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126例冠心病服用他汀类有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血脂检查结果、中医证型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冠心病各证型中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就性别而言,各证型除心肾阴虚、痰阻心脉证外,均男性多于女性,尤以痰瘀互结证为甚;以气阴两虚证的发病平均年龄最大,其次为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发病年龄最低者为痰阻心脉证;各证型中均以不稳定性心绞痛为多.结论:冠心病服用他汀类药物有效的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且西医诊断以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主,不同证型之间的血脂存在差异,气虚血瘀证的血脂正常者最多,且血脂与性别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801例接受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以住院原始病历及造影数据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患者基本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801例患者中气虚血瘀证298例(37.20%),气阴两虚证163例(20.35%),心血瘀阻证126例(15.73%),痰瘀互阻证95例(11.86%)。男性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分布相关;而年龄(≤65岁)与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相关;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相关;血脂异常与痰瘀互阻证相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气阴两虚证相关,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相关(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是PCI术后的主要证候。男性、年龄≤6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气虚血瘀证,血脂异常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痰瘀互阻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出现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患者中医辨证证型分布与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对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患者共138例进行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心肾阴虚、阴寒凝滞、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阻心脉、痰瘀互结等共7个证型,进行临床调查分析;记录入选患者的中医证型、西医诊断、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 (1)入院患者以气虚血瘀型居多,与其他证型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2)小于60岁患者33例,占23.9%;60岁以上(包括60岁)患者105例,占76.1%;气阴两虚型患者平均年龄最高,痰瘀互结型患者平均年龄最低,气阴两虚型患者年龄与痰瘀互结型患者年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痰瘀互结型TC平均值与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TC平均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证型间TG平均值、LDL-C、HDL-C、FI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气虚血瘀型患者居多,经过西药系统化治疗后冠心病各证型间血脂、血浆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38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痰瘀互结型,并进行中医证型与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气虚血瘀型较多,与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间的血脂正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52.7%)、心肾阴虚型(37.5%)、气阴两虚型(37.5%)、痰瘀互结型(18.8%)、气滞血瘀型(14.3%),其中气虚血瘀型血脂正常率与其它各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以气虚血瘀型较多见,且气虚血瘀型血脂水平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00 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4 组,用酶法检测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冠心病)及中医各证型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血尿酸水平增高或可作为中医证型痰阻、血瘀辨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TBIL)与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四型,用重氮法检测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TBIL水平。结果:冠心病及中医各证型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明显低于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P<0.05)。结论:TBIL水平降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TBIL水平降低或可作为冠心病中医痰阻、血瘀证型辨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12例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别,同时检测血脂水平.分析证候类型与血脂水平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UAP常见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证;单支病变多见气滞血瘀证,双支病变多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三支病变多见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和阳虚寒凝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轻,而阳虚寒凝夹瘀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最重;痰瘀互阻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各证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改变,UAP痛中医证候分布呈现一定规律,TG和LDL-C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的冠心病中医证型地域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近10年国内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域的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有关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并按照不同地域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征.结果 10065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排名前8位依次为:痰阻心脉、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阳虚衰、心气不足、气滞血瘀.不同地域证型分布,东北地区多见气虚血瘀证;华北地区多见痰瘀互结证;华东地区多见痰阻心脉证和气虚血瘀证;华中地区多见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多见痰阻心脉证.结论 近10年国内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实证多见于痰阻心脉、心血瘀阻,虚证多见于气阴两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多见,不同地域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112例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别,同时检测血脂水平,分析证候类型与血脂水平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UAP常见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证;单支病变多见气滞血瘀证.双支病变多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三支病变多见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和阳虚寒凝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轻,而阳虚寒凝夹瘀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最重;痰瘀互阻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总胆固醇(代)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各证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改变,UAP痛中医证候分布呈现一定规律,TG和LDL-C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cTnI)的相关性.