑)形态结构无特异性,常易误诊。近年来发现S-100蛋白可做为恶黑的诊断标记,尤其是对无色素性恶黑有意义,国内尚未见同类研究的报道。本文通过S-100蛋白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色素程度的恶黑,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从我科档案及活检中选取40例恶黑,其中7例新鲜取材组织同时做透射电镜观察。 二、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 1.显示黑色素的Lilli氏硫酸亚铁染色。 2.抗S-100蛋白免疫组化(ABC法)染色(S-100染色):抗S-100蛋白抗体和显色剂AEC为Dako公司试剂,兔ABC药盒购于美国Vector公司。用AEC显色,苏木素复染封片。阴性对照用PBS代替第一抗体,阳性对照为脑脉络膜丛乳头状瘤切片。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对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血清S-100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窒息后脑损伤新生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A组(26例)、研究B组(26例),纳入同期27例正常产足月儿为对照组,予以研究A组常规治疗,研究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亚低温治疗。统计比较3组不同时刻[治疗前(T_0)、治疗24 h(T_1)、治疗72 h(T_2)、生后7 d(T_3)]血清S-100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时刻3组血清S-100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_0、T_1、T_2、T_3时刻研究A组、研究B组血清S-100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刻研究B组血清S-100B水平均低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治疗窒息后新生儿脑损伤患儿可降低血清S-100B水平,其水平升高对临床准确评估窒息后新生儿脑损伤患儿严重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估价血清肌钙蛋白I(cTnI)升高与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和发展的关系.方法用抗人心肌cTnI单抗2B1.9和2F6.6双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282例VMC患者血清cTnI量,[3HQNB]结合检测cTnI持续升高患者血清对人心肌M2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影响;PCR扩增检测EVs-RNA,淋巴细胞和心肌细胞mtDNA缺失率,部分病例测定柯萨奇B病毒(CVB)IgM及中和抗体滴度.结果临床诊断VMC患者282例,其中157例cTnI升高,阳性率55.7%,3个月转阴率52.3%,6个月转阴率为90.8%.cTnI持续升高的VMC患者,血清内出现抗M受体抗体,减少心肌M受体数目,抑制亲和力,导致心肌M2受体下调和去敏.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作用相似.VMC患者心肌细胞与淋巴细胞mtDNA缺失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2.5倍和15.8倍.cTnI持续升高3个月患者的CVB-IgM持续时间延长,心律失常和症状改善率明显低于cTnI转阴者.结论血清cTnI升高是诊断VMC心肌损伤的客观证据,cTnI持续升高可能与VMC患者自身抗体出现、心肌受体损伤、mtDNA缺失等向扩张型心肌病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经过临床表现、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常规手段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患者血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在该组人群中的发生率,并比较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在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基底膜带(BMZ)抗体的敏感性。[方法]分别应用常规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对37例BP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抗BMZ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常规IIF示37例BP患者中23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2.16%,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示37例BP患者中35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4.59%,其中31例为表皮侧IgG沉积、1例为真皮侧沉积、3例为双侧沉积,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BMZ抗体的阳性率与常规IIF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37例BP患者中检出1例EBA(盐裂皮肤IIF示真皮侧沉积),EBA在经过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1/37),检测BP患者血清抗BMZ抗体时盐裂皮肤IIF技术比常规IIF技术敏感。  相似文献   

13.
胡伟 《广西医学》2014,(11):1565-1567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和免疫功能指标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评估病情的价值。方法检测98例PBC患者(PBC组)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AMA-M2)、抗三联体(抗-3E/BPO)抗体、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SP100)抗体、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抗-PML)抗体、抗核包膜蛋白gp210(抗-gp210)抗体。对比PBC患者中AMA-M2阳性和AMA-M2阴性患者的TBIL、ALB、TP、AST、ALT、GGT、ALP、Ig A、Ig G、Ig M水平。结果 PBC组AMA-M2、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检出率分别为66.33%、80.61%、28.57%、27.55%、38.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5%、12.50%、2.50%、1.25%、2.50%(P<0.05)。PBC患者中AMA-M2阳性78例(79.59%),AMA-M2阴性20例(20.41%);AMA-M2阳性组ALB、TP、AST、ALT、GGT、ALP水平明显高于AMA-M2阴性组(P<0.05);两组TBIL、Ig G、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MA-M2水平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在AMA-M2呈阴性时联合检测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和抗-PML抗体,可以协助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40例确诊PBC患者及100例非PBC患者.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③结果 40例PBC患者中38例M2首次检测阳性(95%),另2例2周后检测阳性;100例非PBC患者M2检测均阴性.④结论 PBC在我国多见,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对血清中抗心脏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利尿剂 地高辛 )和卡维地洛组 (常规治疗药物 卡维地洛 ) ,随访半年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和两种自身抗体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及NYHA分级下降 ,左室射血分数升高 (P <0 0 1) ,卡维地洛组的上述变化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 (P <0 0 5 )。②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两种自身抗体滴度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卡维地洛组治疗后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β受体阻剂可通过阻断 β1和M2 受体自身抗体对心脏的不利作用而进一步阻止心脏扩大 ,延缓心室重塑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爞小板生成素(TPO))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初治ITP患者,在接收治疗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计数骨髓涂片的平均巨核细胞数量,用"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 对治疗反应无效的ITP患者,其TP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及对照组(P<0.05),后两者是间无显著差异(P0.05);巨核细胞计数无效者显著低于有效者(P<0.01);60例ITP患者共检出HP感染30例,与对照组(17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13例治疗无效的ITP患者中HP阳性占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抗HP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升高者6例.结论 ITP患者中,血清高水平TPO、骨髓低巨核细胞计数可能预示治疗困难;对常规治疗无效者,HP可能参与其发病,部分抗HP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神经组织蛋白(S-100B)含量的影响,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入院经保守治疗的8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将病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GCS计分分组(3~8分重度,9~12分中度,13~15分轻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S-100B的含量变化.结果:脑损伤病人血浆中脑损伤特异性蛋白S-100B明显升高,脑损伤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中、重度组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病人血浆S-100B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以显著降低S-100B血浆含量,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常规组.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针剂30mg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7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和入院后第2、3、4、5、6天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第2~6天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升高.依达拉奉能降低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从而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Zhou YS  Ying ZT  Li R  Zhu J  L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7):2607-2610
目的 了解淋巴瘤患者血清中抗磷脂抗体( APL)的阳性率及水平,探讨抗磷脂抗体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和免疫学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29例淋巴瘤、4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8例类风湿关节炎(RA)、2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及58名健康对照的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IgG/M/A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IgG/M/A,分析其与淋巴瘤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免疫学表型及血栓事件的关系.结果 (1)抗磷脂抗体在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40.3% (52/129),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11.6% (15/129),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率32.6% (42/129).抗心磷脂抗体及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在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与SLE、RA、pSS组的抗体水平相仿(P>0.05).(2)T或NK/T细胞淋巴瘤中抗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B细胞淋巴瘤(P<0.05).(3)抗磷脂抗体阳性与阴性的淋巴瘤患者中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抗磷脂抗体阳性淋巴瘤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短于抗磷脂抗体阴性者.结论 抗磷脂抗体在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与SLE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无明显差别.抗磷脂抗体多见于T或NK/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抗磷脂抗体可能与淋巴瘤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丁苯酞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管形成素-1(ANG-1)的改变。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1例)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7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共治疗2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2周末及3周末,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均下降,但是观察组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临床效果理想,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S100B、Hcy和ANG-1的表达,更好地调节机体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