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人工皮肤修复治疗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人工皮肤修复治疗足部软组织缺损患儿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7岁,中位数4岁.左侧5例,右侧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3 cm至3 cm ×7 cm;骨质外露5例,外露面积0.5cm×0.8 cm至1.5 cm×1.8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至10 d,中位数3d.随访观察患足创面愈合、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3例患儿足部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1.5 ~4个月,中位数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1个月,中位数10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95 ~ 98分,中位数97分.均无摩擦性皮肤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人工皮肤修复治疗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足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静脉动脉化筋膜蒂岛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18~52岁,中位数29岁。损伤部位位于拇指2例、示指10例、中指9例、环指6例、小指4例。缺损面积1.8 cm×1.3 cm至6.0 cm×4.3 cm。合并肌腱损伤5例,合并指骨骨折12例。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手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1例,采用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10例,拇指尺背侧筋膜蒂皮瓣12例,掌背筋膜蒂皮瓣6例,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2.0 cm×1.5 cm至6.2 cm×4.5 cm。术后4~6 d,皮瓣边缘出现水疱3例,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后4~6 d,水疱消失、肿胀消退。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7个月;皮瓣均成活,弹性、质地良好,手指外形和保护性感觉恢复,指尖可触及掌横纹,握持有力。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6例、良3例、可2例。结论:静脉动脉化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VSD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75岁,中位数45岁。损伤部位,手部3例、前臂3例、小腿2例、踝关节1例、足背部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9 cm×4.3 cm至6.5 cm×8.4 cm。感染创面9例,污染创面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6 h,中位数5 h。一期行清创术后用VSD敷料覆盖,二期创面感染控制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术,三期取出骨水泥根据创面情况行创面游离中厚皮片移植术。观察植皮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一期行清创术后,15例患者中2例创面感染,其中1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三期取出骨水泥后,15例患者中13例行创面游离中厚皮片移植术(切取自体皮片面积3.1 cm×4.5 cm至6.8 cm×8.6 cm),2例继续常规换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中位数9个月。所有植皮均成活,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46~112 d,中位数70 d。末次随访时,患肢局部皮肤颜色略深于周围皮肤,外观平整,无明显瘢痕组织形成。结论:VSD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植皮成活率高、创面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儿童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6~14岁,中位数10岁。左侧8例,右侧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7 cm至5 cm×9 cm;骨缺损体积2 cm×2 cm×1.5 cm至3 cm×5 cm×2 cm。彻底清创后,采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组织瓣成活、踝关节外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14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年,中位数4.5年;组织瓣均成活,踝关节外形恢复;移植的腓骨头与内踝骨缺损面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本组AOFAS评分(83.5±12.5)分。均无二次骨折、骨骺早闭、足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儿童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瓣成活率高,有利于踝关节外形和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治疗胫骨远端骨髓炎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到2016年12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治疗胫骨远端骨髓炎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左侧9例,右侧8例;年龄25~53岁,中位数38岁。均为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外固定手术治疗后并发骨髓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12 cm至10 cm×20 cm。初次手术至本次入院时间6~12周,中位数7周。治疗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皮瓣切取面积10 cm×15 cm至13 cm×25 cm。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中位数12个月。皮瓣均成活,质地柔软,色泽好,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均恢复。术后并发皮瓣远端皮肤边缘坏死和皮瓣组织液化各1例,均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并发静脉危象1例,经皮瓣远端小切口持续放血及拆除部分缝线处理,皮瓣成活。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治疗胫骨远端骨髓炎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接受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术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术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及皮瓣护理。男22例,女4例;年龄18~55岁,中位数3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位于前臂4例,手背部6例,拇、示指指背各1例,胫前部7例,足背部7例。合并骨折2例,合并神经损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5 cm×6 cm至8 cm×12 cm。观察皮瓣成活、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10~15 d,中位数13 d。术后第2天皮瓣表面温度突然下降3℃1例,经对症治疗后皮温恢复正常;术后3 d,皮瓣表面出现水疱、边缘坏死1例,经换药后感染控制。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12个月;皮瓣均成活,肢体外观恢复,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于接受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手术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术后护理,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患肢外观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及前足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及前足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7~63岁,中位数47.5岁。左足6例,右足1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原因,创伤7例、烧伤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糖尿病足底溃疡4例、足跟压疮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4.0 cm至4.0 cm×6.5 cm。