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患者,女性,32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增大,伴停经自以为怀孕,6个月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彩超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后来我院就诊,行腹腔穿刺术,抽出约3 000 ml腹水,腹水常规、生化回报为漏出液,行腹腔彩超检查发现下腔静脉狭窄,进一步行CTA检查证实下腔静脉狭窄,并诊断为布-加综合征.另1例患者,男性,40岁,肝区疼痛、肝脾肿大3年,3年前因上消化道出血曾就诊于我院,当时诊断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给予止血等治疗,后多处就诊,终在我院门诊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大、脾大、下腔静脉入心脏前狭窄,并行血管CTA检查,诊断为布-加综合征并住院.两病例术前血常规、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IDCA)的影像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行腹腔干动脉CTA检查均显示主干管腔呈双腔样改变,腔内均可见内膜片,内膜片见大小不等的破口。其中可见腹腔干周围脂肪层模糊3例;夹层累及脾动脉1例,伴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腹膜后血肿形成;夹层伴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动脉瘤及胰头下方血肿形成1例。6例患者均未见主动脉夹层及腹腔脏器缺血、坏死征象。行介入治疗5例,其中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例,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0%,另外1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腹痛消失5例,腹痛明显缓解1例,未见腹腔脏器缺血、坏死的表现,亦无明显腹膜炎体征。随访3~10个月复查CTA,支架置入的3例患者腹腔干管腔通畅,假腔血栓化;弹簧圈栓塞的2例患者腹腔干未见明显显示,远端血管通畅;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见腹腔干夹层无明显变化及进展。结论对于孤立性腹腔干夹层患者,CTA可明确诊断,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介入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在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CTP)异常与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56例,利用128层螺旋CT机,先行CT及MRI平扫,排除脑出血及急性期脑梗死,然后再行全脑CTP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CTP异常者,按照灌注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按CTA结果分为血管轻度狭窄组和血管中重度狭窄组.结果:CT灌注异常者56例,其中Ⅰ期39例,Ⅱ期17例.CTA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11例,中重度狭窄26例.血管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间异常灌注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期患者患侧PS值均较健侧延长(P〈0.01);Ⅰ、Ⅱ期患者间脑健侧和患侧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CTP异常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通过CTP与CTA检查,并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可以对TIA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彩超在辅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对50例经过头部MRI或CT和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的结果为对照,对CVUS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VUS和CTA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为21、18例,椎动脉发育异常或者狭窄分别为14、30例。结论 CVUS和CTA对于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效果基本一致,但对于诊断椎动脉疾病CTA效果优于CVUS。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19岁,因胸闷伴剑突下疼痛1周人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剑突下疼痛,无心慌、出冷汗等不适;门诊B型超声提示"左上腹囊性包块"。发病以来,患者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睡眠、饮食可。查体: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胃受压征象。腹部CT示脾脏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in,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均行TCD检查,将其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00例、CTA检查26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TCD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⑴790例患者中,TCD检出提示为血管狭窄异常人数为570例,阳性率为72.2%;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CD对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的检查阳性率为79%;⑶与CTA检查比较,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TCD对颅外段ICA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颈动脉超声和CTA是明确诊断合适的后续方法。  相似文献   

8.
