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口内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computer-assisted design/computer-assisted manufacturing, CAD/CAM)技术结合锥度固位方式在种植即刻修复连续多牙缺失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连续多个后牙缺失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即刻安放预成锥度固位帽,通过口内扫描制取数字化印模,以CAD/CAM技术制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临时联冠,临时联冠戴入后即刻负重;6个月后更换为CAD/CAM技术制作的氧化锆永久联冠,临时冠及永久冠戴入时分别拍摄平行投照牙片。通过种植体和修复体存留率、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变化、种植体和修复体并发症等指标评价临床效果,永久修复前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量表评价患者对即刻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共计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55.5岁)纳入本研究,共植入34枚种植体,分别制作14件即刻PMMA修复体和14件永久氧化锆修复体,观察时间4~14个月;种植体及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颈部骨水平在种植即刻为(1.06±0.97) mm,即刻修复后6个月时为(0.96±0.82)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和修复体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VAS评分87.2。结论:对于连续多牙缺失,在种植即刻以数字化流程制作,并结合锥度固位方式的联冠修复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自制氧化锆基台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牙区已植入Osstem GSⅡ种植体的15例志愿者共20颗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法制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安装自制的内六角+莫氏锥度的氧化锆基台,磨改基台预留修复间隙,将石膏模型转化为计算机模型后应用CAD/CAM制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然后将上述氧化锆基台安装到志愿者口内的种植体上,试戴修复体,合适后将修复体与基台粘结固位。12个月后复诊,观察氧化锆修复体有无松动、折裂、破损及其美学效果。结果 15例志愿者20颗种植体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体均使用良好,无松动、折裂及破损,美学效果满意。结论自制氧化锆基台支持的氧化锆全瓷修复方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单颗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的短期存留率和美学效果.方法 选取86例上颌前牙区单颗牙无法保留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延期种植组和即刻种植组,各43例.冠修复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修复体美学效果,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冠修复12月后延期种植组和即刻种植组的存留率均为100%.延期种植组红色美学指数(PES)为(7.63±0.91),白色美学指数(WES)为(7.37±0.70);即刻种植组PES为(8.00±0.60),WES为(7.81±0.82),两组患者PES、WE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即刻种植组满意率高于延期种植组.结论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短期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较延期种植修复组更好,种植体存留率两者无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纯钛烤瓷修复体在后牙区种植上部修复中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后牙缺失的患者(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8.7岁),共135个修复体,159个修复单元,植入种植体152颗。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包括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颜色匹配及牙龈健康情况等,修复后平均追踪51.9个月(24~80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在修复后至最后一次复查时未见种植体脱落,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CAD/CAM纯钛烤瓷修复体崩瓷率为13.2%(21/159修复单元),无基底冠或桥架折断,修复体松动7.4%(10/135修复体),颜色达到良好的97.8%(132/135修复体),边缘密合度达100%(152/152颗)。结论:CAD/CAM纯钛烤瓷修复应用于后牙区种植上部修复的整体崩瓷率尚可接受,颜色稳定性较好,边缘密合度好,近期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汪振华  王建青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1249-1250,1253
目的:对采用CAD/CAM与传统方法制作后牙种植体冠的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调查,评价不同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探讨更有利于种植体修复的全瓷修复技术。方法:选取采用CAD/CAM方法制作全瓷冠修复的种植体病例3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传统方法制作32例作为对照组,修复6个月后复查,填写修复体满意度调查表,依照改良的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在费用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33%,对照组为78%;在就诊时间和次数上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63%;在外形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边缘适合性、表面质地及颜色匹配3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CAM系统操作简便,制作修复体快捷且外形美观,与传统方法相比更有利于种植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髓腔固位型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氧化锆高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合龈距离低的后牙已行完善根管治疗的患者36例38颗患牙,制作38个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修复。对修复体的崩瓷、颜色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的粘结稳固34例(94.44%),崩瓷1例(2.78)%,修复体颜色,边缘密合度良好,随访期间无发现修复体折裂。结论: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颜色逼真,边缘密合度好,整体崩瓷率可接受,可在合龈距离低的根管治疗后牙修复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董亮  慕红文  刘秀富 《吉林医学》2013,34(17):3315-3316
