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毒品滥用问题十分严峻,滥用毒品种类的多样化趋势日益突出。除了传统的海洛因滥用,冰毒、氯胺酮、摇头丸及大麻的滥用人数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大麻滥用者5例个案的深度访谈,对云南边疆地区大麻滥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呈上升趋势,日益引起关注。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毒品的急性中毒表现为类躁狂状态。慢性中毒表现为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包括幻听、幻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以氯胺酮(俗称K粉)为代表的致幻剂的滥用导致知觉障碍、幻觉妄想状态及激越兴奋状态,而以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摇头丸)为代表的第三类新型毒品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患者单独使用某一种新型毒品,临床特征相对典型,但混合使用后临床特征变得不典型,也呈现出特异性。本案例为新型毒品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个案报道。在本案例中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在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中罕见。  相似文献   

3.
一、澳门地区药物滥用情况澳门在近十几年之毒品问题主要仍以滥用海洛因为主 ,但在 90年代开始 ,大麻类及精神科药物滥用之情况逐渐突出 ,出现了镇定剂类之蓝精灵、安定、兴奋剂类之冰、摇头丸 ( MDMA-Ecstasy) ,和最近流行属麻醉剂类的K仔 (氯胺酮 -Ketamine)等毒品。近年来 ,澳门的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青少年滥用药物及吸烟行为亦有恶化迹象。目前服用“Party drugs派对药物”最为流行 ,以至摇头丸加速盛行 ,而新款毒品不断出现。从警方查获的数字中可以看到 ,贩毒和吸毒人数逐年上升 ,贩毒者年龄更有下降趋势。(一 )澳门地区药…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0a.自1995年开始吸食海洛因成瘾,曾多次在戒毒所戒毒.1998年戒断海洛因后不久开始滥用苯丙胺类毒品"摇头丸"(每月滥用3-4次,每次服1-2粒).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滥用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引言从鸦片战争以来 ,香港一直与药物滥用问题扯上关系 ,而鸦片类药物一直是最多人滥用的。从鸦片到白粉 (海洛因 ) ,鸦片类药物一直是令香港人最头痛的被滥用药物。近年来 ,香港地区的滥用药物潮流有三个趋势 ,第一是年轻化 ,滥用药物者的平均年龄不断下降 ;第二是男女平均化 ,女性药物滥用者的比例一直上升 ;第三是用药多元化 ,从差不多一元化的滥用鸦片类药物到多种药物的滥用。二十世纪 90年代起 ,除海洛因外 ,曾兴起的滥用药物潮流包括有咳药、天拿水 (有机溶剂 )、摇头丸(MDMA)以至氯胺酮。咳药、天拿水 ,甚至摇头丸的热潮看似一…  相似文献   

6.
例1:患者,女,23岁,未婚,高中文化,经商。因混合滥用摇头丸(MDMA)、氯胺酮(K粉)2月,睡眠差、疑被害、行为异常一周,于2006年7月19日入  相似文献   

7.
153例"摇头丸"滥用者社会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摇头丸”滥用者社会学特征及相关因素,为进行有效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摇头丸”滥用者心理社会学特征调查表》对北京市安康医院强制戒毒所2002年6月5日-2003年4月14日收治的153例“摇头丸”滥用者进行逐项登记,并对“摇头丸”服用方式、服用场所、对“摇头丸”认知情况以及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摇头丸”滥用者多以好奇为主,服用场所以迪厅、歌厅等娱乐场所为主、对“摇头丸”认知欠缺,经济状况尚好。结论:“摇头丸”滥用者虽然知识结构和经济状况尚好,但毒品知识欠缺,并以群体服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摇头丸”滥用者与海洛因滥用者个性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摇头丸”滥用者与海洛因滥用者的个性特征差异。方法·· :对各24例“摇头丸”滥用者与海洛因滥用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调查,并与正常人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摇头丸”滥用组P分低于海洛因滥用组及正常对照组 (P<0.01),但海洛因滥用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摇头丸”滥用组与海洛因滥用组E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两组之间E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摇头丸”滥用者与海洛因滥用者个性特征无明显差异,但与正常组比较 ,两组均有显著的外向倾向。  相似文献   

