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目的评价可视化超声引导下液压松解盂肱关节囊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纳入55例冻结肩患者,其中Ⅰ期患者17例,Ⅱ期23例,Ⅲ期15例,在可视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针经肩关节后斜上方路径液压松解盂肱关节囊,松解治疗后联合同步肩关节康复训练。初次治疗及末次治疗后4周应用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5例冻结肩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均有效,其中评分为优37例,良18例。37例评优的冻结肩患者中,Ⅰ、Ⅱ、Ⅲ期分别为15例(88.2%)、13例(56.5%)、9例(60.0%)。18例评良的冻结肩患者中,Ⅰ、Ⅱ、Ⅲ期分别为2例(11.7%)、10例(43.4%)、6例(40.0%)。各期冻结肩患者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期冻结肩患者疗效显著,治疗后1周疼痛及关节活动度基本缓解,4周内症状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一次性穿刺成功,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未发生明显不适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液压松解盂肱关节囊治疗冻结肩安全、有效,本穿刺路径治疗联合系统的肩关节康复训练有效提高冻结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复合补片移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重建上关节囊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IMRC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IMRC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例, 女4例;年龄54~74岁[(62.6±7.3)岁]。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复合补片移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重建上关节囊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肩肱距离(AHD)、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功能评分和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行肩关节MRI评估重建上肩关节囊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完整性。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9个月[16(13, 36)个月]。术后6个月, 肩关节VAS、AHD、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功能评分分别为2(2, 3)分、(9.1±1.1)mm、(56.1±5.4)分、(19.7±2.8)分, 均较术前改善[6(5, 7)分、(5.1±1.2)mm、(37.9±2.2)分、(11.8±1.2)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3月先后共13例肩后向不稳患者,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9岁,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术,获得15~31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比较手术前后的UCLA肩关节评分、患肩关节外展位外旋角度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效果均满意,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26.69±1.032提高到术后33.77±2.127,P=0.000),而肩外展位外旋角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对恢复肩关节稳定和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药治疗,研究组注射玻璃酸钠,对照组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罗哌卡因混合液。术前、术后均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2组术后即时和术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术前2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时、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Hc=9.89、9.69,均P<0.05)。2组术后即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玻璃酸钠可有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其术后远期效果优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罗哌卡因混合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的临床疗效及重建组织愈合情况。方法:随访我科2015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上方或后上方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并行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63岁。术前症状持续时间2~3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Fudan University shoulder score,FUSS)进行肩关节疼痛与功能评价,MRI随访重建组织结构完整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随访21.1个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前屈(88.81°±34.49°vs. 153.81°±27.47°)、外展(67.38°±38.98°vs. 151.43°±26.89°)、体侧外旋(33.33°±18.52°vs. 73.33°±12.38°),VAS评分分别为8.24±0.70分和1.10±0.70分,UCLA评分分别为14.52±2.73分和32.00±2.28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0.95±7.68分和90.62±6.09分,FUSS评分分别为30.81±8.62分和82.62±4.79分。所有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FU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优5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90.5%(19/21)。MRI随访见18例患者组织愈合良好,愈合率达85.7%(18/2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可明显缓解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且结构失败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医院收治的16例Ideberg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0例, 女6例;年龄25~65岁[(42.9±5.1)岁]。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行肩关节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移位和愈合情况。术前, 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0.3±4.4)个月]。手术时间为60~90 min[(74.7±8.9)min]。术后3个月复查肩关节CT三维重建示骨折无明显再移位, 均获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0.4±0.4)分、(84.3±1.4)分、2.0(1.3, 3.0)分, 均较术前的(21.1±0.5)分、(56.4±1.3)分、...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疗法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并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建立列线图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方法:搜集96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小针刀治疗。两组的治疗均为1周1次,连续治疗4周。每次治疗后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以及剪切波速度(SWV)。治疗结束后进行1年的随访,以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复发为随访终点。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CMS、SWV值差异。通过单因素Log-rank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用于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概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95.8%,46/48)高于对照组(72.9%,35/48)。