徐玉泉  邓玉 《浙江医学》2023,45(3):306-308,323
目的探讨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杭州医学院附属临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120例(240条颈动脉),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对颈动脉斑块形态的检查情况。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0.958(115/120),灵敏度为0.970(96/99),特异度为0.905(19/21)。12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240条颈动脉)经DSA检查提示,99例患者(158条颈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狭窄,占比65.83%(158/240);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228/240),其中对颈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90%(77/82)、90.91%(50/55)、91.94%(57/62)、100.00%(31/31)、100.00%(10/10)。CTA检查提示158条狭窄颈动脉,排除闭塞动脉,共检出148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钙化斑块73个,平均CT值为(186.25±40.10)Hu;混合斑块48个,平均CT值为(88.40±15.33)Hu;软斑块27个,平均CT值为(25.38±6.52)Hu。结论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与DSA检查一致性较高,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还可准确判断血管壁斑块性质,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w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6例(研究组),均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选择同期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并以DSA为标准评价CTA检查髂静脉受压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7.5±1.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P〈0.05);研究组患者髂静脉受压程度中位数为75.5%,对照组对应髂静脉受压程度中位数为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研究组26例患者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3例,右髂静脉受压3例,其中12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CTA检查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可清楚显示继发血栓情况,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伤,费用较少,值得席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CTA)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患者,应用CTA技术检查,观察内瘘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血栓形成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200例患者中,流入动脉狭窄31例,其中轻度11例,中度10例,重度10例;流出静脉狭窄122例,其中轻度42例,中度54例,重度26例;吻合口狭窄125例;11例患者流出静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32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其中伴上肢肿胀者23例;所有患者中均未发现明显窃血静脉;根据CTA提示内瘘血管狭窄情况制定手术方案,进行动静脉内漏修补或再造术,术后患者均恢复正常内瘘功能。结论CTA检查可准确评估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患者的内瘘血管全貌、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肝脾卵巢转移、腹腔占位时判断原发病灶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以肝脾卵巢转移为首发症状、癌抗原125(CA125)明显升高、癌胚抗原(CEA)正常,多家医院误诊为胆囊结石、胆囊炎、卵巢癌近1年的降结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52岁,因反复右上腹痛2年余,发现肝脾多发占位,腹盆腔多发占位及淋巴结肿大住院。多次大便常规、便隐血试验及血CEA检查均正常,CA125〉1000μg/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综合显像(PET-CT)检查提示卵巢癌。行TA及TAC方案化疗疗效欠佳。肠镜检查及进一步腹腔探查证实为降结肠来源的恶性肿瘤。结论降结肠癌症状为右上腹疼痛及肝脾卵巢转移者少见,大便常规及肿瘤标志物CEA检测、PET-CT对降结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确诊仍需肠镜检查。原因不明的多发腹盆腔包块应及时行腹腔探查术。  相似文献   

14.
段青顺 《黑龙江医学》2019,43(3):249-250
目的探究CTA、MRA与DSA在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洛阳市东方医院治疗脑血管狭窄疾病的患者共80例,分别给予所有患者行CTA、MRA检查,行CT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行MRA检查80例患者中有30例同时行DSA检查,时间隔为6天。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检查检出血管为186条,狭窄血管为26处;行MRA检查检出血管为150条,狭窄血管为20处;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MRA与DSA诊断MRA检查脑血管狭窄疾病正确率为86.96%;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2.02%;30例血管狭窄患者行CTA与DSA诊断正确率为96.67%;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3.00%。MRA与CTA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对脑血管狭窄疾病诊断敏感性高于MRA。结论 CTA、MRA诊断诊断符合率、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对于误诊和漏诊病例可采用DSA诊断。CTA、MRA与DSA诊断起到相互补充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非增强、自由呼吸、3D-TFE-WH序列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及管腔狭窄的显示能力。 方法 招募10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于同日依次接受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分段评价MRA检查及CTA检查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CTA作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MRA显示管腔狭窄的能力。 结果 10例志愿者冠状动脉血管共90段,冠状动脉MRA检查血管满足诊断要求83段(92.2%),CTA检查血管满足诊断要求90段(100.0%)。2种检查方法显示近中段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左前降支远段、左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远段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TA检查(P<0.05)。MRA显示管腔狭窄6段,轻微狭窄2段,轻度狭窄4段。CTA显示管腔狭窄8段,轻微狭窄6段,轻度狭窄2段。以CTA检查为标准,MRA检查高估狭窄4段,低估狭窄5段。有2段CTA检查显示轻微狭窄MRA不能评价。2种检查方法显示管腔狭窄能力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0.656)。 结论 非增强、自由呼吸、3D-TFE-WH序列对冠状动脉近中段图像质量及轻度以上管腔狭窄的显示能力与CTA相仿。此技术可作为造影剂禁忌人群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TCD及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9):1124-112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及CT血管造影(CTA)在TIA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确诊TIA的患者临床表现及TCD、CT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TIA 22例(6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4例(39%),TCD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异常率86%,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率86%。CTA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24例(67%)。结论:应对TIA患者常规进行TCD、CTA检查以指导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林汉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30-13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我科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予以容积重建W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处理,以分析脑血管病变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检查发现动脉硬化11例,动脉狭窄、闭塞6例,脑动脉硬化同时狭窄、闭塞35例,全组患者均无创伤和不适。CTA检查清晰显示患者颅内主支血管,且能清晰观察到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特点。结论CTA检查脑血管病变快速、方便、无创、安全,所得图像更清晰,定位和定性更准确,可为脑血管病变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探讨CTA对于脑梗死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DS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1.67%,CTA的检出率为87.50%,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诊断情况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A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诊断情况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具有无创、高分辨率等优点,其对高血压性脑梗死血管狭窄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能够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并判断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TI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