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气性坏疽(gas gangrene)又称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或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该病多见于战伤、地震等严重创伤[1-2]。我科2019年5月20日收治了1例胫骨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感染,在清创术中发现是气性坏疽的病例。为了寻找本例患者发病病因,积累对气性坏疽的临床经验,特将该患者的诊疗经过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农民。因"左小腿内固定物取出术后肿痛5 d"入院。既往史:2年前摔伤致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3.
卢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80-480
气性坏疽临床已少见,因轻度烫伤继发气性坏疽者实为罕见。笔者曾诊治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并发胆囊坏疽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严重多发伤后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创伤后并发胆囊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诊治方法.结果 2例均为严重多发伤,分别为伤后6 d因肠瘘和29 d因腹腔内脓肿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均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非结石性胆囊坏疽可发生于严重多发伤后,可能与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肠外营养、严重腹腔感染和镇痛药物应用等导致的胆囊缺血、胆汁淤积等有关,受多发伤等因素影响诊断难度大,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覃建雄  黄桂平 《华夏医学》2011,24(3):329-331
目的:比较分析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中放置引流的利弊,以明确放置引流的指征。方法:将58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引流和非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术后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并观察引流组的术后引流量。结果:引流和非引流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57%,9.65%;腹腔脓肿为2.31%,4.02%;肠...  相似文献   

6.
气性坏疽是由梭形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多发生于严重损伤时有深层肌肉组织的损毁、开放性骨折、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有利于气性坏疽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特点是发展迅速、危害大,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有丧失肢体的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当疑有气性坏疽时,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我院近三年来收治5例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87岁。5例术后均经病理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1例87岁患者术中见肝脏呈结节性硬化,胆囊增大,坏疽,内无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第14天时突发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4例术中见胆囊壁坏疽、胆囊无结石、腹腔内有胆汁渗出,行胆囊切除术,经综合治疗,加强临床护理等均获痊愈,随访2~3年,生活质量良好。 2.讨论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不明,但多发生于男性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史的病人,本组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5.12大地震后前沿医院短时间集中收治大量地震伤员的特殊情况下,采取及时正确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伤员气性坏疽发生和院内感染.方法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医院医务人员提高对气性坏疽的认识,制定气性坏疽相关的医院感染院预防控制措施;(2)院前对地震伤员按伤口情况分诊,对伤员去污染处理;(3)加强气性坏疽的筛查;(4)对气性坏疽患者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采取严格消毒措施.结果 本院收治1 400多地震伤员只发现1例气性坏疽患者,后无第2代病例发生.结论 在5.12大地震后,医院短时间集中收治大批地震伤员,本院采取医院感染消毒隔离预防控制气性坏疽的措施是及时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杨俊华  何述萍 《当代医学》2009,15(1):122-123
目的探讨和总结高压氧治疗批量气性坏疽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因“5.12”汶川地震灾害所导致的20例气性坏疽患者中的12例,经外科综合治疗后在高压氧治疗期间,做好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做好高压氧舱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结果12例气性坏疽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后1周除1例伤口分泌物涂片查见革兰氏阳性杆菌,有英膜外,其余11例均未查见细菌。经过继续对症、支持、高压氧综合治疗后,三次进行分泌物涂片,结果均为阴性以后,相继转入普通病房治疗。12例综合高压氧治疗的气性坏疽患者,当治疗完毕后,进行了3次空气及物表(取不同位置)24小时培养,3次均为阴性,再次启用氧舱,供其他患者治疗,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结论对地震灾害后发生的批量气性坏疽患者在高压氧治疗期间,护士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杜绝院内交叉感染,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批量气性坏疽患者在高压氧治疗期间消毒隔离的管理,为以后遇有突发事件引起的气性坏疽患者综合高压氧治疗的护理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宇  龙成  徐巍  杨灵  汪红  刘跃洪  刘树平  江伟 《四川医学》2009,30(9):1474-1475
目的分析收住我院的汶川地震中受伤的596例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地震救援中骨科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详细记录收治的地震所致的骨折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情、治疗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在本次地震救援我院收治的596例骨折患者中,多发伤患者279例(46.9%),骨科患者骨折伴挤压伤患者68例(11.4%),经输液、透析抢救治疗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有4例患者术前送检标本诊断为气性坏疽,经清创术或截肢术后,术后无1例发生气性坏疽。结论骨折在历次地震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多发伤,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占有较高的比例,应予重视。还应注意感染的发生,尤其是气性坏疽。  相似文献   

