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五、证治(一)痰饮1.虚证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心下系指胃脘而言,系狭义痰饮之病位。支满为支撑胀闷感。饮停心下,中阳不运,升降之路受阻则满。清阳不升,饮邪上冒则眩。微饮为痰饮见证轻微者,气为饮抑则短。  相似文献   

3.
话痰饮     
痰饮是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住某一部分而发生的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一个类型。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千金翼》有五饮。如病久不愈,阳气衰弱、寒饮凝聚,  相似文献   

4.
《金匮》论述痰饮内容丰富,有《痰饮咳嗽病》的专篇论述,还有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腹满、惊悸、呕吐、妊娠等篇也涉及痰饮。伍老认为,总体而言,《金匮》并未区分痰与饮,其论述是略于痰而详于饮的,并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治疗痰饮病应首先分清痰与饮的观点。现摘录伍老治疗饮证验案4则,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魏冬梅  尹钢 《光明中医》2011,26(9):1760-1761
《金匮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痰饮的论述原文共41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二十方。其中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仲景从水饮角度对"痰饮"的认识,为后人乃至现代人从广义范围对痰饮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洪广祥论治"血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饮之名,是洪广祥教授依据临床抽出的胸腔积液为血性而提出的病名,当属广义痰饮的范畴,然被后世奉为痰饮分类准绳的《金匮要略》却未涉及于此。遍阅有关痰饮内容的中医古籍,所见不外乎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之属。由此可见,古人对痰饮的认识,是从其停留的部位、时间及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相似文献   

9.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10.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11.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12.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3.
(五)痰饮咳嗽病[原文]1.夫饮有四,何谓也,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四饮何以为异,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要略》)里,提出了“痰饮”的证治。仲景所论“痰饮”,乃属“饮”病范畴,他在《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一章里,列举了四种不同的“饮病”。究竟“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哪些疾病?现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作尝试性探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17.
沈东钊  许政 《陕西中医》2003,24(9):819-821
本文对痰饮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综述。列述了痰、饮、痰证、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痰气互结、痰瘀互结、痰火扰心、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证的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9.
支饮主脉辨     
今人因支饮是寒饮之症,又拘于脉弦为饮,脉紧为寒之说,就主观认定支饮主脉是弦紧脉,就连高等院校中医教材上也是这么说。然而,临床所见痰饮喘咳(指支饮)的脉象,  相似文献   

20.
本栏已办三年,现暂告结束。所载题解汇集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题103.《金医·痰饮篇》中的"支饮"应如何理解? 答:支饮之名,在《金匮》见于"痰饮篇"。对于支饮的含义,该篇作了明确的阐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