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建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明确骨碎补总黄酮对CIA大鼠关节局部骨破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灭菌用水治疗组(10只)、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10只)。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2分及以上时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4周和8周,取胫骨上段做硬组织切片,观察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情况。结果骨碎补总黄酮具有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周围骨量丢失的作用,且其抑制骨量减少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小梁数量减少来实现的,与抑制骨小梁宽度丢失关系较小。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侵蚀及关节周围骨丢失。  相似文献   

2.
血浆 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产物 ,笔者采用 ELISA方法测定单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和应用扎鲁司特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 ,旨在了解扎鲁司特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 动物 实验用大鼠均购自首都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动物级别为清洁级 ,符合国家卫生以及实验要求。大鼠皆为雄性 ,体重 1 80~ 2 5 0 g,是封闭群Wistar大鼠。2 分组 将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 0只。( 1 )第一组为 1 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 ( 2 )第二组为 1 0只单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大鼠 :将 1 0只大鼠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与心肌缺血性损伤和β-肾上腺受体兴奋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雄性Fisher大鼠50只。随机将其中20只大鼠(鼠龄3~5个月)分为青年大鼠对照组和青年大鼠干预组各10只;20只老年大鼠(鼠龄24~25个月)分为老年大鼠对照组和老年大鼠干预组各10只。余下年轻和老年大鼠各5只,处死后,取心肌组织作一氧化氮合酶Westernblot研究。青年大鼠对照组大鼠和老年大鼠对照组大鼠实验前接受生理盐水干预,青年大鼠干预组和老年大鼠干预组大鼠接受特异性iNOS阻断剂-1400W干预。4组大鼠的离体心脏分别接受生理盐水和1400W干预及50%正常冠状动脉流量灌注30min后,泵入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30min。结果:心肌梗死后30min,所有组左心室形成压leftventriculardeveloped(pressure,LV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rateofriseofleftventric-(ularpressure,±dp/dt)均较基础值下降13%~45%。Iso泵入青年大鼠对照组和青年大鼠干预组大鼠30min后,心室功能部分恢复,表现为LVDP和±dp/dt上升。与此明显对比,Iso泵入老年大鼠对照组大鼠后,非但未改善缺血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反倒进一步加重心功能损伤。表现为LVDP和±dp/dt进一步下降43%~60%。Westernblot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梗死大鼠恢复期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可行性、准确性及敏感性。方法 47只正常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23只和假心肌梗死组24只,均常规麻醉开胸,心肌梗死组于左心耳2 mm处丝线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心肌梗死组仅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造模8周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大鼠心脏形态学及功能学指标,然后处死大鼠对心脏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23只大鼠中,经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肌梗死14只,经TTC染色提示大鼠存在心肌梗死者16只,故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梗死大鼠的敏感性为87.5%(14/16),特异性为100%(7/7);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与心脏TTC染色具有良好地关联性(Carmer’s V=0.91且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准确评估心肌梗死大鼠恢复期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万秦  包敏  李怡 《华西医学》2011,(8):1146-1149
目的 通过建立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人类冠心病,研究聚合血红蛋白(PolyH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探究PolyHb在冠心病领域中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 将45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实验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评估大鼠心脏骤停(CA)模型心肺复苏(CPR)后脑水肿的价值。方法:将20只体重为(506±13)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6)、ROSC 6 h(n=7)组及ROSC24h组(n=7),利用气管插管制作大鼠心脏骤停窒息模型。模型组大鼠恢复自主循环(ROSC)6 h及24 h后行DWI序列扫描,假手术组于术后6 h扫描。对比分析各组大鼠全脑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水通道蛋白4(AQP4)免疫组化结果的差异。结果:14只大鼠接受了CPR,12只大鼠成功ROSC其中2只未能ROSC,其余6只大鼠接受了假手术。ROSC6h组大鼠全脑ADC值明显低于sham组及ROSC 24 h组(P<0.05);sham组与ROSC24h组全脑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OSC6h组及ROSC24组大鼠神经细胞AQP4抗体表达均为阳性,ROSC6h染色强度明显高于ROSC 24 h组。结论:ADC值可用于CA/CPR后复苏早期(ROSC 6 h)脑水肿评估,但是在复苏后期(ROSC 24 h)评估脑水肿受限。  相似文献   

7.
