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镜在不明原因和部位的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5~2003年28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大肠镜检查,结合快速病理检查和外科处理,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全组28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1例,空回肠出血17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25.0%),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18.2%),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6例(56.8%)。小肠壁部分切除术4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7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术中大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诊断方便、及时、确切,可用于术前检查,如不能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急性大出血危及生命、急诊检查条件差时,尤其适用于不允许进行较长时间、较复杂检查的小肠出血病人。  相似文献   

2.
术中美蓝染色定位诊断隐性小肠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出血定位相当困难,我们自1988年1月起采用术中美蓝染色,对26例隐性病变引起小肠出血定位,以确定病变肠段和切除范围。1.临床资料: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对26例术前血管造影明确出血来源于小肠,术中不能明确病灶者术中作美蓝染色定位。2...  相似文献   

3.
外科医治疗小肠出血总是希望切除包括出血部位在内的尽可能少的肠段.而对于间断急性小肠出血定位往往是困难的。作者介绍了一种用不透射线的微线圈行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造影及栓塞以确定间断急性出血的部位,将出血部位的小肠准确而迅速地切除。作者共报告3例.例1为一49岁男性患者,48~72小时内出血14单位,3次内窥镜检查怀疑为十二指肠息肉出血。术中探查:胃、十二指肠、大小肠未发现出血及其它异常。术中通过手术切口又进行内窥镜检查,未见活动性出血,也未见到术前内镜诊断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近10年收治的38例小肠大出血予以回顾性分析。因小肠冗长,活动度大,急性大出血时无特异症状,又缺乏特检手段,本组术前确诊率仅24%。本组38例中,3例术后死亡;35例治愈,并均获随访(平均4年3月),无1例再发出血。通过本组治疗经验,作者认为应尽可能发挥各项检查优势,详细分析病史,注意治疗反应,若经综合治疗仍持续出血者,宜尽早施行手术。根治性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2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值得肯定,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结肠镜在不明原因急性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9年37例不明原因的急性小肠大出血病人,剖腹探查后行全小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结合快速病理检查,给予相应外科治疗。结果全组37例病人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其中十二指肠降部以下至Treitz韧带出血13例,空回肠出血24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出血12例(32.4%),小肠良性肿瘤出血8例(21.6%),小肠其他良性疾病17例(45.9%)。小肠壁部分切除术13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3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围手术期病例亦无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全组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和肠瘘等并发症;亦无围手术期病例发生。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未发现复发出血,有3例小肠恶性肿瘤复发死亡。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小肠急性大出血具有及时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它在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价值;特别适用于小肠大出血病情危重者和急诊检查条件差的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治肠道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患者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术前选择性行肠系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定位下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0例,回盲部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1例;术中造影无法明确,内镜协助探查明确出血部位,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切除吻合1例;导管造影及内镜协助探查均无法明确出血部位,行小肠双口造瘘观察1例。12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DSA及术中造影是诊断小肠出血并准确定位的有效方法,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正确的定位。DSA及术中造影准确定位后行腹腔镜辅助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姜洪池  田钧 《腹部外科》1996,9(2):63-64
报告22例小肠出血,其中7例属诊断疑难小肠出血,术前未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分别诊断为美克尔憩室、腺瘤、血管瘤各1例;术中行经小肠内窥镜检查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射美兰诊断为血管瘤和非特异性溃疡各1例;1例小肠出血伴出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经小肠多处切口行内窥镜检查未明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弥漫性出血肠段;1例血友病手术切皮时发现出血、凝血障碍,中正手术。就7例小肠出血的诊治教训,以及如何确立诊断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行手术探查的56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小肠镜诊断结果与术中检查所见加以比较,并随访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54例(96%)经术前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其中53例(95%)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4例定性诊断不一致,1例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间质瘤是本组患者中导致小肠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并通过术后病理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纳入2014年至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并手术治疗后明确为小肠出血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小肠出血患者36例,手术成功35例,术后死亡1例,手术中均找到出血点。术前明确诊断5例,诊断明确的形式为增强CT、介入血管造影、胶囊镜。