随访观察创面愈合、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中位数10个月。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成活。2例出现皮瓣边缘感染,1例出现皮瓣下积液,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皮瓣外观无明显臃肿、肤色与受区皮肤接近、皮肤弹性及感觉良好,均未出现跛行、足部异物感及皮瓣磨损或溃烂。结论: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及前足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良好、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瓣修复术治疗肘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术后基础护理、体位护理、供区护理、引流管护理、皮瓣护理、疼痛护理及康复锻炼等措施,规范护理接受皮瓣修复术治疗的肘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94例,男247例、女47例。年龄11~79岁,中位数38岁。损伤部位位于前臂88例、腕部71例、手背及手掌部102例、手指33例。合并骨折182例,合并肌腱损伤13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3 cm至11 cm×17 cm。受伤至手术时间5 h至15 d,中位数6 d。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7个月,中位数11个月。术后疼痛数字评分为(5.0±1.8)分。皮瓣均成活。8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并再次植皮后痊愈;57例于术后6~12个月行皮瓣修整术。患肢外观及功能均恢复良好。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接受皮瓣修复术的肘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规范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皮瓣成活率,有助于促进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引流瓶护理、创面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指导及功能锻炼,规范护理接受VSD技术治疗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6例,男20例、女36例。年龄18~68岁,中位数43岁。损伤部位位于前臂13例、上臂3例、小腿40例。合并肋骨骨折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5 cm至10 cm×1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37 d,中位数19 d。随访观察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1例创面出血重新更换VSD材料,3例行2次VSD治疗。53例术后7~10 d拆除VSD材料,3例术后14~16 d拆除VSD材料。10例行清创缝合术,26例行游离植皮术,20例行皮瓣修复术。1例对透明薄膜过敏,5例术后24 h血液堵塞VSD连接管,1例引流装置连接错误,1例中心负压过低导致引流不畅,3例创面渗液较多堵塞管道。均未出现创面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接受VSD技术治疗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规范护理,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化腓骨联合股前外侧皮瓣治疗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采用血管化腓骨联合股前外侧皮瓣治疗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4~53岁,中位数34岁。单纯前足缺损10例,单纯足跟缺损7例。10例前足缺损患者中,第1跖骨缺损1例、第1和第2跖骨缺损4例、第1至第3跖骨缺损3例、第1至第4跖骨缺损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15 cm至20 cm×35 cm。跖骨缺损长度6~8 cm,中位数7 cm。跟骨缺损长度4~8 cm,中位数6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5 h,中位数3 h。观察皮瓣成活及移植骨愈合情况,测量足弓指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皮瓣切取面积13 cm×15 cm至22 cm×38 cm。腓骨切取长度6~20 cm,中位数12 cm。17例患者中,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加强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出现植骨处反复感染,扩创后于骨缺损处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链珠,2周后去除骨水泥,最终感染控制、创面愈合;2例跖骨远端出现植骨块部分吸收,骨吸收长度约1 cm,不影响行走,未进行特殊治疗;2例出现足底皮肤溃疡,换药后治愈。皮瓣均成活,8例因皮瓣臃肿而行皮瓣修整术。供区切口均甲级愈合,不影响患肢功能。植骨块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84个月,中位数7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单纯前足缺损患者的足弓指数19%~26%,中位数23%;7例单纯足跟缺损患者的足弓指数20%~27%,中位数25%。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90±4)分,优2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疗效评价为差的1例患者,为单纯前足缺损(第1至第4跖骨缺损),重建2根跖骨后植骨处出现感染,扩创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治愈,后期穿戴矫形鞋可正常行走。结论:血管化腓骨联合股前外侧皮瓣治疗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植骨愈合好、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70岁,中位数30岁。左足9例,右足1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跟部12例、足跟部和踝部4例、足背部近端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4 cm至12 cm×14 cm。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中位数8个月。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均成活。5例皮瓣边缘0.5~1.2 cm处皮肤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恢复。2例皮瓣外观臃肿,行二期皮瓣修薄术后外观满意。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好、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废弃指剔骨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对15例手指离断合并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废弃指剔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0例、女5例;年龄20~60岁,中位数38岁;左侧7例,右侧8例。致伤原因为重物压伤8例、电锯伤5例、机器绞伤2例。单指离断12例,多指离断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位于虎口区3例、手掌尺背侧3例、手指9例,缺损面积2.0 cm×1.5 cm至6.0 cm×6.0 cm。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和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饱满、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感觉恢复良好,有汗液排出,两点分辨觉5~8 mm(中位数6.5 mm)。并发静脉危象2例,经皮瓣边缘拆线、放血处理后,血液循环恢复。均未出现皮瓣感染、坏死、挛缩等并发症。结论:废弃指剔骨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充分利用自身废弃组织,有利于手部外形、感觉的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指指背皮瓣顺行修复复杂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中指指背皮瓣顺行修复复杂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7~56岁,中位数32岁。左手4例,右手7例。创面面积1.5 cm×2.2 cm至1.8 cm×9.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55 min至6.2 h,中位数2.1 h。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拇指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5个月,中位数10个月。皮瓣均成活,拇指外观及感觉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6~9 mm。供区植皮均成活,外观满意。