内脏不适与甜味刺激对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激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脏不适刺激和甜味觉刺激单独给予和先后联合给予对脑干孤束核(nucleustractussolitarius,NTS)中相关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为内脏感觉和味觉在NTS中的信息处理提供形态学方面的资料。方法SD雄性大鼠16只,以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4种不同方式的刺激,即处理组T1:胃内灌注LiCl+口内灌注糖精(I/GLiCl+I/OSac);T2:胃内灌注LiCl+口内灌注蒸馏水(I/GLiCl+I/OWater);T3:胃内灌注蒸馏水+口内灌注糖精(I/GWater+I/OSac);对照组C4:胃内灌注蒸馏水+口内灌注蒸馏水(I/GWater+I/OWater)。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刺激后大鼠孤束核吻尾方向上不同区域的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C4相比,T1组大鼠在孤束核吻尾方向上5个区域的FOS蛋白表达增加(P1=0.001,P2=0.000,P3=0.000,P4=0.002,P5=0.002);T2组(P1=0.049,P2=0.001,P3=0.021;P4=0.002;P5=0.001)和T3组(P1=0.005,P2=0.000,P3=0.031,P4=0.002,P5=0.000)在这些区域的FOS蛋白表达也增加。两者联合刺激对孤束核尾侧最后区周围的内脏亚核(N2)和吻侧的味觉区(N4,N5)的FOS蛋白表达有交互作用(分别为F2=11.87,P2<0.01;F4=6.83,P4<0.05;F5=12.81,P5<0.01)。结论不适内脏刺激和甜味觉刺激对孤束核相关神经元的激活具有交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胶原酶对妊娠大鼠宫颈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取纯种 wistar 大鼠120只,其中雌鼠80只,雄鼠40只,按雌雄比例2:1合笼饲养.共有64只雌鼠受孕,12只未孕,4只死亡.将64只妊娠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实验组大鼠在妊娠第17、18、19天08:00阴道内分别置人胶原酶栓1枚,2组大鼠均在妊娠第19天17:00乙醚麻醉下剖杀取宫颈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组宫颈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并观察宫颈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组的羟晡氨酸含量为(8.27±0.43)nmol/mg,对照组为(11.13±0.57)nmol/mg,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02,P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②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眼缺血综合征(OIS)大鼠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20只3月龄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模型组(10只),模型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OIS动物模型。观察大鼠造模术后1个月内的瞳孔对光反射情况;术后1个月行大鼠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然后处死大鼠获取视网膜,应用透射电镜检测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1只大鼠于术后第一天死亡,其余大鼠正常存活。模型组大鼠中3只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4只单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2只双眼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出现眼底动脉硬化现象,FFA的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P0.05);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疏松变薄、细胞超微结构紊乱呈凋亡表现。结论完全结扎大鼠双侧颈动脉可造成视网膜缺血以及形态学改变,可以尝试作为研究眼缺血综合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硫氧还蛋白1(TRX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生成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其中50只为空白对照组,50只诱导心肌梗死组,50只诱导心肌梗死+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造模24 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已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细胞数量为(1~2)×106。细胞移植后1周、2周、4周(每个时间点,每组各15只大鼠),观察大鼠血管生成及心功能变化。结果相比于诱导心肌梗死组大鼠,随着细胞移植时间的延长,诱导心肌梗死+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新生血管密度及心功能均显著恢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在移植4周后,诱导心肌梗死组大鼠心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TRX1促进心肌梗死大鼠血管生成及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1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0.69,2.32±0.58,1.3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31.40)s,(149.53±16.56)s,(169.88±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47.7)g,(390.9±22.9)g,P<0.05;(321.7±43.8)g,(392.6±23.5)g,P<0.01]。⑤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15)mL/kg,(113.0±11.8)mL/kg,P<0.0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巴胺对正常及急性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①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②模型制备:大鼠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剂量,依次为:5,10,20,40,5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5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6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③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侧脑室注入多巴胺对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5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多巴胺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即22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秒净增值比注射多巴胺前(100%)增加了(131.8±10.3)%,潜伏期缩短了(55.6±6.3)%。②多巴胺使吗啡成瘾大鼠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降低了(74.8±7.6)%,潜伏期延长了(82.1±8.3)%。结论:多巴胺可使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呈易化疼痛,而对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徐青云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38-839,828