目的:探讨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美学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对30例患者的50颗牙齿采用氧化锆全瓷冠修复设为治疗组。依据年龄相仿、牙位相同的原则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冠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对两组修复体色彩的口内适应性、冠体有无破损和脱落及修复前后局部龈沟液水平和龈沟液中骨钙素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色彩更接近口内自然环境,无破损及脱落。结论:通过CAD/CAM技术完成的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增加了冠修复的美学效果,其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均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单牙种植患者在种植修复过程中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对软组织形态进行维持并成型的临床效果,探讨在种植修复的不同阶段采用临时修复体对软组织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和技术细节。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作为实验组,在拔牙窝愈合期使用粘接桥进行临时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则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诱导牙龈,对软组织形态进行干预和诱导;同期符合相同入组条件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拔牙后戴压膜过渡义齿(或不戴义齿),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拔牙前、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结束时对软组织进行美学评价,计算粘接桥的存留率、再粘接率,种植体支持的过渡义齿完好率,并请患者对修复美学效果和治疗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粘接桥戴用时间为2.2~5.1个月,平均3.7个月;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时间为6.2~13.1个月,平均8.3个月。至戴用期结束时,粘接桥存留100%,再粘接率为16.2%;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存留率为100%。在永久修复完成时,实验组的软组织美学评价分值高于对照组(7.48±0.51 vs.5.69±0.71,P<0.000 1)。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阶段对修复美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均为100%,粘接桥的再粘接率为16.2%。结论: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上颌前牙单牙种植美学修复中对软组织的维持和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AD/CAM锆瓷冠在后牙种植体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种植术后患者30例,采用CAD/CAM全瓷冠修复,随访2年,检查患者锆瓷冠完整情况及修复体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共修复缺失牙43颗,经2年随访观察发现,1颗磨牙面瓷破损,其余修复体均正常,失败率为2.3%,修复体形态、表面质地,边缘适合性能、修复体颜色等级等修复效果满意。结论采用CAD/CAM锆瓷冠进行后牙种植修复,种植体周围无不良刺激,咀嚼效果良好,稳定不脱落,舒适美观,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单牙种植患者在种植修复过程中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对软组织形态进行维持并成型的临床效果,探讨在种植修复的不同阶段采用临时修复体对软组织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和技术细节。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作为实验组,在拔牙窝愈合期使用粘接桥进行临时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则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诱导牙龈,对软组织形态进行干预和诱导;同期符合相同入组条件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拔牙后戴压膜过渡义齿(或不戴义齿),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拔牙前、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结束时对软组织进行美学评价,计算粘接桥的存留率、再粘接率,种植体支持的过渡义齿完好率,并请患者对修复美学效果和治疗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粘接桥戴用时间为2.2~5.1个月,平均3.7个月;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戴用时间为6.2~13.1个月,平均 8.3个月。至戴用期结束时,粘接桥存留100%,再粘接率为16.2%;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存留率为100%。在永久修复完成时,实验组的软组织美学评价分值高于对照组(7.48±0.51 vs. 5.69±0.71,P<0.000 1)。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阶段对修复美学效果的评价满意率均为100%,粘接桥的再粘接率为16.2%。结论:采用粘接桥和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上颌前牙单牙种植美学修复中对软组织的维持和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AD/CAM高嵌体修复术治疗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240颗患牙)后牙牙体重度龋损累及牙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牙均在根管治疗后采用CAD/CAM数字化椅旁技术行全瓷高嵌体修复,修复后完成24个月随访调查,评定其远期疗效.结果 修复即刻,所有患者修复体耗损、折裂、脱落,边缘密合度,继发龋和牙周反应均达A级,边缘着色A级所占比例为88.33%,修复后6、12、24个月患者不同维度B级所占比例略上调,但不同时间患者修复效果分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24个月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度较高,其中对解剖外形满意度(94.17%)最高,其次为边缘适合性(93.75%).