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60例麻疹和麻疹样发疹性疾病的血凝抑制抗体的检测结果,对接种麻苗后麻疹的诊断做了初步探讨。根据诊断标准分成甲组(麻疹)、乙组《发疹样疾病)。结果表明,甲组第二次血凝抑制抗体的 GMT 显著高于第一次,其四倍增长率为33.33%,亦显著高于乙组第二次血凝抑制抗体 GMT。此项检验对于麻苗接种后,麻疹与其它发疹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苗)有良好的免疫学及流行病学效果,但麻苗免疫的持久性不如自然麻疹感染免疫。接种一次麻苗不能维持终身免疫,麻苗初免后不同年限的保护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麻疹血凝抑制抗体(HI)水平可以代表麻疹免疫力。现将我们于1987年2~3月间在平罗县进行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任西根 《浙江医学》1989,11(4):209-210
现今认为已患过自然麻疹后,如无麻疹病毒的再次感染,则其抗体持久性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甚至阴转.为此笔者特对10年前曾患过自然麻疹而后在1987年春又接触麻疹现症病例的7例对象作麻疹抗体血凝抑制测定,以观察其抗体动态.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宁波江北区2004年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江北区不同年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应用血凝抑制法对158名对象进行麻疹抗体血清学监测。结果麻疹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22.23,阳性率98.73%。不同年龄段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保护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培论进一步加强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是防制麻疹爆发疫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加速控制麻疹发病,方法:包头市1998年4月对全市1-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用麻疹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免疫前后人群麻疹HI抗体(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结果:应接种314526人,实接种300181人,接种率为95.43%,免疫后人群HI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94.87%升到99.90≥1:16抗体滴度比例由38.85%,GMRT(抗体几乎平均滴度倒数)从8.75提高到26.09,增长2.98倍,结论:人群麻疹免疫力大幅提高,局部麻疹暴发流行得到控制,麻疹年均发病率下降了87%,强化免疫效果显。  相似文献   

6.
被动血球凝集试验(PHA)是一种快速、敏感的血清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领域,1988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脘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与四川省卫生防疫站采用超声波处理未浓缩抗原致敏醛化绵羊红血球,建立麻疹被动血球凝集试验,并将其引入麻疹抗体的检测中。我们应用此试剂和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同时检测305份健康儿童血清中的麻疹抗体,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麻疹病毒表面有二种抗原一血凝素和溶血素。感染野毒株或接种减毒活疫苗后,机体都能产生相对应的特异抗体,即HI(血凝抑制抗体)和HLI(溶血抑制抗体)。已往,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调查正常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以及研究麻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2001-200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市健康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对2-4、6-8、13-15和25-39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结果不同年份之间抗体阳性率、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个年龄组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掌握人群的免疫水平,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率和加强大年龄纽人群麻疹疫情的监测是消除麻疹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麻疹活疫苗的初免年令和再免问题,尚无一致认识,今特就血清学方面1984年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共调查了3-10岁儿童121人,采血同时,询问和核对麻苗接种(基础免疫卡片)及患病情况。使用常规麻疹微量血凝抑制试验。麻疹血凝素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供给,由内蒙古防疫站负责检测。用两个单位血凝素以完全抑制红血球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判定麻疹血抑抗体效价。HI抗体<1:2为阴性,≥1:2为阳性。  相似文献   