目的研究磷酸化膜突蛋白(phosphorylated moesin,p-Moesin)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2.5月龄Wistar雄性大鼠15只。随机选取5只行假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即打开腹腔后未进行肾脏动静脉夹闭(假手术组);10只行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行双侧肾脏动静脉夹闭45min再灌注24h),其中5只未给予治疗(手术组),其他5只在手术后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组)。留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p-Moesin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p-Moesin定位于大鼠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核。手术组大鼠肾脏p-Moesin的表达(阳性着色面积评分)(3.55±0.04)较假手术组(1.04±0.08)增多(P<0.05);治疗组大鼠肾脏p-Moesin的表达(1.86±0.09)较手术组减少(P<0.05)。结论 p-Moesin在大鼠肾脏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其表达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食醋对二甲基亚硝胺(NDMA)诱发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大鼠食管癌患病率,研究食醋对食管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将80只SD大鼠平均分成两组。Ⅰ组:普通饲料、普通饮水饲养,每周一次NDMA皮下注射,10 mg/kg;Ⅱ组:含醋饲料、含醋饮水饲养,每周一次NDMA皮下注射,10 mg/kg。24周后,解剖各组存活大鼠,取食管组织,常规染色切片后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记录两组实验鼠食管癌发病数据。以各组实验鼠食管癌发病率数据为对比参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存活34只大鼠中有32只罹患食管癌,患病率为94.12%。Ⅱ组存活38只实验鼠中有28只患食管癌,患病率为73.68%。Ⅱ组大鼠食管癌患病率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醋对NDMA诱导的SD大鼠食管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头颅磁共振波谱的影响.方法 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模型大鼠12只,分为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取6只大鼠为假手术组.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bFGF.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观察颞叶区头颅磁共振波谱的变化,并观察颞叶区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Cr+Cho)值.结果 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颞叶区的NAA、NAA/(Cr+Cho)值较痴呆组明显提高( P<0.01).结论 皮下注射bFGF能明显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NAA、NAA/(Cr+Cho)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泰山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及天津神经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20只,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大鼠头部正中矢状线旁3mm,前囟前1mm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100万个C6细胞(10μL)注入硬脑膜下5mm处。注射时间为5min,留针3min。术后1,2周对存活的大鼠行MRI检查。对术后2周检查肿瘤阳性的大鼠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对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17只大鼠2次MRI检查见肿瘤所在部位一致,但第二次检查时肿瘤体积更大。双侧长有肿瘤的大鼠有15只,单侧长有肿瘤的2只,总的肿瘤阳性率为100%。②经病理检查证实17只大鼠脑内肿瘤均为胶质瘤。结论大鼠硬脑膜下注入100万个C6细胞能成功建立脑胶质瘤模型,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8.
超声监护下免疫抑制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用超声监测免疫抑制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情况。方法 将CBRH 7919大鼠肝癌细胞注入经60 Co照射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的 1只大鼠皮下 ,2周后将生成的肿块接种于免疫抑制的 2 0只大鼠肝内。超声下观察肝内肿块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2周后处死动物 ,并对肝内肿块做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3只肝内接种的大鼠在实验中死亡 ,余 17只接种 2周后超声检查均可见肝内肿块生成 ,肿块直径平均为 (1.0 2± 0 .15 )cm。大鼠肝癌原位模型成功率为85 %。病理证实肿块均为肝细胞癌。结论 通过免疫抑制可建立大鼠CBRH 7919肝细胞癌模型 ,超声可监测此模型的生长状况。这为肝癌影像学诊断和局部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癌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电针可以引起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变化.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及脂蛋白(a)的变化,探讨阿片系统在电针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7/12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140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随机选取10只Wistar大鼠做空白对照组.剩余130只大鼠腹腔注射20 g/L链脲霉素溶液50mg/kg,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周后,断尾取血测餐后2 h血糖,有明显糖耐量减退者给予高热量饲料饲养28 d,为模型大鼠.造模成功64只.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20只),电针治疗组(22只),电针加纳络酮组(22只).治疗后,检测血糖及血脂蛋白(a).主要观察指标经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和脂蛋白(a)变化.结果7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电针能够明显降低链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蛋白(a)水平.而注射纳络酮的大鼠对电针反应不敏感[治疗后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加纳络酮组的血糖值分别为(13.91±3.79),(10.33±2.36),(12.96±2.23)mmol/L;脂蛋白(a)值分别为(13.75±2.69),(10.81±2.96),(13.01±3.23)mg/L].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和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动脉硬化危险因子血脂蛋白(a).虽然无法从经络的角度明确解释其机制,但根据纳络酮干预后电针治疗时大鼠血糖及脂蛋白(a)已不产生干预作用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针刺是通过阿片肽系统而发挥对血糖和血脂蛋白(a)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骨髓胸腺内输注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大鼠外周血嵌合体动态变化及对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对18只大鼠进行了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DBMC)输注(试验组),同期18只单纯接受异基因小肠移植(对照组)。采用原位PCR与流式细胞仪相结合的PCR-Flow方法对18只DBMC输注大鼠和18只对照大鼠外周血进行嵌合体检测。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52.28d,P<0.005)明显延长,病理结果显示排斥反应轻微。可诱导较稳定的移植耐受。移植后5d即有少量嵌合体产生,嵌合状态在15d内呈明显增长,而在15d后嵌合状态增加缓慢。结论胸腺内注射异基因大鼠骨髓细胞可诱导大鼠特异的移植耐受,而外周血嵌合体与耐受状态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