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突触后致密物对老年性记忆衰退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触是神经细胞的接头部位 ,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 ,突触结构参数的改变是其功能变化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 ,老年性记忆衰退与脑内突触的微细结构改变有关〔1~ 3〕。在突触部位的诸多结构因素中 ,突触后致密物 (postsynapticdensi ty ,PSD)是一种非常敏感易变的参数。许多研究表明 ,PSD极易受突触前传入信息的状况及身体内外环境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其可塑性很强〔4,5〕。因此 ,探讨PSD在衰老性记忆衰退中的作用很有意义。1 PSD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组成PSD是突触后胞浆面的一层膜旁致密物质 ,厚度通常为 5 0nm。在高等动物…  相似文献   

2.
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是膜相关的鸟苷酸激酶(MAGUK)家族的一员[1],是突触的支架蛋白与复杂的蛋白一蛋白作用区.PSD-95的结构中包含了3个PDZ区,一个SH3区或WW基序(两个保守的色氨酸残基)和一个同源的鸟苷酸(gGK)区,其中PDZ结构域在不同膜蛋白中具有不同结构.PSD-95在突触部位发挥较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与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它们在突触中的定位.本文仅对PSD-95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作用的某些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是学习和记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及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突触的传递可塑性是决定整个突触可塑性最关键的部分。多项研究表明,突触可塑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修复受损突触结构,提高突触传递可塑性,可有效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1〕。本文就影响突触结构及传递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AD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可行途径及  相似文献   

4.
突触可塑性在肠道感染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旋毛虫感染SD大鼠后内脏敏感性变化和突触可塑性在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感染组(旋毛虫感染2周)和慢性感染组(旋毛虫感染8周).用不同结直肠压力[20、40、60和80 mmHg(1 mmHg=0.133 kPa)]扩张10 S内诱发的腹壁肌电活动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内脏敏感性.观察感染后不同时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突触超微结构,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和突触后致密物质(PSD)-95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①在40和60 mmHg的扩张压力下,慢性感染组AUC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0.012和0.005);而急性感染组AUC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0.018和0.012).②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显示,急性感染组的炎症积分为23.45±4.10,较正常对照组(9.10±2.42,P=0.027)显著升高;而慢性感染组为13.95±7.96,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③急性感染组可见突触前膜线粒体嵴消失,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囊泡数量显著减少,PSD长度显著减少.慢性感染组中,囊泡性质无明显变化,但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突触后膜电子致密物增厚,颜色加深,长度延长.三组间突触间隙无明显变化.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感染组大鼠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急性感染组突触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感染组大鼠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PSD-95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急性感染组各部位PSD-9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肠道感染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与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膜相关性鸟苷酸激酶(membrane 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MAGUK)是一类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PSD),定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后致密区,包括PSD-95、SAP-102、PSD-93和SAP-97.MAGUK家族成员含有多个蛋白结合位点,这些特殊的结合位点负责介导多种信号的转导.MAGUK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要综述了MAGUK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随时间迁移而出现形态及超微结构、传递和功能的变化,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和突触后棘突等多种因素改变均可影响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典型过程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大脑学习和长期记忆过程的生理基础。当大量Ca2+瞬间流入突触后膜,可诱发LTP的产生,这一过程与星形胶质细胞(AS)密切相关。AS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多、体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细胞,被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景天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行为学能力及海马组织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shank-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取腹腔注射D-半乳糖+灌胃AlCl3+一次性注射东莨菪碱法制备AD大鼠模型,用红景天采取灌胃方式对实验大鼠进行干预,并以喜得镇作为对照,观察其干预效果。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PSD-95、shank-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P<0.01),PSD-95、shank-1蛋白水平下降(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P<0.01),PSD-95、shank-1蛋白水平提高(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明显增高AD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shank-1蛋白水平,从而影响突触可塑性,这可能是其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慢性脑缺血(CCI)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素(SYN)和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建立CCI模型。