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是临床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75%、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TC、TG、LDL-C、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及复发率明显降低,HDL-C、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43例)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44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S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IMT以及Smax较之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但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蚓激酶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溶酶原、血流动力学、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60例颈动脉斑块和纤溶酶原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蚓激酶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2组常规治疗相同,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纤维蛋白原(FIB)、血流动力学、血脂、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IB、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内膜斑块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前后比较,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2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程度更大。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患者皮肤瘙痒,2例患者胃部不适,2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蚓激酶胶囊有改善微循环、激活抗凝、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和阿托伐他汀合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给予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行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84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B组、C组,每组28例,给予A组患者行单纯的氨氯地平治疗,给予B组患者行单纯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C组患者行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C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的降压总有效率为96.42%,明显高于A组的78.57%与B组的71.42%;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行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降压降脂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治疗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只有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1%,低于对照组(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可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郭海莉  余娜  沈正军 《中国药房》2015,(9):1179-118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常规治疗)、B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常规治疗)、C组(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IMTmax和斑块积分。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TC、TG、LDL-C、HDL-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患者与A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FIB、APTT、PT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患者与A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且C组患者FIB较B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hs-CRP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而B、C组患者较A组改善更显著,C组较B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IMTmax和斑块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而B、C组患者较A组改善更显著,C组IMTmax较B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独用药,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和IMT。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托伐他汀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独立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水平均下降(P<0.05),而HDL水平上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独立生活能力和血脂水平,总有效率略高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二级预防中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011年4月~2013年6月间本院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52人,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治疗组中有患者80人,对比组中有患者72人,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对比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出院后跟踪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治疗组中病患的总有效率为90%,对比组中病患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另外,治疗组患者TIA、终点事件、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人数均少于对比组,其治疗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较单纯性使用阿司匹林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防治效果更为理想,可作为临床常规性治疗方法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TIA患者14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n=37)、阿托伐他汀组(B组n=37)、低分子肝素组(C组n=36)、对照组(D组n=38),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连用21d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nag,每晚一次,连用21d;C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各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变化,随访TIA复发和向脑梗死进展情况。结果A、B、C、D四组有效率分别为89.2%、78.4%、80.6%、65.8%,A、B、C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确切,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更佳,并可减少复发及向脑梗死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阿托伐他汀以及氟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用药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氟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观察组所有研究对象则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观察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进行治疗前的TC、TG、LDL-C、HDL-C等数据水平差异没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上述数据水平比对照组研究对象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复发率方面,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于该病可以产生非常明显的预防作用,其安全性高,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4例,A组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3组临床效果。结果:B组Scr、TC、TG水平下降程度与A、C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3组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B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A、C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肾损伤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对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0例 ACI 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和 C 组各80例。A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B 组采用通心络治疗。C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 H-FABP 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4d,3组 H-FA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 A 组低于 B 组和 C组(P ﹤0.05)。但 B 组和 C 组治疗后14d 血清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 ACI,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 H-FABP 水平,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TE-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他汀类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缺血性脑卒中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治疗(对照组,n=40)与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SSS评分均有下降表现,但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后肌酸激酶、TB、γ-G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的疗效。方法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而对照组为64.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治疗组前后分值减少15.01分,较对照组前后分值减少9.67分,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就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于其颅压和血压高低来使用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甘露醇等药物;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每次40 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调脂有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能够减少复发率,缩小斑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5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25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4.00%明显低于观察组96.00%,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病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总有效率为65.0%;观察组60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比较,经χ2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发挥了协同作用,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用。方法: 选取在其院接受治疗的116例TIA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10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B组20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C组64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治疗)。将3组治疗后的复发进展率、TIA发作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分析,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P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APT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两两比较,C组的P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TIA发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C组的复发进展率较A组和B组低(P<0.05);3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TIA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机体状态改善明显,进而降低了进展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