9.
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及其它一些精神兴奋剂.90年代以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ants,ATS)滥用增长势头迅猛,超过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人数达3 020万,呈全球蔓延之势.专家们预测,ATS将成为21世纪最广泛滥用的药物,甲基苯丙胺和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将是其中最常被滥用的物质[1-4].鉴于现今ATS滥用日趋严重(尤其是冰毒和摇头丸)且中毒和致死时有发生,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ATS中的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作一综述报导.  相似文献   

10.
"新型毒品"及其危害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鉴于20世纪末,我国出现俗称″冰毒(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K粉(氯胺酮)″的毒品滥用问题。这些毒品被称为″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一大类滥用毒品的称谓,同海洛因等传统阿片类毒品相比,此类毒品具有精神依赖性强,而身体依赖性相对弱的特点。现主要在娱乐场所被滥用,″新型毒品″滥用的群体广泛,不仅导致严重身心损害,也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本文主要介绍了全球范围滥用的几种″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毒理学作用特点和滥用导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摇头丸”致精神障碍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安定医院于2000年10月首次收治因服用“摇头丸”(苯丙胺类毒品)而导致精神障碍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 ,男33a ,间断精神失常7个月。患者于1999年10月开始服用“摇头丸” ,服用间隔时间短至1-2d,长至1个月左右 ,每次服用0.25片 -1.5片。2000年3月患者服用1片“摇头丸”后出现紧张、害怕 ,认为时刻有人注意自己 ,被公安人员和朋友跟踪。未经治疗 ,症状持继4 -5d后自动缓解。之后仍间断服用“摇头丸” ,并末出现精神异常。2000年10月20日 ,患者服用0.25片“摇头丸”后 ,再次出现精…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地区氯胺酮滥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了解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和滥用特征。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11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个地区的娱乐场所发现的氯胺酮滥用者进行调查。结果:在720例氯胺酮滥用者中,东南沿海地区占85.0%;84.2%(580/689)的被调查者在用氯胺酮之前滥用过海洛因,15.8%(109/689)初次滥用的毒品为氯胺酮。滥用方式:以口服、与啤酒共用和鼻吸为主。初始滥用氯胺酮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心驱使”,“目前”(入戒毒所前)的主要滥用原因为“寻求快感”。氯胺酮主要来源于歌舞厅/迪厅。12.7%(90/708)曾经经历过滥用氯胺酮导致的急性中毒,13.5%(96/710)发生过与氯胺酮使用相关的攻击他人行为,40.3%(287/712)发生过与使用氯胺酮相关的性冲动,5.5%(39/705)发生过与使用氯胺酮相关的性暴力行为,12.1%(85/702)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结论:氯胺酮滥用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但有流行蔓延之势;氯胺酮滥用可导致严重的身心损害。建议采取有利措施遏制氯胺酮滥用。  相似文献   

13.
滥用“摇头丸”的识别和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识别和快速检测是否滥用“摇头丸”,本文对“摇头丸”的外观形状,颜色及滥用者的身体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利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摇头丸”成分及滥用者的尿样进行快速检测。其最小检出限为0.5ng/ml尿,可以确认嫌疑人一周内是否滥用过“摇头丸”,为法庭毒物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澳门特区防治药物滥用之整体策略及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澳门特区毒品问题的形势澳门特区的毒品问题一直是集中在毒品消费、贩运及贩卖三个方面 ,并没有毒品种植或制造的问题 ,所以 ,其形势直接与毒品的供应及潮流有关 ,滥用药物的情况与很多的地区、特别是邻近的城市也都相似。海洛因、大麻、蓝精灵、安定、冰、摇头丸和氯胺酮 (K仔 )是目前澳门最常见的毒品 ,后者 (摇头丸和氯胺酮 )是这两三年才流行起来的毒品。在 2 0 0 2年 ,澳门特区正式登记的药物依赖者有 2 95人。 (只包括所有向政府及民间戒毒机构自愿求助的戒毒个案数字 )。根据在政府戒毒部门的资料分析 ,在2 0 0 2年的 99名新求助…  相似文献   