手术方式为开腹探查及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探查。小肠出血病例的病因依次为憩室(14例)、间质瘤(7例)、溃疡炎症性病变(6例)、异位胰腺(3例)、血管瘤血管畸形(3例)、淋巴瘤(2例)、腺癌(1例)。出血好发部位依次是空肠(25例)、回肠(11例);均为单发出血灶。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再出血情况。手术常见并发症主要为手术后切口感染共2例、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憩室与间质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术前小肠出血诊断率较低,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 17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分别采用X线钡餐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核素扫描 (ECT)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 (DSA ) ,术中肠镜检查 ,比较各种诊断方法对判断出血部位的优劣。结果 对出血部位的定位阳性率 :ECT为 ( 7/14 )5 0 % ;DSA为 ( 8/12 ) 66.7% ,X线钡餐为 ( 3 /8) 3 7.5 %。术前不能确诊的 5例病人 ,术中肠镜均明确出血部位 ( 10 0 % )。结论 ECT和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辅助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的病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确定出血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36例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5例,1例死亡。除1例术后死于MODS外,其余病例均未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结合B超、CT检查可提高早期确诊率。一旦确诊或疑拟诊断,建议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小肠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院近十年收治的36例小肠出血予以回顾性分析,36例中慢性间歇性黑便22例,急性出血血便14例,并失血性休克12例,病理及尸解证实小肠肿瘤27例(75%),术前分别行纤维内镜、X线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锝—99m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等项检查,阳性发现率72.22%(26/36),手术33例,总治愈率86.11%(31/36)。我们认为对诊断明确者,慢性出血应近期手术,急性出血应急诊手术;诊断不明者,应择期或急诊果断剖腹探查,勿将时机过多耗费在术前诊断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42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以肿瘤占首位(19 例),其次为小肠憩室(10例)、血管畸形(6例)、小肠系膜静脉血栓(4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3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1例.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小肠出血常见病因为肿瘤,其次为憩室.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措施.小肠部分切除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术中定位方法(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的术产主中定位该当。方法 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22例原因不明的肠道出血病例进行术前诊断,并在选择性腹腔动脉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插管,入一小段导引钢丝作为手术定位标记及妥急性出血期因。结果 22例病人术前全部得到定性及;定位诊断,并置标记物,其中小肠恶性肿瘤8例、肠道血管畸形14例,术中均准确找到标记物,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选择性腹腔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坏死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9年 ̄1993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6例,其中包括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形成2例。本组病例无1例术前诊断是该病。6例均发生小肠广泛坏死,其中1例除小肠尚有盲肠、升结肠坏死。本组病例治愈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SMA血栓形成的病因常见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本组1例病人有动脉硬化以及近一周脑血栓形成病史,另一例为恶性胸腺瘤术后心源性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中肠镜对小肠血管畸形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并手术确诊的17例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人均以反复黑便或血便等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均经胃镜检查排除胃十二指肠出血;结肠镜检查排除下消化道(结肠及直肠)出血;术前均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诊断小肠血管畸形10例(10/17),不能明确诊断或漏诊7例(7/17).17例病人均行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检查发现点状或片状黏膜血管扩张或出血点,分布于整个小肠,病变最多达18处,最少2处.行点状切除1例,点状+楔形切除7例,点状+肠段切除4例,楔形切除3例,肠段切除2例.手术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肠血管畸形.17例病人随访2~4年,平均33个月,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 术中肠镜检查对小肠血管畸形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小肠血管畸形做出准确定性诊断,是诊治小肠血管畸形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颖霞 《护理学杂志》2005,20(10):44-45
对13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采取手术(11例)和介入治疗(2例)的患者,术前给予精心的护理.协助诊疗,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管道及药物应用的护理、进行营养支持、加强基础护理,结果治愈9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2例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手术后小肠再坏死、出血,1例为严重感染。提出科学的护理是该病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小肠出血35例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全利  曹其彬  傅卫 《腹部外科》2010,23(3):153-154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出血和贫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出血病因中小肠肿瘤为首位,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35例中,33例手术,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28例均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