治疗组VAS、SWV的下降程度以及CMS的上升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8.3%)低于对照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治疗结束后的VAS、CMS以及SWV均为患者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其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辨别力(AUC=0.921)和校准度(χ2=9.157,P=0.329),可以准确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概率。结论: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刀治疗,基于SWE建立的列线图能够准确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50~75岁[(62.5±4.8)岁]。在关节镜下利用LHBT转位行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记录和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肱距、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借助MRI评估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5个月[(18.2±4.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为(149.5±7.8)°,外展为(162.0±6.6)°,外旋为(60.6±11.8)°,肩-肱距为(7.4±0.6)cm,VAS为1.0(0.0,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5±2.6)分,ASES评分为(90.8±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屈:(73.8±5.3)°,外展:(85.8±5.5)°、外旋:(34.3±5.8)°,肩-肱距:(5.9±0.8)cm,VAS:6.5(6.0,7.0)分,Constant-Murley:(41.8±5.4)分,ASES评分:(41.4±6.1)分](P<0.01)。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完好,7例患者重建结构小撕裂予以翻修,1例患者重建失败予以翻修,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13%(8/64)。患者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切口无感染。结论利用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对僵硬组患者,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囊粘连松解,术中活动肩关节证实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非僵硬组患者仅进行单纯的盂肱关节镜检查及必要的关节内清理。所有患者均根据撕裂口大小,采用1~3枚5.0 Twinfix锚钉(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单排缝合固定肩袖。僵硬组有7例、非僵硬组有8例进行了肱二头肌长头腱单纯切断或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平均随访27.1±4.2(15~38)个月,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痛VAS评分,术后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肌力,以及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术后康复进程及手术疗效。结果:1)无僵硬组患者及僵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术后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无僵硬组显著优于僵硬组(P<0.05),直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袖修补术后无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僵硬组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肩前屈、外展0°位外旋活动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有显著改善,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肩外展、90°外展位外旋、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直到术后12个月得到充分缓解,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关节活动度降低。3)无僵硬组术后肌力恢复良好。僵硬组患者肩前屈、外展肌力术后6个月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僵硬组肩外旋肌力术后12个月才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末次随访UCLA评分,无僵硬组患者为33.3±3.3分,僵硬组患者为33.4±3.2分。患者肩关节功能总体恢复良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半年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进程较未合并僵硬的肩袖撕裂患者慢,但手术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力以及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该联合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军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分、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VAS评分、CMS评分、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具有较为显著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脉冲射频(PRF)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招募90例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肩胛上神经PRF组(n=45)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组(n=45)。PRF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脉冲神经治疗,神经阻滞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的肩胛上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接受肩部物理治疗(热敷、肩带和肩胸肌的伸展和加强训练)作为辅助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收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药物的消耗剂量以及肩关节活动度(ROM)等参数。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PRF组VAS评分降低幅度较神经阻滞显著。术后6个月,PRF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而神经阻滞组VAS评分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6个月各随访时间段PRF组的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剂量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术后1、3和6个月PRF组偏瘫侧肩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神经阻滞组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PRF结合物理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安全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水滤红外线治疗与红外线治疗分别辅助综合运动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疼痛和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入水滤红外线-A组和普通红外线组,各15例。分别于进行综合训练前接受水滤红外线-A照射和普通红外线照射,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20分钟。于治疗前后使用视觉疼痛量表(VAS)、通用量角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表(CMS)和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患者的疼痛、肩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屈/伸/内旋/外旋)和综合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水滤红外线-A组训练前后VAS评分差值、CMS差值、UCLA差值分别为4.53±1.51、28.20±11.35、12.33±4.92,均显著高于普通红外线组的2.93±2.02、13.80±11.92、6.87±4.85(P<0.05,P<0.01)。