对照组大鼠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治疗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4 mg/kg,连续注射28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YN和PSD-95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分子层SYN阳性产物数量和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层PSD-95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RT-PCR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海马SYN和PSD-95 mRNA含量较模型组增加。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能促进大鼠海马SYN和PSD-95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异性激动小鼠α7神经型尼古丁受体(α7n AChR)水平对海马组织中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月龄非转基因C57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腹腔注射0.5、1.0 mg/kg、3.0 mg/kg PNU282987组各8只。采用Real-time 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小鼠海马组织中囊泡相关蛋白突触素(Syn)、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和突触后致密物(PSD)-9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 PNU282987组、3.0 mg/kg PNU282987组中突触相关蛋白Syn、PSD-95、SNAP-2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特异性激动小鼠α7n AChR能够使海马组织中突触相关蛋白水平表达增加。这可能提示了α7n AChR与突触密切相关,这可能与其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的变化及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大鼠脑梗死及电针干预后突触素 (SYP)的动态变化 ,探讨突触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机制及针刺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MCAO)〔1〕,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测定梗死对照组 (A组 )、针刺干预组 (B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 ,在 6h、2 4 h、3d、7d不同时间点 SYP的动态变化。结果 梗死灶中心区无明显 SYP阳性染色。A组 :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表达率于 6h、2 4 h表达减少 ,3d达最低值 ,7d开始增高但不及正常表达数值。病灶对侧对应区从 6 h始表达增加 ;B组 :针刺后阳性表达率增加。 A组和 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C组无变化。结论  MCAO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 SYP变化明显 ,对侧对应皮层表达亦增加 ,表明存在明显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针刺可促进这种可塑性变化 ,可能是主要的脑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对缺血-再灌注(I/R)小鼠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12周龄的健康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28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I/R组(81只)、I/R+CART组(81只)和假手术组(63只)、假手术+CART组(63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I/R+CART组于再灌注前经尾静脉注射CART(0.5μg,200μl),假手术+CART组予以等剂量CART;每24小时重复给药1次。在实现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24h、72h和7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I/R组和I/R+CART组脑梗死体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并对突触形态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灌注72h皮质梗死周围区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小鼠造模后24、72h和7d皮质切片中突触数量明显减少[3.37±0.38)个/μm~2比(7.04±0.55)个/μm~2,(2.89±0.22)个/μm~2比(6.89±0.04)个/μm~2,(3.25±0.18)个/μm~2比(6.78±0.42)个/μm~2;均P0.05],PSD密度明显下降[24.4±2.8)nm比(47.3±6.1)nm,(23.8±3.7)nm比(46.5±7.5)nm,(24.6±2.2)nm比(48.1±5.1)nm:均P0.05],突触间隙宽度增大[25.2±2.1)nm比(21.5±1.6)nm、(25.2±1.4)nm比(21.3±1.0)nm,(23.7±2.6)nm比(21.6±1.6)nm;均P0.05];再灌注后72h时间点PSD-9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2)与I/R组比较,I/R+CART组小鼠I/R后24、72h和7d脑梗死体积缩小[分别为(29.0±1.9)%比(36.3±1.4)%,(38.1±1.4)%比(47.6±2.7)%,(36.0±2.8)%比(42.5±2.0)%;均P0.05];再灌注后72h时间点突触数量[4.32±0.35)个/μm~2]明显增多(P0.05),PSD-95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再灌注后24、72 h和7d各时间点PSD密度[分别为(33.8±3.4)、(34.2±4.6)、(38.2±4.0)nm]增厚(均P0.05);而各时间点突触间隙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RT可缩小I/R小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损伤后小鼠脑皮质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天麻素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麻素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构建VD小鼠模型。通过强迫游泳(FST)、悬尾实验(TST)测试天麻素对VD小鼠的抑郁症状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核抗原(NeuN)、突触素(SYP)和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FST、TST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TST的不动时间显著减少,天麻素中、高剂量组FST的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euN、SYP、PSD-95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NeuN、SYP、PSD-95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天麻素对VD小鼠抑郁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的丢失及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三七总皂苷(PNS)对机械通气(MV)致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Control)组、MV组、MV+PNS组,每组18只。MV组和MV+PNS组大鼠行MV,Control组大鼠气管插管后进行自主呼吸,未行MV。MV+PNS组大鼠于MV前15 min尾静脉注射PNS 15.844 mg/kg, Control组及MV组于MV前15 min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MV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测量大鼠的认知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神经元谷氨酸受体(GluR)1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海马组织突触后密度蛋白(PSD)-95、生长相关蛋白(GAP)-43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MV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所在位置次数、树突棘密度、海马CA1区GluR1阳性表达和海马组织PSD-95、GAP-4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与MV组相比,MV+PNS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  相似文献   

14.