10.
298例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群对麻疹的免疫状况 ,我院于 1998年 8月对某自然村进行了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某自然村人口共 15 2 0人 ,连续 15年无麻疹发生 ,随机选择该村 1~ 5 0岁健康人 2 9名 (占该村总人口的19 .16 % )进行检测。1.2 血凝素 致敏猴血球 ,由山东省防疫站提供 ,血凝素批号 :MV980 1- 5 - 2。1.3 方法 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法 ,测定血凝抑制 (HI)抗体 ,(HI)抗体≥ 1∶2为阳性 ,<1∶2为阴性。2 结果2 .1 HI抗体阳性检出率 见表 1,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毒种的最佳感染剂量及不同感染剂量的毒种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反应和免疫原性.方法用不同的感染剂量制备麻疹减毒活疫苗,测定疫苗滴度,通过疫苗滴度的比较,找出最佳的感染剂量.将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易感健康儿童,观察临床反应,采血,测定血凝抑制抗体.结果毒种的感染剂量为11000时,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滴度最高.毒种不同感染剂量制备的疫苗,免疫接种后,均未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血凝抑制抗体均大于14,阳转率为100%.结论麻疹减毒活疫苗毒种的最佳感染剂量为11000.不同感染剂量毒种制备的疫苗之间临床反应及免疫原性无差别,均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毒种的最佳感染剂量及不同感染剂量的毒种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反应和免疫原性。方法用不同的感染剂量制备麻疹减毒活疫苗,测定疫苗滴度,通过疫苗滴度的比较,找出最佳的感染剂量。将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易感健康儿童,观察临床反应,采血,测定血凝抑制抗体。结果毒种的感染剂量为11000时,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滴度最高。毒种不同感染剂量制备的疫苗,免疫接种后,均未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血凝抑制抗体均大于14,阳转率为100%。结论麻疹减毒活疫苗毒种的最佳感染剂量为1∶1000。不同感染剂量毒种制备的疫苗之间临床反应及免疫原性无差别,均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检测203份健康人群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简称HI)及87名儿童免疫前后HI水平。结果提示我县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构成麻疹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为降低其发病率,建议今后对2~4岁儿童加强免疫。同时须提高麻疹接种率及其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检测麻疹抗体通常使用的方法,血凝抑制(HI)试验。但该试验中所需的猴血球来源困难,致使许多基层单位因缺乏敏感的猴血球而无法开展工作。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HI试验进行比较,并验证了ELISA用于麻疹抗体检测的特异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以后,改变了麻疹的自然史,主要表现在用麻苗免疫的儿童,当抗体滴度下降时,接触野毒可呈现典型麻疹、轻型麻疹或隐性感染,用血清学方法调查人群麻疹抗体时,由麻疹抗体反映的人群免疫水平的特点是抗体阳性率高而几何平均滴度(以下简称GMT)低,如1979年河北省1842份血清血凝抑  相似文献   

16.
麻疹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常用较简易、快速的检测麻疹抗体的方法。该试验需用恒河猴红细胞,其用量较多,在猴血来源困难的单位,检测血清的数量常受限制。为节约猴红细胞,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观察到用兔红细胞代替猴红细胞处理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可获得相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集479名年龄为5—12岁小学生的静脉血,作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分析。最初实验,最低血清稀释度是10(其倒数表示滴度),后来又作滴度由2开始的 HI 试验。HI 滴度<2的儿童定为易感者。结果454人(94.8%)对麻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加速控制青海省麻疹发病率。方法 在全省部分地区开展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结果 通过开展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儿童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上升到100%,几何平均滴度(GMT)从1:1342.87增长到1:2514.46。结论 说明麻疹强化免疫效果明显,从而可有效控制我省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婴和接种麻疹免疫前后的抗体水平。方法:40例婴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前后1月分别采集血清标本,以血凝抑制法检测其抗体。结果;免前抗体几乎平均滴度为1:3.36,血清阳性率为92.5%,免后抗体GMT为1:24.59,血清阳性率为100%,免疫成功率与87.5%。结论:免前抗体的存在对免疫成功有干扰作用,高比例的免前血清阳性说明体内仍还残留有胎传抗体,或已受麻疹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证明,罹患麻疹者绝大多数人商获得终生免疫,而接种麻苗的儿童免疫维持时间大多为3—5年,甚至也有接种麻苗后数月内患病者,自然感染罹患麻疹与人工免疫所致免疫效果截然不同。本文就罹患麻疹与接种麻苗儿童血凝抑制(HAI)抗体效价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