关节活动度(ROM)方面,两组之间除了肩关节主动前屈ROM治疗前后差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水滤红外线治疗作为一项配合综合训练的辅助治疗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红外线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压痛情况(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早期钩钢板固定与晚期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肩锁关节脱位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钩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晚期重建治疗,末次随访根据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结果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UCLA评分为(32.65±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1±1.68)分(P〈O.05);总优良率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术后喙锁间距增加(142±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9±30)%(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肩锁关节半脱位6例,观察组仅出现3例。结论:采用早期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优于晚期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MRI技术观察偏瘫患者肩疼痛腋囊形态变化,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7例偏瘫性肩疼痛患者(疼痛组)和47例正常肩部(对照组),运用MRI技术对肩关节腋囊进行测量,观察腋囊下肱盂韧带信号。结果偏瘫性肩疼痛的腋囊厚度(4.1±1.45)mm,高于对照组。腋囊腔高度(8.70±1.80)mm,腋囊腔宽度(4.31±0.56)mm,小于对照组。偏瘫性肩痛下肱盂韧带呈高信号出现率达21%,腋囊厚度与VAS呈正相关,与肩关节外展外旋呈负相关。结论脑中风中后期肩周炎是引起偏瘫性肩疼痛患者的常见原因,腋囊厚度是限制肩关节活动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对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盂肱关节下韧带自肱骨附着点的撕脱(humeral avuls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HAG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9例,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Elbow Surgeons’score,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we评分以及是否存在术后再脱位或残存恐惧试验阳性来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我院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HAGL损伤的发病率为0.8%。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术前患肢主动前屈146.1±43.3°,体侧外旋53.9±8.6°,内旋达到T12(T7~LS);肩关节ASES评分76.8±21.9,Constant-Murley评分81.2±15.8,Rowe评分39.4±6.3。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出现肩关节复发脱位,恐惧试验皆为阴性;肩关节主动前屈163.2±13.2°,体侧外旋58.9±3.3°,内旋达T12(T7~L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8,P=0.157,P=0.180);ASES评分91.4±7.4,Constant-Murley评分91.6±7.5,Rowe评分94.4±8.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HAGL损伤是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中较为罕见的损伤类型。关节镜下关节囊修补术治疗合并HAGL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兔肩关节前向不稳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研究肩关节不稳的动物(兔)模型,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只骨骼成熟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肩关节正常组织结构的解剖,研究手术入路。通过解剖兔的肩关节并测量其关节活动度,了解兔肩关节与人肩关节骨骼、周围肌肉组织及关节囊韧带组织的类似程度,建立兔肩关节不稳动物模型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另取18只兔分为2组,其中12只为实验组,均取右侧肩关节,手术切开肩胛下肌腱显露盂肱关节,并切除前下方盂缘及其相连的韧带组织,制作肩关节前方不稳模型,分别于术后6周及12周(各6只)取材;其余6只为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组织,于术后12周取材。测量盂肱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结果:兔肩关节大体解剖与人类相类似,实验组兔关节前向稳定性明显差于对照组,所有实验组肩关节均有2度以上的前向不稳定存在。实验组兔肩关节后伸、内旋、外旋及外展活动明显受限,而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兔是建立肩关节不稳动物模型和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合适动物,本实验建立的兔肩关节前向不稳模型适用于盂肱关节前向不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老年中风后肩痛的疗效及对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糖皮质激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分(VAS),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化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评定肩关节活动度,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患者患侧上肢及手功能,采用肌力六级记录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予以评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 0. 05),MBI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 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M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中风肩痛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速上肢功能恢复,提高上肢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肩胛肌肉强化训练治疗慢性肩袖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袖损伤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进行理疗、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术,l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增加肩胛肌肉强化训练康复手段,包括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斜方肌、背阔肌等进行牵伸、松解、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训练等系统康复手段。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纳入患者4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变化: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肩胛肌肉放松及强化训练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 T MRI各扫描方位及序列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价值及其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患者50例作为患者组(均为单肩,共50个肩关节),纳入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均为双肩,共40个肩关节);观察2组肩袖间隙结构、下盂肱韧带结构分别在T1WI、T2WI、PDWI-FS序列,以及斜冠状位、斜矢状位、横轴位图像上的显示情况;分别计算MRI各扫描序列及方位对肩袖间隙结构异常和下盂肱韧带结构异常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及约登指数,总结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特征性MRI征象。结果:患者组50例中47例(94.00%)肩袖间隙内见边缘模糊的片团影,均见下盂肱韧带肿胀增厚。对肩袖间隙结构异常的显示,斜矢状位诊断敏感度为84.00%,特异度为87.50%,总符合率为85.56%,约登指数为0.715,为最佳扫描方位;PDWI-FS序列诊断敏感度为94.00%,特异度为65.00%,总符合率为81.11%,约登指数为0.590,为最佳扫描序列。对下盂肱韧带结构异常的显示,斜冠状位诊断敏感度为78.00%,特异度为72.50%,总符合率为75.55%,约登指数为0.505,为最佳扫描方位;PDWI-FS序列诊断敏感度为96.00%,特异度为72.50%,总符合率为85.55%,约登指数为0.685,为最佳扫描序列。结论:PDWI-FS是MRI诊断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最佳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分别是显示肩袖间隙结构及下盂肱韧带结构的最佳扫描方位。肩袖间隙内边缘模糊的片团影及下盂肱韧带肿胀增厚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特征性的MRI征象,肩关节周围滑囊积液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重要伴随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