均未出现感染、皮瓣及供区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3例。结论:中指指背皮瓣顺行修复复杂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患指外观及感觉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4年2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85岁,中位数36岁。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者7例。3例合并足趾缺损,8例合并足底皮肤脱套伤。创面污染严重,皮肤缺损面积3.4 cm ×7.5 cm至6.8 cm×11.3 cm,中位数5.6 cm ×9.6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24 h,中位数4.5 h。术后随访观察植皮存活、并发症发生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住院时间24~67 d,中位数34 d。13例行3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例行5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植皮均成活,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发生创面感染和骨髓炎。引流管堵塞2例,薄膜漏气1例。参照陶金国等的标准评定植皮疗效,优12例、良3例。采用Takakur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具有住院时间短、植皮存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足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游离腕掌侧桡动脉掌浅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游离腕掌侧桡动脉掌浅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8~60岁,中位数37岁。左手11例,右手12例。示指6例,中指7例,环指6例,小指4例。均合并指动脉损伤,指动脉缺损长度0.5~2.5 cm,中位数1.6 cm。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8 cm×2.0 cm至3.0 cm×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5~7 h,中位数3 h。观察供区创面愈合、皮瓣成活及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瓣均成活,且颜色红润、质地柔软。皮瓣深感觉良好,痛觉和温度觉稍差。皮瓣两点分辨觉15~18 mm,中位数16 mm。术后9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5例。结论:采用游离腕掌侧桡动脉掌浅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创面愈合好,皮瓣成活率高,外观、质地、感觉良好,手指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6~50岁,中位数28岁。均为手指近、中节软组织损伤,其中示指12例、中指10例、环指6例、小指5例,掌侧缺损14例、背侧缺损13例、侧方缺损6例,合并肌腱断裂10例、近节或中节指骨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2 cm至4.2 cm×2.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30~120 min,中位数60 min。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手指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6个月。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皮瓣均成活,且质地柔软、色泽接近周围皮肤。均未出现感染、皮瓣及供区植皮坏死等并发症。患指功能恢复良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3例、可2例。结论: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且外观良好、患指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0岁,中位数28岁。均合并拇指两侧指固有动脉及指固有神经的断裂及缺损,合并拇长屈肌腱断裂8例,合并拇指近节指骨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2.6 cm至4.8 cm×4.5 cm。受伤至治疗时间0.5~2 h,中位数1 h。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皮瓣成活、并发症发生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7个月。创面均一期愈合。均无感染、皮瓣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色泽正常。拇指屈伸及对掌、对指功能良好,指端感觉恢复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可2例。结论:采用一蒂双叶邻指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近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手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5~68岁,中位数48岁。外踝区软组织缺损6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例,腓骨远端骨质及内植物部分外露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12 cm至4 cm×18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8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色泽接近周围皮肤,外观无明显臃肿。供区外观满意,无疼痛和功能障碍。患者行走正常,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腓骨远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形克氏针皮肤减张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12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19~66岁,中位数41岁;肿块切除术后3例、膝关节置换术后2例、截肢术后2例、跟腱断裂缝合术后2例、左胫骨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成1例、左胫腓骨内固定取出术后1例、右胫骨截骨术后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3 cm至10 cm×5 cm;病程2~13个月,中位数6个月。对创口进行清创后,用直径1.5 mm克氏针在距一侧创面皮缘2~3 cm处从皮肤垂直穿入直至深筋膜,控制其在深筋膜下走行,穿入对侧软组织,在距对侧创面皮缘2~3 cm处穿出。将克氏针两端向心性牵引折弯,以创口双侧软组织能够实现无张力状态下聚合为度,然后将针尾及针尖分别折弯成"■"形。根据创面大小确定克氏针数量,克氏针间距2 cm,将创口无张力下闭合后,根据创口张力和损伤程度选择一期闭合或逐渐牵张直至创面闭合或可直接缝合为止。结果:12例患者的创口均于术中实现无张力下闭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8个月,中位数36个月。术后创口均愈合,愈合时间12~21 d,中位数15 d。未发生感染、皮缘坏死、血肿形成及克氏针切割皮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创口皮肤外观与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瘢痕较小。结论:应用"■"形克氏针皮肤减张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可在术中实现无张力下闭合创口,创口愈合快,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修复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腹部带蒂皮瓣对10例手及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创面修复,并在创面修复后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重建手功能。男8例,女2例;年龄16~58岁,中位数25岁;左侧6例,右侧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10 cm至12 cm×30 cm,肌腱缺损长度10~24 cm。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手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数34个月。修复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主动背伸20°~40°;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均可主动完全伸直;拇指指间关节主动伸直0°~10°。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7例、良2例、差1例。均无深部感染及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对于手和前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自体肌腱移位重建手功能,有利于创面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