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脑缺血发作(TIA)和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结合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准确测量狭窄程度,观察相应脑内动脉形态学变化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72例(72%),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23%(30/128),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85%(68/80)、重度狭窄和闭塞占15%(12/80均为单侧);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94例(94%),其中非钙化斑块比率40%(70/174),检出血管轻中度狭窄占72%(98/136)、重度狭窄及闭塞占28%(38/136、双侧3例);两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非钙化斑块比率及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TIA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血管狭窄程度及非钙化斑块与其密切相关;256层CTA能准确判断斑块性质、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CTA和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2支,狭窄率为70%,起始部狭窄26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DS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6支,狭窄率为77%,起始部狭窄28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CTA检查和DSA检查椎动脉异常率、狭窄率、双侧狭窄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9%(48/54),特异度为92%(24/26),准确性为90%(72/80),阳性预测值为96%(48/50),阴性预测值为80%(24/30)。结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畅龙  金涛  刘静 《黑龙江医药》2021,34(6):1402-1404
目的:探讨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评价金标准,分析头颈部CTA诊断后循环缺血的价值.结果: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中有40例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DSA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40例患者中存在129支血管狭窄,其中椎动脉狭窄64支,基底动脉狭窄30支,大脑后动脉狭窄35支.CTA检查正确检出37例因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检出血管狭窄126支,与DS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8.00%、99.38%、92.50%.椎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先天变异及钩椎关节增生所致,基底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所致,大脑后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闭塞和先天变异所致.结论:64排头颈部CTA与DSA诊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的效果相似,其不仅准确率高,还能为病因诊断提供指导,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对缺血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分析其对临床早期诊断的影响。方法本方案按对照试验、前瞻性、单盲、单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设计。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均行HR-MRI检查, 根据1周内是否发生缺血性脑梗死分为发生组[32例, 男18例、女14例, 年龄(64.81±7.36)岁]、未发生组[51例, 男28例、女23例, 年龄(65.14±7.53)岁]。对比两组HR-MRI影像特征[斑块分布、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负荷)]、HR-MRI定量参数[血管最狭窄处面积(VAMLN)、血管面积(VAreference)、血管最狭窄处管壁面积(WAMLN)、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MLN)、参考血管腔面积(LAreference)及狭窄率]、重构方式(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无明显重构)。斑块分布、重构方式以χ2检验, 斑块特征、HR-MRI定量参数以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R-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对缺血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部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患者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患者有TIA病史。结果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 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患者经头颈部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DSA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头颈部CTA诊断,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DSA与CTA之间的相关性,Kappa检验DSA检查与CTA诊断一致性,最终参照DSA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CTA诊断效能。结果 DSA与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二者表现为正性相关性(P>0.05),Kappa一致性为0.769。参照DSA检查结果,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3%、91.80%、94.85%、93.59%、96.55%。结论 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过程中,头颈部CTA诊断结果与金标准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性密切,诊断效能突出。  相似文献   

7.