结论 CAD/CAM高嵌体修复术治疗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远期疗效肯定,修复稳定性高,牙体外形、色泽、光滑度好,边缘密合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制作的数字化全口义齿与传统方法制作的全口义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例无牙颌患者,通过前瞻性、单盲、自身对照临床实验,每人分别采用功能易适性数字化义齿(functional suitable denture, FSD)制作系统及传统方法制作全口义齿。义齿完成后,首先戴用传统全口义齿, 3个月后交换戴用数字化全口义齿。患者于修复前、修复后第2周、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填写无牙颌口腔健康影响量表-20(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edentulous,OHIP-20E)和义齿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两副义齿戴用后的第3个月,分别进行咀嚼效率测试。结果: 20例患者在戴牙后第3个月,FSD全口义齿VAS评分在总体满意度、易清洁性、发音、美观、稳定、口腔状况这6个方面均值均高于传统全口义齿,而在舒适、咀嚼能力、嚼碎功能这3个方面VAS评分的均值与传统全口义齿基本持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D全口义齿OHIP-20E评分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均高于传统全口义齿,其中功能受限、心理不适、总评分这3个方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效率测量结果为,FSD全口义齿平均咀嚼效率(1.20±0.54)高于传统全口义齿的平均咀嚼效率(1.16±0.5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结论: 本研究评价的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疗效与传统全口义齿相同,在患者满意度及口腔相关生活质量评价方面都展现出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制作的数字化全口义齿与传统方法制作的全口义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例无牙颌患者,通过前瞻性、单盲、自身对照临床实验,每人分别采用功能易适性数字化义齿(functional suitable denture, FSD)制作系统及传统方法制作全口义齿。义齿完成后,首先戴用传统全口义齿, 3个月后交换戴用数字化全口义齿。患者于修复前、修复后第2周、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填写无牙颌口腔健康影响量表-20(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edentulous,OHIP-20E)和义齿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两副义齿戴用后的第3个月,分别进行咀嚼效率测试。结果: 20例患者在戴牙后第3个月,FSD全口义齿VAS评分在总体满意度、易清洁性、发音、美观、稳定、口腔状况这6个方面均值均高于传统全口义齿,而在舒适、咀嚼能力、嚼碎功能这3个方面VAS评分的均值与传统全口义齿基本持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D全口义齿OHIP-20E评分在各个方面的均值均高于传统全口义齿,其中功能受限、心理不适、总评分这3个方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效率测量结果为,FSD全口义齿平均咀嚼效率(1.20±0.54)高于传统全口义齿的平均咀嚼效率(1.16±0.5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结论: 本研究评价的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疗效与传统全口义齿相同,在患者满意度及口腔相关生活质量评价方面都展现出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西诺德CEREC3D牙科椅旁CAD/CAM系统制作全瓷高嵌体修复严重缺损的后牙,探讨其即刻修复质量和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4例后牙严重牙体缺损患者,使用CEREC3D系统,以长石瓷块为材料,制作24颗全瓷CEREC全瓷高嵌体,以复合树脂水门汀粘结,术后即刻采用改良的美国牙科协会评价标准对修复体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价,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检测龈沟液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含量(以患牙的同侧相邻健康的天然牙为对照组)。结果:24例CEREC全瓷高嵌体无一例失败,一次戴牙成功率达100%,戴牙后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100%,短期疗效确切。患牙龈沟液内TNF-α及MMP-8含量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EREC3D牙科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CEREC全瓷高嵌体可以作为后牙严重牙体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郑建英  王志杰  张霞 《当代医学》2021,27(13):11-13
目的比较不同粘结材料粘结固位在前磨牙种植义齿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因前磨牙缺损而接受种植固位修复的患者110例(共207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5,64枚种植体)、B组(n=38,71枚种植体)和C组(n=37,72枚种植体)。A组采用玻璃离子粘结固位,B组采用聚羧酸锌粘结固位,C组采用Premier暂时性树脂粘结固位,分别于修复后3、6个月检测3组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结果修复后,3组植义齿侧咀嚼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3个月,3组探诊深度与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6个月,A组、C组探诊深度大于B组(P<0.05);修复后3个月,C组牙菌斑指数高于A组、B组(P<0.05);修复后6个月,C组牙菌斑指数与龈沟出血指数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材料粘结固位对种植义齿咀嚼功能及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聚羧酸锌粘结固位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优于玻璃离子与Premier暂时性树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后的临床即刻修复方法. 方法 选择口腔外科20例因肿瘤行上颌骨部分切除之后行即刻修复的患者,手术拆线后立即取模制作中空式即刻赝复体. 结果 16例患者即刻赝复体修复后,赝复体固位稳定性情况较好,能及早恢复部分生理功能;3例患者即刻赝复体修复后,赝复体固位稳定性不良,边缘封闭较差,语音功能较差.1例患者未及时复诊,瘢痕挛缩重,修复体难戴入. 结论 传统即刻赝复体修复能较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二期永久赝复体制作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