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尚华 《中国药业》2014,(12):52-53
目的探讨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益赛普(皮下注射,每次25 mg,每周2次)联合甲氨蝶呤(口服,每次100 mg,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在短期使用益赛普与甲氨蝶呤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晨僵时间、疼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及握力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3.25,2.98,3.02,4.58,P<0.05),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等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3.62,3.05,6.98,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在ACR20,ACR50和ACR70等方面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3.20,5.67,3.98,P<0.05)。结论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联合组采取益赛普+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更高,晨僵时间、疼痛指数、肿胀指数、CRP、ESR、RF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对比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 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使用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益赛普)与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仅有56例患者完成了本实验。实验组给予益赛普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每周2次,每次25 mg;同时给予MTX治疗,每周1次,每次7.5~15 mg;CTX每3周1次,每次200 mg,3个月后给予空白模拟益赛普,继续接受MTX和CTX维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益赛普皮下注射治疗,剂量及方法同实验组,同时给予空白模拟MTX和CTX对照,疗程为1年,在2周、4周、8周、12周、36周、52周评价并记录疗效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ACR20,ACR70均较入组时有明显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益赛普与甲氨蝶呤、环磷酰胺联合治疗RA,可以减少益赛普的疗程,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0年11月治疗的12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用甲氨蝶呤和益赛普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在治疗后12-15d内消退,平均时间为(12.8±1.5)d,其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出现1例皮肤局部皮疹,未影响患者正常服药,未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2例出现口腔溃疡和脱发,血小板降低;1例老年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自行停止治疗。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较少,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较高。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应监测各项指标,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益赛普、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类风湿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益赛普+甲氨蝶呤、英夫利西单抗+甲氨蝶呤、甲氨蝶呤治疗,分析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益赛普和英夫利西单抗分别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9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赛普、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应根据临床特点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青蒿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探讨青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5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10 mg,1次/周;治疗组口服中药青蒿20 g,每日1剂,甲氨蝶呤10 mg,1次/周。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活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4.533,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病情活动性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953,P<0.05)。结论中药青蒿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用甲氨蝶呤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期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益塞普)与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安全性。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74例患者完成了本研究,实验组给予益赛普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每周2次,每次25mg;同时给予MTX治疗,每周1次,每次7.5 ̄15mg;CTX每3周1次,每次200mg;3个月后给予空白模拟益赛普,继续接受MTX和CTX维持治疗。对照组给予MTX和CTX治疗,剂量同实验组,同时给予益赛普空白模拟对照,两组疗程均为1年。随时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不良事件,在第0、2、4、8、12、24、36、52周监测其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结果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益赛普与MTX、CTX联合治疗RA,可以减少益赛普的疗程,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例,女性7例,男性3例,使用益赛普治疗,1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合甲氨蝶呤,5.0~7.5mg/周,口服或者静脉注射,治疗8周,观察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时间、握力、患者总体评估、医师评分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结果益赛普+甲氨蝶呤起效较快,所有的患者在第1周始便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缓解,4周70%的患者达到临床ACR20缓解,治疗8周,60%(6/12)的患者获得了ACR70缓解。结论益赛普+甲氨蝶呤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短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能作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治疗的首选方案,其长期疗效以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血清IL-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5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TX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CTX组(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治疗)和MTX联合CTX组(口服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治疗),对3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开始后第6、12、24周血清IL-21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组患者第12、24周血清IL-21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MTX联合CTX组第12、24周血清IL-21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血清IL-21水平影响效果显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痹祺胶囊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小剂量MTX治疗,仅治疗组加用痹祺胶囊。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类风湿因子),临床症状(压痛、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肿胀指数)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体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中除类风湿因子和关节压痛指数P<0.01外,其余均为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1%和26.9%(P>0.05)。结论痹祺胶囊联合小剂量MTX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改善炎症和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RA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每周口服10~15mg甲氨蝶呤(MTX),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那西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Fc),每次皮下注射25mg,每周2次,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6、12周后观察组ACR20%改善标准、ACR50%改善标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息痛、关节压痛数、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DAS28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RA效果肯定,安全性高,是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依那西普(etanercept,ETN)治疗52周后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改变。方法:3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MTX7.5 mg/周逐渐加量至15 mg/周,3例患者于第8周时最大剂量为20 mg/周);治疗组17例(MTX用法同前,其中2例患者于第8周时最大剂量为20 mg/周,ETN:25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于治疗前、12周、26周、52周分别检测骨保护素(OPG)、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甲状腺旁素(iPTH)。并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测定。结果:2组在治疗前血清OPG水平即有显著降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而进一步降低。治疗组在治疗26周后出现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血清iPTH在治疗前2组均有显著升高,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而进一步升高。治疗组在治疗12周后出现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减少骨丢失、有效改善患者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案,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对52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入依那西普组及安慰剂组,每组患者各26例,依那西普组平均年龄(27.7±8.5)岁,安慰剂组平均年龄(29.7±8.1)岁。整个研究持续12周,前6周为双盲治疗期,后6周为开放治疗期。在双盲期,依那西普组给予依那西普25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安慰剂组给予非活性物质25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开放治疗期,2组均使用依那西普25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用药6周。于第0、1、2、4、6、7、8、10、12周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分析注射部位皮肤反应、其他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的反应、感染的发生情况、血液系统反应、肝酶水平、自身抗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依那西普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双盲期内依那西普组有26.9%的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硬结和瘙痒反应,安慰剂组无l例出现该反应,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的发生率为34.6%。双盲期依那西普组有6例患者(23.1%)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安慰剂组无1例发生该反应,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西普组和安慰组的其他不良反应如上呼吸道感染(分别为5例与7例)、皮肤及附属器官反应(分别为6例和3例)、肝酶升高(分别为5例和8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那西普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AS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鸡Ⅱ型胶原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鸡Ⅱ型(CCⅡ)胶原胶囊治疗我国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病例60例,口服鸡Ⅱ型胶原胶囊90μg/d,或甲氨蝶呤(MTX)10mg/周,疗程24周。其中5例患者被剔除,最后纳入统计共55例,MTX组29例,CⅡ组26例。结果口服CCⅡ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休息痛、晨僵、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患者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血沉和C反应蛋白(P<0.05),但对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沉的改善不及MTX(P<0.05)。按国内抗风湿药疗效评价标准,两组在治疗12周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8、24周时CⅡ疗效不及MTX(P<0.05)。ACR20%在12、18和24周时MTX组疗效较CⅡ组好(P<0.05);ACR50%在18周时MTX组疗效较CⅡ组好(P<0.05),但12和24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Ⅱ组无因不良反应停药者,对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影响,胃肠道等不适反应明显低于MTX组(P<0.05),MTX组有1例患者因服药后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而停药。结论口服CCⅡ治疗RA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但总体疗效不及MTX。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剂量并递减依那西普(etanercept)联合常规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集10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依那西普联合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组药物+依那西普(用法为:第1~4周,每次25mg,皮下注射,每周1次;第5~8周,每次12.5mg,皮下注射,每周1次;第9~12周,每次12.5mg,皮下注射,每10天1次)。分别于用药0,4,8,12周采用ASAS推荐的评价标准和ESR、CRP炎性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依那西普联合治疗组于4,8,12周达到ASAS20反应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依那西普联合治疗组4周时,总体评分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O.05);12周时,脊柱病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12周时依那西普联合治疗组的指地距测量、ESR和CRP炎性指标降低程度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剂量并递减依那西普联合常规用药治疗活动性AS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姚世霞  吴先伟  王恩文 《中国药房》2012,(14):1303-1306
目的:系统评价依那西普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2011年4月)、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Embase(1974年-2011年4月)、IS(I1961年-2011年4月)、CNKI(1979年-2011年4月)、CBM(1978年-2011年4月)和VIP(1989年-2011年4月),语种限中、英文,收集关于依那西普治疗银屑病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107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下注射依那西普与安慰剂比较,在第12周时能显著提高达到PASI75的例数[RR=11.31,95%CI(6.61,19.34)](25mg,每周2次;或50mg,每周1次);[RR=11.92,95%CI(8.17,17.39)](50mg,每周2次)。依那西普与安慰剂比较,在注射部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31,95%CI(1.63,3.28)];在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58,1.9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皮下注射依那西普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两种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两种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5例 ,第 1组服用甲氨蝶呤 (MTX) 1 0mg/周 +雷公藤多甙 2 0mg ,每日 3次 ;第 2组服用MTX 1 0mg/周 +柳氮磺吡啶 (SASP) 1 0g ,每日 2次 ,观察 3个月。 结果 MTX +雷公藤多甙组在 6、1 2周的有效率分别为 84% ,92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6 % ,MTX +SASP组为 56 % ,8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8%。结论 MTX +雷公藤多甙组及MTX +SASP组治疗RA的疗效相似 ,均优于单独应用MTX ,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cutaneous (SC) golimumab?+?methotrexate (MTX)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despite etanercept?+?MTX or adalimumab?+?MTX therapy and evaluate whether intravenous (IV) golimumab could rescue patients who were nonresponders to SC golimumab.

