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彪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65-1667
鞍结节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蝶骨平台区域的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916年Cushing完成了首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由于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且与视神经、垂体、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取得全切除、低并发症、高生活质量、低复发率的统一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大挑战。1970年以前,该部位脑膜瘤术后死亡率为10%~70%。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显微手术技术、手术器械、颅底入路技术以及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发展,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就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的制订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的蛛网膜颗粒,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其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较大。我院自1979年8月至2002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7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8例进行总结。结果 38例鞍结节脑膜瘤,获全切除35例(92.10%),次全切除3例(7.90%)。术后恢复良好者31例,优良率为81.57%;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2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充分囊内切除肿瘤,小心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术中注意视神经及重要血管的保护,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手术切除1级5例,2级10例,3级3例.1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平均3.1年,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6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6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者3例,中度致残2例,死亡1例.结论 前纵裂入路对向前向上方生长的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减少了对额叶的牵拉,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 lum sellae m en ingiom a)是颅内常见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好发于女性,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由于肿瘤位于颅底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我院对4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鞍结节脑膜瘤以往多采用翼点入路或单侧额下入路切除,手术有一定难度。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施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11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I、Ⅱ级)17例,近全切除(siInpsonⅢ级)3例,部分切除(simpson4级)1例。手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1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耿少梅  焦保华  卢圣奎 《河北医药》2002,24(10):784-78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5年2月-2002年2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 全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8例,Ⅲ级切除9例。术后视力和视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1例,6例视力无改变,5例视力下降。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治疗后在7d内好转。无垂体低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血供丰富,解剖关系复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操作,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杨晋生  范波  李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78-179
目的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外科治疗结果。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7.1%,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变化者9例,恶化者2例。4例出现暂时性尿崩,1例因下丘脑功能紊乱死亡。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界面是保障肿瘤切除、术后视力恢复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2011年3月间漯河市三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均经显微手术切除,其中单侧额下入路10例,双侧额下入路2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翼点联合入路3例。结果 Simpson I级切除5例,II级切除12例,III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视野不同程度恢复者17例,无明显改变者4例,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治疗14d内好转,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熟悉鞍区解剖,熟练掌握显微技术,选择适当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经额外侧入路显微切除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采用额外侧入路共对21例大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随访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SimpsonⅠ、Ⅱ级切除肿瘤18例(85.7%),SimpsonⅢ级切除肿瘤3例(14.3%),术后视力障碍改善率为86%。结论额外侧入路显微切除大型鞍结节肿瘤,暴露充分、安全可靠,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5例鞍结节脑膜瘤临床资料。结果翼点入路21例,单侧额下入路10例,双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全切27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2例。未能全切的肿瘤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手术无死亡、无偏瘫、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颅内积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改善19例,无变化10例,视力减退6例。术后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结论在鞍结节脑膜瘤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精细的术中操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并总结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回顾性总结经锁孔显微手术治疗111例各个不同部位的颅底脑膜瘤,其中经额眉上或眉间上额纹切口切除双侧颅前窝底脑膜瘤25例,鞍区脑膜瘤(含鞍结节、前床突及鞍隔)23例;经额下或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8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和脑桥小脑角脑膜瘤18例;经改良的乙状窦前-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15例小脑幕脑膜瘤和4例镰幕区脑膜瘤,经相应部位开颅切除。全切除肿瘤104例,次全切除7例,无死亡。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是切除颅底脑膜瘤的一种损伤小和效果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60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其中50例采取肿瘤全切处理,10例进行次全切。45例进行扩大额下入路,15例进行单纯的额下入路。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3.3%,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中45例视力恢复,10例视力无改变,3例视力有所下降,2例出现尿崩,但经过术后治疗后得到恢复。所有患者的视力及身体情况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较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在采取手术时,要注意选择手术入路及熟悉鞍结节区的局部解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的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对37例鞍上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起源于鞍结节l8例、鞍隔10例、前床突6例、蝶骨平台3例,大小2~6cm。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显微手术治疗,额外侧入路21例、单侧低位额下入路16例。SimpsonⅠ、Ⅱ级切除肿瘤34例(91.9%),SimpsonⅢ级切除肿瘤3例(8.1%),术后视力障碍改善率为86%。结论比较额外侧入路与单侧低位额下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在开颅的创伤和时间方面,额外侧入路优于单侧低位额下入路。  相似文献   

17.
24例鞍隔脑膜瘤的分型与手术入路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分型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后再用MRI复查共发现DSM24例,按Kinjo分型。结果:24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全部切除,5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DSM的分型与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总结65例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肿瘤全切除率为93.8%,手术死亡率为3.1%。术中一侧或双侧嗅神经的保留率为86%。仔细辨认和分离垂体柄,防止损伤后发生尿崩症,垂体柄的保存率达95.4%。术中颈内动脉或其它血管破裂出血,可行显微缝合。大多数病人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因此,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9年4月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所在部位、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55岁的2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年龄≥55岁的17例患者中有5例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②肿瘤〈4cm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视力改善,≥4cm的2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③术前视力≥0.2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术前视力〈0.2的3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④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1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视力改善,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的2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巧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视力障碍程度以及术前视力障碍持续时间有关系,从而可以看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颅内脑膜瘤是由脑膜组织形成的肿瘤,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它们可能来自硬膜或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但大都来自于蛛网膜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好发部位。如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不同部位脑膜瘤因邻近脑神经组织受压,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