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攻专温散寒凝,用治脏腑素有沉寒痼冷,复感寒凉或寒邪直中脏腑,凝涩于胃肠。症见:酸痛便秘,肋下偏痛,病势为急,故取附子之辛热以散寒凝,大黄走而不守以荡积结,助细辛之宣通,则阴霾散而坚结开,气机通而便调痛解。《普济本事方·卷四》温脾汤均为许叔微所创,实为大黄附子汤之发挥。方中附子大黄并用,又取  相似文献   

2.
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其方宗大黄附子汤温下法衍化而成,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腹满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或久痢赤白、经久不止等症。方中附子、大黄为君,寒热并用,既温脾肾之阳以散寒凝,又荡涤泻下而除积滞:干姜、人参温阳益气补脾为臣;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诸药共成温脾攻下之剂。  相似文献   

3.
石青 《新中医》2008,40(12)
温脾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方由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补脾肾,泻下冷积之功效.用于治疗实邪内结,大便不通而正气已虚者,症见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相似文献   

4.
<正> 考《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有三:一方见十五卷热痢门“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温脾汤方: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二方见十五卷冷痢门“温脾汤泊积久冷热赤白痢者”,方即上方去甘草加桂心;三方见十三卷心腹痛门“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各二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三个温脾汤均有大黄、干姜、附子、人参,其中以辛热姜附温阳散寒,配甘温人参补脾益气,共奏温补脾阳,加苦寒大黄导滞泻  相似文献   

5.
温下法是"八法"中温法和下法的合法,立法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其治疗便秘的病机为里寒积滞。李鲜教授善用温下法治疗寒积便秘,认为温可驱寒,下可去积,寒积胃家,非用温下法冷积难去。文章对李鲜教授临证灵活选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治疗便秘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11 温脾通下 11.1 习惯性便秘:便秘多因大肠积热或寒凝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前者用麻子仁丸或调胃承气,后者用温脾汤或半硫丸.先生治习惯性便秘,在初诊用半硫丸不效后,转用千金温脾汤以温补脾阳,攻逐冷积,一服立应.如"高,女,二诊:无效,肠之蠕动陷于麻痹状态,予千金温脾汤.党参、干姜、熟大黄、清炙草、炮附块、全当归、元明粉(分三次服)".  相似文献   

7.
温脾汤载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由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七味药物组成.该方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功能.传统用于阳虚寒积所致的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喜温喜按,手足不温,或久痢赤白,长年不止,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等症.该方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为泻下剂类攻补(阳)兼施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用于治疗腹痛的药很多,处方中常大黄与附子;附子与于姜;香附与乌药;黄芩与芍药;大黄与芒硝。两两相配,其配伍规律是什么?临床适应证的特点有无不同?很值得研究。大黄苦寒、性沉降,走而不守,且入血分,谓气中血药;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二药为伍,寒热相济,和调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破阴寒血凝,无处不至,既是温下之良药,又具镇痛之功。干姜性热,本品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暧胃,多用于脾胃虚寒证,呕吐泄泻胸腹冷痛;附子与干姜合用,均有温里散寒回阳的作用,但附子主下焦而兼温中,于姜主中…  相似文献   

9.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是胡国俊老师擅用之古方,胡老师认为此方有温阳散寒、化饮解凝、通阳利气、宣肺解表之功,只要辨证准确,不必囿于古方,凡阳虚感寒、阴寒内盛、寒凝痹痛等所变生之诸疾,皆可运用,收效亦捷。本文介绍胡老师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4则,对以上用方思路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大黄附子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传统用于寒积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该方为温下剂的代表方.近年来,本方在药效学以及临床运用方面有较多地研究,一定程度地探索了该方现代临床运用的科学规律和新的用途,为深入开发运用该方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脾汤出自唐初名医孙思邈《干金要方》,由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组成。主治脾胃虚寒、积滞内阻而导致的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不止,腹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本方可看作是《金匮》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可看作是四逆汤加人参、大黄,故属温下之剂。本方温补而不壅,攻下而不猛,确系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2.
古有"热结旁流"之证,而无"寒结旁流"之说。"寒结旁流"多表现为自利清水,秽臭不显,腹痛,四肢不温,面色无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紧。该证以寒实冷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以温下为法,根据寒结程度可选用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或温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13.
大黄附子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大黄、附子、细辛。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功用为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目前临床上常其方加  相似文献   

14.
大黄附子汤在急腹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是温下法的最早方剂。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附子辛热,两药相伍,以祛内积之阴寒,细辛温经发散,以宣郁  相似文献   

15.
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海  杨永华  王实强 《中草药》2003,34(6):514-516
目的 探讨温脾汤先煎后下的条件。方法 采用HPCE法测定了温脾汤中乌头碱及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 附子先煎30min,乌头碱的含量能达到安全限量;大黄先浸泡30min并于汤剂煎好前10min加入,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最高。结论 温脾汤中附子应先煎,而大黄宜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及最佳配比。方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连续7 d灌胃不同配比的大黄附子汤,观察不同配比大黄附子汤对模型大鼠排便功能、小肠推进率、结肠ICC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大黄附子汤在附子剂量≥大黄剂量时,可以显著增加模型大鼠的排便量、小肠推进率,且附子剂量大黄剂量时改善更明显,还可以显著增加结肠ICC细胞的数目。结论大黄附子汤对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作用确切,且附子剂量大黄剂量时效果最佳,机制可能与大黄附子汤纠正脾肾阳虚证候,改善小肠推进率,增加结肠ICC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腹膜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中医治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症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胁下偏痛之"偏",指的是痛的"部位固定、不在正中"之义;发热为局部病灶部位发热,非全身性之热,亦非寒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之"热";"脉紧弦"为腹膜炎形成外象之一。方中"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大黄附子汤之所以能治疗腹膜炎,在于炮附子的固阳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温脾汤考     
一些中医方剂教材在选录了《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脾汤(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之后,附有简要考释,认为:温脾汤有四方,《千金方》有其三,《本事方》有其一。笔者管见,《本事方》以前医籍所载温脾汤名同而方异者尚多,当别而论之,不宜泛谈。今略作说明,望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一般便秘有热结、气滞、寒凝、气虚、血虚之别。老年便秘多与肾阳虚衰有关,治疗重在温通,佐以攻坚。笔者运用附子新加汤治疗老年便秘,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20.
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IL-8含量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 (UC)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本次实验笔者从检测UC模型鼠血清和结肠IL -8含量变化入手 ,观察了温下法和温涩法各自的代表方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对模型鼠IL -8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结肠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变化情况 ,探讨了两法的可能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药品和试剂  2 ,4,6-三硝基苯磺酸 (TNBS)为Sig ma公司产品。中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药房提供 ,组方在古文献记载基础上略改动。温脾汤 :大黄 6g ,附子 10g ,干姜 10 g ,党参 10g ,甘草 3g。真人养脏汤 :党参 10 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