15.
120例氯胺酮依赖者使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氯胺酮依赖者使用氯胺酮的原因以及合并使用物质情况。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广州市两家医院自愿住院的氯胺酮依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8.0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初次使用氯胺酮的平均年龄19.7±5.0岁;自觉对氯胺酮成瘾时的平均年龄22.6±4.9岁;开始使用K粉至自觉对K粉成瘾的时间36.2±31.4月;首次使用氯胺酮的原因主要是满足好奇和同伴影响;反复使用氯胺酮的原因依次主要是满足渴求,缓解不良情绪,消遣,环境影响;合并使用摇头丸者为75.0%,冰毒36.7%,大麻34.2%,可待因18.3%,其他(包括神仙水、奶茶、开心水等不明确成分物质)55.8%。结论:氯胺酮依赖者以青少年为高危人群,容易受同伴影响好奇心强而尝试使用,而逐渐发展到为满足心瘾而使用,且容易合并多种物质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摇头丸”滥用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名“摇头丸”滥用和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丸”滥用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偏执、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偏执和敌对两因子尤为突出(P<0.01);结论 心理健康水平低是“摇头丸”滥用的易感因素之一,应对加强对滥用的心理治疗,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毒品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2009年我所收治的因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和行为障碍2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冰毒、摇头丸、氯胺酮均会引发精神和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以幻觉、被害妄想、兴奋激越最为明显;症状大多在2—4周内缓解。结论:新型毒品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临床表现类似于ICD-10-F23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病程超过3个月需考虑其它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是澳门地区青少年最常吸食的毒品之一,也是毒品防治机构最为关注的毒品之一。尽管如此,关于澳门地区及周边地区青少年氯胺酮滥用的研究仍然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使用澳门特别行政区社工局资助澳门大学社会学系进行的"澳门在学青少年与药物之跟进调查2014"数据,分析氯胺酮的滥用模式及相关因素。本次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确定澳门地区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模式;第二、通过对相关药物滥用行为的分析,初步评估将氯胺酮定位为入门毒品(gateway drug)的合理性;第三,探讨影响在学青少年吸食氯胺酮的原因。结果发现,澳门地区在学青少年曾经滥用氯胺酮的行为与其近期滥用传统依赖性药物的行为显著相关,频繁参加派对活动显著提高了澳门地区在学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概率,结交吸毒朋友、吸烟的在学青少年其滥用氯胺酮的概率也比其他在学青少年高,对吸毒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的也更倾向于吸食氯胺酮。最后,文章就有效地防治澳门地区青少年滥用氯胺酮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氯胺酮依赖并发精神障碍一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患者 ,男 ,34a,自述 1995年 3月开始烫吸海洛因 ,约 1月后成瘾。 3a前开始改为肌肉注射 (im)海洛因 ,每日滥用量2 .0g。 1a前开始交替im海洛因或氯胺胴 ,0 .5a前 ,停止使用海洛因 ,改单纯im氯胺酮 ,以后停用或减少使用时出现失眠、焦虑、抑郁以及手颤、畏寒、流涕、流泪等症状。入院前 15d氯胺酮滥用剂量增大至每日 10 - 2 0支 (每支 5 0mg) ,每次1- 2支 ,5d后出现失眠、乱语、行为异常等症状 ,入院前 2d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双上肢间断性抽搐” ,意识模糊 ,于 2 0 0 2年 1月 2 1日由家属送入院。家属介绍 :患者既往体健 ,无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型毒品滥用流行原因与对策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时,没有人会想到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和氯胺酮(K粉)等“新型毒品”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形成气候,更不会想到吸食人数正以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蔓延的速度增长着,以致于有专家认为,新型毒品将会是21世纪滥用的主要毒品[1]。在我国新型毒品是相对于以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