杨潮萍  芮汉臣  张红霞 《河北医药》2016,(11):1642-1645
目的 探讨320排CT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录椎基底动脉TIA患者89例,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全脑灌注及后循环脑血管情况.结果 CTA检查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者患者64例(71.91%),CTP检查发现存在灌注异常者50例(56.18%),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相关,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及无狭窄者的CTP异常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能有效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及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同期75例脑梗死患者为对比研究对象,共130例患者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均对他们实施全脑数字的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根据检查的结果来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颅内动脉、脑动脉颅外段闭塞与狭窄的具体情况。结果根据DSA检测结果得知,75例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和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有22、10例,占前循环48例患者人数的55.0%,占后循环18例患者人数的66.67%,该组前后循环动脉闭塞、狭窄都以颅内动脉的闭塞、狭窄居多,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TIA患者中,前循环系统的颅内动脉闭塞、狭窄有10例,占前循环15例患者人数的66.67%,后循环系统的脑动脉颅外段闭塞、狭窄有13例,占后循环20例患者人数的65.0%,该组前循环的TIA主要以颅内动脉闭塞、狭窄居多,后循环TIA主要以脑动脉颅外闭塞、狭窄居多,前后循环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导致脑梗死(前后循环系统)和前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而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造成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 d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低于50%组(P<0.01)。并且ABCD2评分处于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2例,并与其术前TCD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SA检查显示31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73.8%);35例TIA患者TCD检查异常(83.3%)。TCD与DSA符合性以DS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91.8%,特异性95.0%,符合率94.6%;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82.0%,特异性88.2%,符合率86.9%。结论 TCD与DSA检查联合应用可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CT脑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化血管成像(DSA)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DSA的84%(P<0.05)。结论:将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要检测手段,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缺血患者126例的血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萍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09-110
目的进一步评价血管结构变化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2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病变34例,单纯前循环病变1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单侧椎动脉血管狭窄26例,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6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9例,发育不良26例;小脑下后动脉狭窄21例,发育不良6例;三叉永存动脉1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盗血1例;全部病例检出正常的18例,其中MRI检查已发现有小脑梗塞,CTA及DSA检查正常2例。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变化是后循环缺血的根本因素,CTA及DSA检查,对于评价颅内近端或是远端血管病变,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非创伤性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判别标准,为临床提供颈动脉斑块治疗的可靠依据。方法:对44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MRI证实的,均行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32例,颈动脉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MRA和DSA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创MRA对粥样硬化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的检测上已基本接近DSA,完全可替代有创的DSA技术,预测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指导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临床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DUS)、X线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在颈动脉狭窄中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疑似1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CDUS、CTA和DSA检查,将DSA检出颈动脉狭窄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DUS、CTA对于颈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结果 以DSA作为金标准,CDUS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低于CTA,两种方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与CTA诊断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分别为0.432、0.803;CDUS、CTA对于右侧、左侧以及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位置检出情况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CTA检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数分别为153个、169个,CDUS、CTA对于斑块活动度检出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S、CTA、DSA可以检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6.
马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87-338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DSA检查.结果:DSA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18例,颈椎动脉狭窄35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35例,动脉狭窄16例.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对颅外段斑块的检出高,适用于对发生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常规应用了解斑块性质及动脉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行DSA检查详细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青年缺血性卒中50例全脑血管造影进行分析。方法符合标准的50例已行全脑血管造影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入组患者女性20例,占40.0%,平均年龄(39.80±4.14)岁,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4%,小动脉卒中占26%,心源性脑栓塞占16%,原因不明占16%,其他原因占18%。患者头颅DSA结果与头颅非DSA影像结果进行比较,DSA组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瘤、肌纤维发育不良检出率呈现优势,但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动脉夹层方面非DSA影像有优势,但两组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支循环评估方面,一级代偿DSA与非DSA未有差异(P>0.05),二级侧支代偿及三级侧支代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14%vs 2%,P=0.027;10%vs 0%,P=0.022)。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仍是主要病因,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侧支循环评估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采用CT颅脑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于2013年4~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所参与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1例,全部经MRI与CT检查明确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20例为TIA组,脑梗死者41例为CI组。所有病例均分别开展CT颅脑灌注成像,并于CT平扫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再酌情分析两种不同病例的实际表现差异。结果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有效检出率为95.1%,明显高于CT平扫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中患侧的TTP与MTT与健侧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CI组中患侧的CBV、CBF、TTP与MTT与健侧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颅脑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综合多项检验指标结果可更好的判断疾病发生与进展状况,为治疗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超声检查用于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ASA)合并椎动脉狭窄(VSA)及盗血类型的效果。方法选取诸暨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ASA合并VSA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及血管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 评价血管超声对ASA和VSA程度分型诊断准确度及与DSA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比较DSA检查与血管超声检查对锁骨下动脉盗血检出率的差异, 分析ASA程度与锁骨下动脉盗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管超声检查对不同程度ASA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4.62%(11/13)、89.66%(26/29)、95.24%(20/21)、100.00%(7/7), 血管超声检查与DSA对ASA的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76(P < 0.05);血管超声检查对VSA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4.44%(17/18)、88.00%(22/25)、86.36%(19/22)、100.00%(5/5), 血管超声检查与DSA对VSA的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58(P < 0.05);不同ASA程度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