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新学科,为论证这一新学科,需要探讨其面临的问题,达到深化研究领域、形成学科分支以及迈向现代教学的初衷,从国际视野首先探讨明确学科和中医学相关概念,其次探讨学科分类体系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学科在其体系中的位置,进而探讨学科总体发生、发展及消亡规律,重点揭示医学和中医学学科规律及其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证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学科属性及定位、研究对象与领域、发展方向及意义,从而得出符合演绎逻辑推理的可信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应坚持中医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吸收现代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融于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体系中,形成适于中医理论学术发展的研究方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脏象理论、病因理论、证候理论、经络理论、实验动物模型等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增强基础研究的科技意识,加大基础研究的经济投入,稳定研究队伍,建立开放式研究基地和专家咨询机构则是保障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应坚持中医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吸收现代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融于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体系中,形成适于中医理论学术发展的研究方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脏象理论、病因理论、证候理论、经络理论、实验动物模型等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增强基础研究的科技意识,加大基础研究的经济投入,稳定研究队伍,建立开放式研究基地和专家咨询机构则是保障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医基础学科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定义、范畴、特点、分化等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医基础学科应具有传承和研发两个方向的任务。传承指采用当代社会和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科学所积累的知识、方法、视角对历代代表性古典医籍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不同学术观点等给予深入研究,客观、准确地阐释,用现代汉语表述,古为今用;而研发指针对我国当前对难治病、不治病、常见病及生命和发病机制探索的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在策略建议下选择正确的研究切入点,挺进到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并且在研究中探索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凭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的预防、养生、保健应用的一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界定本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分化为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若干三级学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对于深化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曾于2004年1月举行专家研讨会,今结合讨论情况发表个人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专家研讨会”于2 0 0 4年1月5日~6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国五个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高等医药院校的专家学者,就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界定、理论规范、形成发展规律、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4]。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在传统的中医诊断学的四诊和辨证方法之外,人们开始陆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借助新的诊断仪器和辨证方法,深入到某一具体领域,与某个学科发生关系,对疾病进行专门的综合研究,为丰富中医诊断技术手段、创新中医诊断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中医诊断学学科内涵与外延进行探析,力求在更宽广的领域中探索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针灸学科在临床研究、方法构建、标准制定、指南推广及学科基础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针灸发展从关注临床证据,逐渐开始关注学科本身的基础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聚焦穴位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建设及外周神经刺激装备的转化,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目前中医针灸学科发展的短板,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策略:梳理针灸学科基本科学问题,形成针灸学术共识;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构建开放、自洽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吸引多学科人才融合创新,开辟针灸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新局面;创立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医学”理论体系,引领针灸学对现代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在对中医心病学科古今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及总结的过程中,根据本学科发展规划及研究目标,对与中医心病有关的基本名词术语进行了梳理,归纳.本文就中医心病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思路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科学背景下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仍须重视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立足于临床 ,根据疾病谱系的改变 ,遵循中医理论与固有的规律 ,运用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 ,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实现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医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中医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明确建设思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在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文贤 《山西中医》2003,19(6):41-43
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时期共存的发展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深化、发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引进其他国家、民族医药学治疗方法,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引进各种有疗效的药物,补充、增加为中药的新品种。论述了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应遵循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误区在于脱离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脱离临床实际;中医药现代研究必须引进现代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评价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同时,指出20世纪中医药学所取得的绝大多数临床成果,均不足以揭示中医理论中最关键的“证”本质问题。作者对我国该领域研究的滞后,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与中医学发展的互动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提出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认识上的多维视角、创新意识和学术新流派。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与基础近10 年研究进展显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各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甚或日趋萎缩,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主要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应借鉴遵循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的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因此,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两大研究:研究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并重视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的三级学科群。  相似文献   

16.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在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如对中医学指导思想的认识,对中西医学差异性的认识,对中医诊职方法特色的认识,对中医在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定位的认识等,是我国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所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一是它可以修正我们不尽合理的研究方向;二是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研究方法的思考,更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科研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心主神志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文献、临床试验研究、基础实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等角度综述了心与神志相关的研究成果,阐释"心主神志"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诠释了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藏象学说的本质特征是整体观和系统论。通过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比较研究,探析了中医藏象学说深蕴的整体观、系统论、自组织和混沌学等现代复杂性科学机理,阐明中医藏象学说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相通相契。指出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进一步研究中医藏象等基本理论,是今后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及复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阶  荆鲁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795-798
医药结合 ,强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与应用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成为新时期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 ,在复方研究中 ,应依据中医临床要求 ,结合现代实验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复方研究需从药效学观察及临床疗效分析中找到突破口。复方药动学研究应注重方法学研究和有效物质的确定。由于复方的疗效在不同的证状态下作用不同甚或相反 ,重视中药复方行为有效性的主体———中医证候同样重要。多元化的中药研究思路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中药研发及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建立治疗临床疾病的新型高效中药的组方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学及方证对应的规范标准及用药监测 ,从而在中药及复方临床实验中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 ,以利于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