突触可塑性相关物质及其在脑缺血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 ,探讨突触可塑性相关物质及其在脑缺血后的变化对于揭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突触可塑性相关物质及其在脑缺血后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探讨突触可塑性相关物质及其在脑缺血后的变化对于揭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和星蒌承气汤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塑的作用及其对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星蒌承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灌胃用药并分别于14 d、28 d取材;电子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突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P-43、PSD-95、NGF、GDNF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14 d模型组GDNF表达明显减弱(P0.01),28 d模型组GAP-43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14 d和28 d组GAP-43、PSD-95、NGF、GDNF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5),14 d星蒌承气汤组NGF表达显著增强(P0.01),28 d星蒌承气汤组GDNF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尼莫地平比较,14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NGF、GDNF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5),28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14 d比较,28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明显促进缺血后神经元突触重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中NGF、GDNF的表达从而使GAP-43、PSD-95表达增加而实现。星蒌承气汤可以上调缺血脑组织早期NGF表达而其远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D)大鼠N-甲基-D-天冬氨酸-2B亚基受体(NR2B)和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在V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2只)、VaD模型组(模型组,32只)和美金刚治疗组(治疗组,32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4、8、12、16周大鼠海马NR2B和PSD-95的表达,并同时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4、8、12、16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差异显著(P<0.01);术后4周时NR2B和PSD-95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此后逐渐减少,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16周时表达最少。治疗组大鼠术后4周时学习记忆水平及NR2B、PSD-95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8、12、16周时,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好转但仍差于假手术组(P<0.05,P<0.01)。结论大鼠海马NR2B和PSD-95作为复合体参与VaD的形成和发展,适量的美金刚通过调节NR2B的表达进而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作用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SAMP8小鼠作为AD动物模型,电针"百会"、"涌泉"穴,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后,以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评价电针对AD的治疗效应;用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厚度(PSD)和突触间隙宽度的变化.结果 定位航行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模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模针组[(38.55±3.59)s]在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较模型组[(30.59±6.02)s]延长(P<0.05);模针组突触后致密物[(76.928±25.236)nm]较模型组[(65.371±24.219)nm]增厚(P<0.05);突触间隙宽度[(25.941±6.217)nm]较模型组[(29.161±7.830)nm]减小(P<0.05);突触界面曲率(1.083±0.049)较模型组(1.062±0.048)变化不明显,呈增大趋向(P>0.05).结论 电针能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发挥,增强学习记忆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s,AD)多发于老年 ,主要为记忆障碍 ;受损脑区主要为联合皮质区、海马结构等 ;突触丢失是衰老尤其 AD病理特征之一。研究显示突触丢失在记忆障碍中起重要的作用[1 ] ,然而突触丢失的原因及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老年期雌激素 (E)、褪黑素 (MT)水平同时大幅下调 ,有些实验显示 E、 MT水平能影响突触的可塑性 [2~ 3] ,但是 E、MT单独及联合缺乏影响突触的可塑性的能力比较至今未见研究报道。突触泡膜素(SYN)是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蛋白 ,可用来反应突触的可塑性。因为 E、MT分别主要在卵巢、松果体产生 ,…  相似文献   

20.
<正>三方突触由星形胶质细胞(AS)、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1,2],在功能上作为一个整体调控长时程增强(LTP),影响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LTP是指一种发生在神经细胞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持久增强的现象[3]。研究表明,LTP效应与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记忆功能的提高是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诸多神经系统疾病存在海马LTP功能的抑制,学习记忆功能的受损[4],如阿尔茨海默病(AD)、脑卒中、脑瘫(CP)等疾病[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