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室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用技术。脑积水、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术后需要脑室引流1周左右,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及引流量,要随时调整脑室外引流管的高度[1],脑室引流袋悬挂的高度通常为引流袋内引流管顶点距离脑室穿刺点约15~20 cm,既可充分引流,又能维持正常颅内压[2]。引流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和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关键性的作用[3]。为了方便而准确地放置  相似文献   

2.
腰椎持续引流是应用腰穿的方法向蛛网膜下腔置入引流管,达到引流脑脊液的目的,现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引流速度和引流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过多、过决可导致颅内低压,甚至颅内血肿等并发症;过少或堵管则不能到达引流目的。临床上通常是通过调节引流管及引流袋的位置高低来控制引流量和流速,患者体位的改变,咳嗽、打喷嚏等引起颅内压改变的情况发生时,需及时调整引流管的高度,临床观察、操作繁琐。  相似文献   

3.
脑室外引流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 [1].确定引流基准面后,传统方法是用绳子将引流袋挂在床头,以绳子长短来调节引流袋的位置.在患者坐起进食、大小便时,患者头部的位置改变,可造成引流不畅或低颅压综合征[2].为了确保脑室引流的有效性,2005年7月,本院神经外科研制了脑室引流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无过度引流和医源性颅内高压现象发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腰穿持续外引流是指用体外监测引流系统进行腰椎穿刺,接一次性脑室引流袋,通过调节引流袋的高度,脑脊液经腰大池缓慢、均匀引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1 ] 。目前,该方法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带管时间长、感染率低、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等优点,得到临床广泛推广。我院2012 年6 月- 2014 年6月,对87 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腰穿持续外引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对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价值,并对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的优点、禁忌证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方法用硬膜外麻醉导管或深静脉穿刺管进行腰椎穿刺,接无菌引流袋,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控制引流量,每天约150~350ml,留置时间约6~14d。结果对52例颅脑损伤患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效果良好,总有效率90.4%。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是一项在颅脑损伤治疗中较为成熟的临床技术,简单易行、经济、创伤小,是一种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在脑室外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16名护士和38例脑室外引流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士8名、患者18例;对照组护士8名、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调节引流高度并固定引流装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带有刻度板的一次性脑室外引流装置。观察两组护士完成脑室外引流相关护理操作的时间;患者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两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以及两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首次完成脑室外引流护理操作及调节引流高度时间短于对照组护士;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观察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引流过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脑室外引流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可显著缩短护理操作时间、精确调控引流高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康秀华  郭建英  何海燕 《护理研究》2014,(13):1599-1600
[目的]探讨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在ICU病人肛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1组22例、对照2组23例,试验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水封瓶,对照1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对照2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观察引流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引流效果比较,在准确计量、医院感染控制、引流通畅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等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肛管引流中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能更准确地计量,减少污染机会,更好地保持引流通畅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在ICU病人肛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1组22例、对照2组23例,试验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水封瓶,对照1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对照2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观察引流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引流效果比较,在准确计量、医院感染控制、引流通畅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等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肛管引流中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能更准确地计量,减少污染机会,更好地保持引流通畅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冯小玲 《全科护理》2013,11(13):1213-1214
[目的]探讨自制悬挂支架在颅脑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8例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手术后将封闭式引流装置的引流袋悬挂于病人床栏上,观察组将引流袋悬挂于自制悬挂支架上。比较两组病人引流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调整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引流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调整引流袋高度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脑外科中应用自制悬挂支架,可降低引流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调整引流袋高度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中,用硬脊膜外穿刺包给病人置腰大池引流管,外接一次性引流袋来引流脑脊液,由于病人翻身、躁动,大、小便等,因体位改变常常引起接口处脱落,易导致颅内感染。况且又无调节装置.不能准确调节脑脊液引流的速度及量,而引起低硕内压综合征。我科现采用输液装置代替一次性引流袋,不仅可以防止逆形性颅内感染,又可准确调节引流的速度及量,此方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腰池持续引流在颅内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对197例颅内疾病行腰池持续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1例,女76例;年龄17~69岁。原发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31例,颅内感染35例,切口脑脊液漏31例。1·2方法与疗效采用18号腰穿针,外径1·2 mm硬脊膜外导管。选择腰3~4椎间隙经腰穿置入蛛网膜下腔约3~5 cm,末端通过调节开关与无菌引流袋连接,根据颅内压力变化情况调节引流装置的高度,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1],24小时引流量为100~280 m l,平均150 m l,其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池持续引流3~19天,平均10天;颅内感染持续引流11~4…  相似文献   