11.
患者徐××,42岁,农民,有胃病史。近日又复发,吐酸,胃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去某公社医院诊治,给硫酸阿托品1支足三里封闭,胃痛立止,其它症状减轻。次日封闭处红肿微疼,逐日加重。第五日除红肿疼痛外,还有恶寒战慄,体温升高,再去诊治,诊断为注射感染。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无效。局部疼痛剧烈,体温40℃以上,封闭处红肿蔓延至整个小腿及膝部,乃转来我院治疗,诊断为气性坏疽。后转至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仍诊断为气性坏疽。因病情凶险,保守治疗无效,经高位截肢才保住患者性命。教训:患者患胃病,给予足三里封闭时,不重视无菌操作,感染气性坏疽,造成高位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注射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2.
急性穿孔型或坏疽型阑尾炎患者在阑尾切除术后是否应当放置腹腔内引流管,迄今尚无共识。一种意见认为,引流管的应用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和减少败血症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的另一种见解则是,阑尾切除术后放置腹腔内引流管反而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对近两年来49例术中放置腹腔内引流管与45例术中不放置引流管的急性穿孔型/坏疽型阑尾炎患者的情况作了观察分析,提出也自己的浅见,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气性坏疽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以局部组织坏死、气肿、水肿、恶臭及全身中毒为特征,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环境,发生于腹腔脏器的气性坏疽很少见.其有很高的死亡率,我科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性坏疽在战时、平时工农业生产劳动中均较易发生,然而腹部术后併发气性坏疽者,则较为少见。国外1897年Russel氏报告两例妇科手术,其中1例术后刀口严重感染,腹壁气肿,合併一系列临床症状:脉极快、躁动、腹部限局性压痛,当时认为是厌氧芽胞杆菌感染。此后文献相继报告,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胆道、肠道、阑尾术后)发生气性坏疽的病例,并指出不论择期手术或急症手术后,均可发生。为了提高对本症的进一步认识,以便早期诊断,早期隔离,  相似文献   

15.
邱志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98-2699
目的:对发生坏疽穿孔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其手术方式与术后腹腔引流管放置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发生坏疽穿孔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3例患者因阑尾根部的坏疽较为严重,其回盲部较难处理而置烟卷引流,其余97例患者均未置腹腔的引流管,也均未见腹腔脓肿发生。结论:发生坏疽穿孔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只要在术中将脓液充分擦洗干净,将阑尾残端妥善处理,再进行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术后无需进行常规置放腹腔引流管。  相似文献   

16.
谭艳庆 《当代医学》2011,17(21):122-123
目的预防和控制骨折合并气性坏疽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探讨骨折合并气性坏疽病人的医院管理临床护理规范,提供气性坏疽病人医院感染管理护理对策。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12月医院收治的开放性骨折并发气性坏疽的21例患者,用"过氧化氢溶液,安尔碘Ⅲ型皮肤黏膜消毒剂"原液冲洗伤口,2次/d;再用无菌纱布蘸"含氯石灰硼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原液湿敷于伤口,实施标准预防隔离的护理,严格医院感染管理。结果经过医护人员防护隔离,严格环境管理和严格消毒物品等有效措施,病房内无任何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发生感染。21例患者经治疗处理后,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创面完全愈合,而且顺利康复,成功保肢。结论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使具有高度传播危险的气性坏疽致病菌可能的传播扩散得到有效的控制,达到抢救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群发性气性坏疽患者的有效管理和护理规律.方法 对19例地震后气性坏疽患者采取以特殊感染病房集中管理,执行严密接触隔离,完善处置流程,并通过合理调配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创面及全身中毒症状的观察及护理,以及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护理.结果 19例气性坏疽患者均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其中18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对地震所致的群发性气性坏疽患者进行集中收治,统一管理,可有效避免院内交又感染发生;同时加强护理可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8.
3例下肢严重创伤并发气性坏疽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气性坏疽是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软组织感染,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损伤。如不及时诊治,常可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骨科医师高度重视。我院1980年以来收治本病3例。对其救治加以分析总结。1 病例介绍 例1,女,%岁,因车祸致左下肢多处严重损伤,左胫腓  相似文献   

19.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04年11月,我科收治了气性坏疽患者1例,因严重感染不得不进行高位截肢术。在整个住院期间,我们对患者入院、术前和术后各个阶段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护理程序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了由疾病所带来的负性影响,及时恢复了健康心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目前在四川省汶川大地震被抢救出来的伤员中已有数十人被确诊患有气性坏疽。但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病情都有了好转,只有少数人不得不实施了截肢手术。那么,什么是气性坏疽?如何防治气性坏疽?气性坏疽会传染流行吗?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罗学宏教授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