方法:将3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心组)分心血瘀阻、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虚血瘀、心肾阴虚、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等8个证型,并与同期30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冠心病心绞痛各证型之间BNP、CRP及cTnI的关系.结果:冠心组BNP、CRP、cTnI均高于健康组(P<0.01);阳气虚衰型BNP、CRP、cTnI最高.心血瘀阻、痰阻心脉、阴寒凝滞次之,即阳气虚衰>心血瘀阻、痰阻心脉、阴寒凝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肾阴虚>气阴两虚.结论:BNP、cTnI、CRP可做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23-72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1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脾两虚及心肾阴虚5种证型。另外选取非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组hs-CRP水平,并对入选患者进行相应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hs-CR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血瘀组、痰瘀互阻组和阳虚寒凝组hs-CRP含量均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损害程度也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且主要以重度狭窄为主(P<0.05);hs-CRP与狭窄程度总积分相关性比较发现hs-CRP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8752,P=0.01)。结论: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主要证型,hs-CRP的含量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崔英子  邓悦 《环球中医药》2012,(12):889-892
目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证型。上述证型在冠心病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中的分布比例各有侧重,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以气虚血瘀、痰浊壅盛最为常见,心肌梗死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而心力衰竭以阳气亏虚最为多见。在相关证候要素的分布中,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排名前三位的证素为血瘀、气虚、痰浊。心力衰竭的证素排位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结论发现"本虚标实"仍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 (sST2)水平与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纳入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16例(试验组),体检健康者26例(对照组)。将试验组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血瘀证4种证型,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分别检测不同证型、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sST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1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气虚血瘀证11例,痰瘀互结证30例,气阴两虚血瘀证43例,阳虚水泛血瘀证32例;心功能Ⅱ级21例,心功能Ⅲ级55例,心功能Ⅳ级40例。试验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为1790. 25(1238. 27,2168. 96)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 32 (592. 23,854. 60) pg/ml (P 0. 01)。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低于气阴两虚血瘀证和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P 0. 05);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痰瘀互结证及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P 0. 05);痰瘀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各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分布存在差异(χ~2=33. 466,P 0. 05)。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 0. 05);心功能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0. 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清sST2水平越高,且血清sST2水平随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水泛血瘀的演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近10年国内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域的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分开发表的有关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并按照不同地域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10065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排名前8位依次为:痰阻心脉、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阳虚衰、心气不足、气滞血瘀。不同地域证型分布:东北地区多见气虚血瘀证;华北地区多见痰瘀互结证;华东地区多见痰阻心脉证和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血瘀和气虚等为证素分布的主要部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以下顺序:气阴两虚最主要,痰瘀互结次之;气虚血瘀再次之,之后为痰火扰心和肝肾阴虚.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多数,气阴两虚为中医证候多数,且冠心病房颤患者很多为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8.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复杂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将976例冠心病按单一证候、2个证候组合、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计算构成比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单一证候分为血瘀、痰浊、气滞、络阻、热(火)、水饮、寒凝、气虚、血虚、阴虚、阳虚11个证候,血瘀(93. 44%)为本病核心证候,络阻(88. 62%)、痰浊(71. 41%)与热邪(65. 88%)占重要位置; 2个证候组合分为痰瘀互结、痰热互结、血瘀络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阳虚水泛9个证候,血瘀络阻(86. 16%)、痰瘀互结(69. 15%)与痰热互结(62. 70%)占主导地位; 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分为血瘀痰浊络阻(或兼热)、气滞血瘀络阻、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兼络瘀5个证候,血瘀痰浊络阻(68. 34%)占主导地位,偏热者尤多(65. 88%)。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核心证候,其次是络阻、痰浊。本病是由2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引起,3个及以上证候组成的复杂证候占主导,血瘀痰浊络阻为核心证候,其中偏热者尤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型规律,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有关资料。1)通过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舒张压、NYHA分级、EF值、心肌重构(心房重构、心室重构、房室重构)、心律失常及NT-proBNP、SCR、BUN、hs-CRP等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舒张压、NYHA分级、EF值、心肌重构(心房重构、心室重构、房室重构)、心律失常及NT-proBNP、SCR、BUN、Hs-CRP等因素对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易出现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随着心功能的下降,患者易出现阳虚水泛证;随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的升高,患者易出现痰浊闭阻证;随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升高,患者易出现痰瘀互结证。结论高血压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年龄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病程为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泛证的危险因素; NT-proBNP为阳虚水泛证的危险因素; SCR、BUN为痰浊闭阻证的危险因素; hs-CRP为痰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心功能为阳虚水泛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