12.
王倩  傅荣 《护理研究》2014,(14):1791-1792
[目的]寻找一种简化操作、便于观察、节约护理时间的引流装置。[方法]将传统的引流装置进行合并组合,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成为简单的引流袋,满足临床冲洗、灌注和引流的需求。[结果]连接管道和更换引流袋的时间明显减少,能及时发现管路异常情况,医生冲管、灌注药液方便快捷,出院病人带管居家护理满意度达95%以上。[结论]改良式引流装置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的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在脑科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脑室引流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使用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及传统悬挂固定引流袋。观察调整引流管口高度、测量床头角度及中心静脉压的精准度;计算24 h开放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管高度的时间;统计2组患者因遗忘开放及关闭引流管导致不良事件例数。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开放及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袋高度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忘开放引流管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例数分别为0例和7例;观察组测量方法较对照组更精准。结论 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具有“三测”功能,即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及床头角度功能,操作简便,测量精准,明显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同时杜绝了因遗忘开放引流管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步调节装置在脑室引流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脑室引流术的10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引流高度标尺测量脑室引流瓶的高度,观察组采用同步调节装置测量脑室引流管的高度,比较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调整引流高度耗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调整引流高度耗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节装置应用于脑室外引流术后病人中,可以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在颅脑术后患者脑室引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58),2020年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58),对照组行常规引流及护理,观察组采用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辅助进行脑室引流,比较2组引流袋入口高度准确率、引流管阻塞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流袋入口高度准确率高于对照组(χ2 =6.576,P=0.010),引流管阻塞、脑疝、脑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949,P=0.015;χ2 =7.004,P=0.008;χ2 =7.017,P=0.008)。结论 自制红外线高度测量仪有助于临床护士精确调整脑室引流袋高度,降低患者脑室引流相关并发症及引流管阻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正引流量是临床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测量并记录引流量能帮助医师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因抗反流引流袋为半透明状、可防止引流液反流逆行引起感染被临床广泛使用。引流袋属于非线型容器,但袋体的标志量为线型刻度,以线型刻度测量非线型容器,必将造成引流袋刻度标量与实际引流量之间的差异[1]。该误差将会对医疗人员的正确判断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本科室的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性,通常将各种引流量倒入量杯中进行精确测量,但该种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在颅脑术后病人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9月在我科行颅脑术后需引流的病人123例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科行颅脑术后需引流的病人125例为试验组,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架挂引流袋,试验组使用自制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悬挂引流袋,于引流术后第2天比较两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和舒适度,并比较护士对两组病人的交班时间和调整病人体位花费的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护士交接班时间和调整病人体位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固定颅脑术后病人的引流装置,可降低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黄琼梅 《全科护理》2013,(25):2333-2334
[目的]总结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0例重症颅内感染病人行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同时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引流管管理,观察引流量及引流液性状变化,调整引流速度,预防逆行性感染。[结果]死亡3例,27例病人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加强重症颅内感染病人行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持续脑室冲洗引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持续脑室冲洗病人,严格控制冲洗速度,保持脑室外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气颅,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妥善固定引流管,严密病情观察。[结果]治愈15例,1例未治愈者因为经济原因而治疗3周后转当地医院治疗,2例病人CT检查发现少量的气颅,2周后消失。[结论]持续脑室冲洗引流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关键,控制冲洗液的速度、保持有效引流、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病情的密切观察等都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简清  麦燕萍  张成  曹奔放 《护理研究》2011,25(13):1167-1169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使用两种不同引流装置发生颅内感染的原因。[方法]对照组438例,使用硅胶引流管外接一次性引流袋;实验组375例,使用山东威海村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制造的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分析比较两种引流装置发生颅内感染的比例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颅内感染23例,感染率为5.25%,治愈率73.9%,好转率13.0%;实验组发生颅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80%,均好转。实验组发生颅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实验组使用的引流装置更能有效地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