Methods: In this multicenter, assessor-blinded, active-switch study of patients with RA (n?=?433) with inadequate response to etanercept or adalimumab?+?MTX, patients continued MTX and received open-label SC golimumab 50?mg every 4 weeks through week 12. DAS28-ESR good responders at week 16 continued open-label SC golimumab through week 52 (Group 1); nonresponders were randomized to double-blind golimumab SC 50?mg (Group 2-SC) or IV 2?mg/kg (Group 2-IV). Week 14 ACR20 was the primary endpoint; assessments continued through week 52 and for patients in the voluntary long-term extension through week 76. A major secondary endpoint was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ACR20 response at week 52 relative to week 16 in Group 2-SC and Group 2-IV.

Results: At week 14, 34.9% (p?n?=?75) achieved an ACR20 (62.7%). In Groups 2-SC (n?=?91) and 2-IV (n?=?184), 13.2% and 9.2% had an ACR20 at week 52 relative to week 16,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ndomized groups; 42.9% and 47.8% achieved DAS28-ESR response relative to week 0. Through week 16, 4.6% of patients had a serious adverse event. No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r types of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between SC and IV golimumab from weeks 16 to 52. The trial limitations included a higher than expected discontinuation rate as a result of a programming error.

Conclusion: SC golimumab?+?MTX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disease activity in RA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 response to etanercept and/or adalimumab + MTX. Patients randomized to Groups 2-SC and 2-IV had lower response rates than Group 1, with no difference between SC or IV mode of administration. The safety profile with IV golimumab was comparable to that established with SC golimumab.

Trial registration: NCT01004432, EudraCT 2009-010582-23.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生物制剂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活动性RA患者65例,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均每周给予MTX10~15 mg口服,治疗组每周加用rhTNFR12.5 mg,皮下注射。两组均在治疗开始时联合使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24个月后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血沉和类风湿因子变化;治疗前、治疗24个月后测定患者X线分期和疾病活动评分(DAS28),记录治疗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指标变化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24个月后,治疗组治疗X线分期变化情况进展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rhTNFR:Fc联合MTX治疗RA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