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屠苗娟 《护理与康复》2011,10(10):861-862
总结78例腰大池引流的护理.引流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做好用物准备,医生实施操作时密切配合,引流期间严格控制引流速度,保持引流通畅,加强引流效果观察,预防感染,适时拔管,降低引流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负压引流装置如:一次负压袋,电动胃肠减压器,不断应用于胃肠术后减压、腹腔引流等,但比较表浅的伤口引流如甲状腺术后的颈部引流,乳癌根治术后的腋下引流,常用橡皮条来引流,没有合适的负压使引流不彻底。几年来我们采用了简易负压引流装置,用于表浅手术后和腹腔引流,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腔引流液识别卡在胃肠术后并发症观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9例胃肠手术后病人应用腹腔引流液识别卡进行腹腔引流液观察,评价腹腔引流液识别卡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胃肠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引流液识别卡判断符合率为87.70%,腹腔引流液识别卡对异常引流液的判断准确率为65.22%。[结论]腹腔引流液识别卡在胃肠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判断符合率高,但引流液识别卡对异常引流液的判断准确率低,腹腔引流液识别卡可作为观察判断胃肠术后并发症的有效筛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曹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824-2825
传统腹腔引流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瘘并腹壁缺损局部引流,传统引流一般只用于预防性目的,放置48 h多已失效,这种引流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一种点状或多点状引流,有效引流面有限,不可能做到与被引流区充分接触,引流依靠重力,动力有限,引流管裸露于引流区内,容易堵塞,引流口与外界相通,有发生逆行感染的可能,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我科使用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消化道瘘并腹壁缺损的局部处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老年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引流,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26例)在超声标记下置入16G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传统胸、腹腔穿刺术引流组(20例)采用传统胸、腹腔穿刺术引流。结果导管引流组引流第1天和7 d内累计引流液体量分别为(752±358)mL和(3 361±869)mL;穿刺术引流组第1天和7 d内累计引流液体量分别为(622±112)mL和(2 311±564)mL。第1天2种方法引流液体量及呼吸困难或腹胀等症状缓解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引流7 d后2种方法引流液体量及症状缓解情况有显著差异。引流后导管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穿刺术引流组。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老年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引流,有很高的安全性且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常压引流,对照组采用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在带管时间、术后伤口引流总量、引流并发症、引流护理所需工时上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引流并发症(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与护理引流所需总工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带管时间和术后引流总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常压引流并发症发生率低,节时省力,更有利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负压引流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普通引流组采用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袋,负压引流组创口引流采用一次性弹簧式负压引流器或自制负压引流瓶,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所需护理工作量.[结果]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少于负压引流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可防止因负压抽吸不及时而产生正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研究中,由于引流的名称不统一及不恰当的分类,以致如何正确使用,多少还是含糊不清的。引流有两类——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被动引流在英国以Penrose氏引流、橡皮管和波状引流(corrugated drain)为代表。被动引流通过溢流而起作用,受压差影响,偶需借助重力,它们提供通往体外阻力最小的途径。引流和脱脂敷料的毛细管作用增加了引流功能,但这并不足以将其类属于被动引流。向上斜置的被动引流因无重力作用而失效,需靠增加腹内压和创口压力。引流管接于体外真空源即成创口的主动引流。利用持续吸引源并与大气相通的主动引流即为套管引流,利用闭式系统而不与大气相通的即为闭式创口吸引(closed wound suction—以下简称CWS)。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常需行引流治疗,常见有脑室外引流[1]、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continued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2]、Ommaya储液囊外引流[3]等。引流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病情及引流量调节引流速度,引流速度调节通过调整引流袋高度实现[4-6],传统调整引流袋高度的方法是利用输液架来代替引流调节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创口负压引流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治疗且留置引流管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普通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普通引流组采用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袋,负压引流组创口引流采用一次性弹簧式负压引流器或自制负压引流瓶,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所需护理工作量。[结果]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压引流组并发切口内血肿1例,普通引流组无上述并发症,且护理工作量少于负压引流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全髋置换术后采用普通引流较负压引流更安全可靠,不仅操作简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而且可防止因负压抽吸不及时而产生正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脓肿治疗方法、疗效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9例腹膜后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8例,其中2例因引流不畅后改行腰部切开引流;经腹部腹膜后引流及肠间、盆腔引流5例,死亡3例;经腰部腹膜后引流5例及经腹腔镜腹膜后脓肿引流3例疗效好;临床治愈率89.66%.结论 充分引流是腹膜后脓肿主要治疗方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及经腹腔镜腹膜后引流具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除并发腹腔脏器其他病变者采用腹部手术引流外,经腰部腹膜后引流效果较经腹部腹膜后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陈锐 《天津护理》2005,13(3):143-144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外引流装置的选择及其适应证,提出外引流装置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对神经外科1891套外引流装置的临床护理结果进行追踪,引流效果满意。其中,择期拔管975例,引流期内病情恶化死亡5例,颅内感染1例,意外脱管4例。提示开颅和椎管内的手术应根据手术部位,病变性质,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引流装置,严格无菌操作,通过对引流系统精心护理,使其达到最好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器负压引流在整形术后创面引流的效果。方法:对126例整形患者术后行注射器负压引流,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126例患者术后通过注射器负压引流,提高了皮片、皮瓣成活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注射器负压引流彻底,皮肤上的引流口小,拔管后能自然愈合,从美容效果来看,注射器负压引流更适合于整形术后的引流。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以及放置引流的方式,一直都存在争议.目的:在关节腔引流与无引流基础上临床实践了皮下引流,评价皮下引流在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1例拟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分为3组,皮下引流组35例,关节腔引流组32例,无引流组34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后的引流量、输血量与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对3组患者的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皮下引流组的皮下瘀斑面积(11~30 cm2,>30 cm2)、置换后3 d膝关节周径增加率均小于关节腔引流组及无引流组(P<0.05);皮下引流组输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置换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关节腔引流组(P<0.05).置换后肢体疼痛评分、关节屈曲度、1年随访膝关节感染发生率等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放置皮下引流较关节腔引流及无引流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腮腺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需手术治疗的153例腮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橡皮条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球组,比较传统引流方式和负压引流球引流方式对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负压引流球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橡皮条引流组(P0.05)。[结论]腮腺手术病人术后采用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可适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应用侧脑室引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脑膜炎小儿应用侧脑室引流可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避免发生脑疝,为治疗赢得时机。通过112例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认为保持引流装置的无菌、通畅和引流瓶的正常高度,并根据小儿的病情适当调节引流瓶的高度才能保证引流的成功。引流期间必须约束小儿上肢,保护穿刺针,以免发生意外。作者还介绍了行侧脑室引流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床头升降同步型脑室引流固定架在脑室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制一款可以与病床床头同步升降的脑室引流固定架。选择神经外科行脑室引流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使用床头升降同步型脑室引流固定架,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脑室引流装置,比较两组脑室引流装置位置准确率、脑室引流并发症发生率、护士工作压力。结果观察组的脑室引流装置位置日均不准确次数(0.23±0.18)次、脑室引流并发症中引流不足(0.28±0.16)次、引流过度(0.18±0.15)次、意外拔管日均发生次数(0.01±0.03)次,护士工作压力评分中担心意外拔管(1.78±0.97)分、担心引流不足或过度(1.93±1.11)分、担心家属不满意(1.67±0.9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头升降同步型脑室引流固定架能有效提高脑室引流效果,降低引流并发症,降低护士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8.
引流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之一,正确地引流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或扩散,以保证看腔脏器缝合或吻合口部位的愈合。但放置引流并不等于达到引流的目的。胆道、泌尿道和腹腔手术后放置的胶皮管引流由于引流液的粘稠度不同,它们在管腔内的流速阻力也不同。为了使引流通畅,减少感染机会。我们通过对引流接管的长度、管腔内径、管质地选择,去降低引流液在管内的流速阻力。在实践中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初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不同引流物在外科引流中的应用观察比较,找到更合理的外科引流方法。方法将需外科引流的病人随机分2组,实验组采用简易负压吸引器引流,引流物是硅胶管外接注射器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传统橡胶引流片引流。观察2组病人在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引流物是否滑脱等方面是否具有差异。结果简易负压吸引器引流在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引流物防滑脱等方面明显优于橡胶引流片,而在一期愈合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简易负压吸引器变过去被动皮下引流为主动引流,使引流更彻底,愈合时间更短,值得在外科引流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在脑室外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16名护士和38例脑室外引流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士8名、患者18例;对照组护士8名、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调节引流高度并固定引流装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带有刻度板的一次性脑室外引流装置。观察两组护士完成脑室外引流相关护理操作的时间;患者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两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以及两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首次完成脑室外引流护理操作及调节引流高度时间短于对照组护士;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观察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引流过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脑室外引流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可显著缩短护理操作时间、精确调控引流高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