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不同部位体温测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37-2238
目的:比较新生儿不同部位测量的体温差异,探讨最适合新生儿的体温测量部位。方法:对286例新生儿进行肛温、颌下温、腋温测试,并进行对照。结果:颌下温和腋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肛温高于颌下温和腋温(P<0.05)。结论:采用新生儿颌下温测量是准确、简便、安全、快捷的测量方法,可以代替腋温,必要时可加测肛温。  相似文献   

2.
暖箱中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暖箱中新生儿不同部位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别,从而找出简便可行的暖箱中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置暖箱中42例新生儿,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腋温、背温、腰温、臀温、肛温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暖箱中新生儿腰温均明显高于腋温、臀温和肛温(P<0.01),而背温亦高于腋温和臀温(P<0.05)。结论:暖箱中新生儿测试腰温简便、安全,可取代背温测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新生儿不同部位测量的体温差异,探讨最适合新生儿的体温测量部位。方法:对286例新生儿进行肛温、颌下温、腋温测试,并进行对照。结果:颌下温和腋温差异无显著性(P&gt;0.05),肛温高于颌下温和腋温(P&lt;0.05)。结论:采用新生儿颌下温测量是准确、简便、安全、快捷的测量方法,可以代替腋温,必要时可加测肛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方法:将正常新生儿按不同分娩方式分组,对两组新生儿定时、定位准确测量肛温、腋温,专人负责测量登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顺娩及剖宫产儿出生后肛温及腋温不同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测量方法与时间段无明显关系。结论:顺娩新生儿体温较剖宫产儿体温高。  相似文献   

5.
在22-24℃环境用日产Sherp-Digital MT-20型电子体温计检测480例新生儿肛温和腋、颈、股部体表温度。结果,体温离散性大小顺序为腋温<颈温<股温<肛温,其原因主要是腋温为相对稳定温度环境中最易恒定检测的局部环境,为临床新生儿在相对稳定溫度环境中最佳的体温检测部位。而肛温检测相对来说局部刺激大,除个体间差异外还受到肛表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温度输液对术中病人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远祝 《中原医刊》2006,33(23):47-48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输液对手术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按手术部位不同分为下腹部手术实验组、对照组;下肢手术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病人入手术室和术终记录肛温和腋温,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年龄、输入液体量及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病人手术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体温低于术前体温。下腹部手术术前、术后肛温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温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体温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下肢手术实验组术前、术后肛温与腋温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热静脉液体不仅可避免因所输液体温度低而引起的肢体发凉、发麻、寒战,还可以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儿体温测量中两种不同测量方法,探索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量新生儿体温的部位和方法.方法 对6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同时测试其颈温和腋温.结果 新生儿颈温和腋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温测试7min和10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测试新生儿颈温7min即可反映机体的真实温度,且颈温测量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缺乏特异性,比较突出的一个表现为体温不稳定。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体温变化规律,我们观察了新生儿败血症和正常新生儿的肛温、腋温及肛—腋温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沈国莲 《当代医学》2007,(10):114-115
目的 通过比较肛温、腋温、耳温三种不同方法在婴幼儿体温测试中的差异,以寻求一种简便、准确而安全的婴幼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 对本科100例住院婴幼儿,分别测量肛温、腋温、耳温,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疾病婴幼儿肛温、耳温高于腋温,相差分别为0.7±0.5 ℃、0.6±0.6 ℃(保留一位小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温、耳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温测温法是婴幼儿体温测量较为简便、安全、实用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沈国莲 《当代医学》2007,(19):114-115
目的 通过比较肛温、腋温、耳温三种不同方法在婴幼儿体温测试中的差异,以寻求一种简便、准确而安全的婴幼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 对本科100例住院婴幼儿,分别测量肛温、腋温、耳温,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疾病婴幼儿肛温、耳温高于腋温,相差分别为0.7±0.5 ℃、0.6±0.6 ℃(保留一位小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温、耳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温测温法是婴幼儿体温测量较为简便、安全、实用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测量腋窝温度 (以下称腋温 )和直肠温度 (以下称肛温 )来反映新生儿体温 ,但各有优缺点 ,对因某些因素不便测量腋温、肛温的患儿或在襁褓中的患儿 ,可否用背部肩胛间体温来反映体温呢 ?为此 ,作者对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中 10 0例住院新生儿采用自身对照观察的方法 ,同时对 3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试新生儿体温的部位和时间。方法 对2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观察,同时测试其颈温和腋温。结果 新生儿颈温和腋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温测试7min和10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测试新生儿颈温7min即可反映机体的真实温度,且颈温测试安全、方便,可以在产科病房和新生儿室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外耳式体温计测量产妇及新生儿体温的准确性、便捷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4月126例产妇、118例新生儿进行体温测量比较。红外耳式体温计测耳温,水银体温计测腋温,比较所测体温数值、时间。结果:两种体温表测量的产妇数值分别为产妇t=1.24,P>0.05;新生儿t=0.92,P>0.05,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温表时间分别为产妇t=72.57,P<0.001;新生儿t=107.90,P<0.001,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的红外耳式体温计能在保证准确性前提下为母婴提供更快速、安全的体温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暖箱中新生儿体温完全由操作者所设定的箱温控制,为了避免因机器故障或人为操作不当,造成患儿高热或低温的损害,除经常查看暖箱中的床温计外,还要定时监测婴儿的体温。但以往测体温的方法如肛温,腋温,颌下等,在操作上有诸多不便,且干扰因素较多。为了探讨背部皮肤温度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将40例暖箱中的新生儿肛温,腋下,背部三个部位同时测得的温度作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肛温、腋温、耳温三种不同方法在婴幼儿体温测试中的差异,以寻求一种简便、准确而安全的婴幼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本科2 0 0例住院婴幼儿,分别测量肛温、腋温、耳温,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疾病婴幼儿肛温、耳温高于腋温,相差分别为0,7±0.5℃、0,6±0.6℃。结论:耳温测温法是婴幼儿体温测量较为简便、安全、实用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红外线耳温计在老年痴呆患者病房测量体温的效果。方法:针对42例老年痴呆患者病房,连续3d,在同一时间段、同室温及同湿度下分别使用玻璃水银体温计与红外线耳温计测量患者体温,通过自身对照研究法,比较老年痴呆患者的耳温和腋温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老年痴呆患者左、右耳耳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老年痴呆患者腋温与耳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之间存在线形相关性。结论:红外线耳温计能正确反映人体温度,较玻璃水银体温计更简便、准确、安全、舒适,适用于老年痴呆病房患者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肛温测试准确时间。方法对77例新生儿在1min、2min、3min测得的肛温体温数值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肛温测试1min和2min、3min所测得的体温数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肛温测试1min能可靠反应机体的真实体温情况,提示新生儿肛温测试可以1min为限。对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延长测温时间。  相似文献   

18.
梁燕红 《华夏医学》2013,26(3):482-484
目的:观察充气保温毯在全身麻醉术中预防寒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予2.5kg普通棉被保暖,观察组予充气式保温毯保暖,加热温度为(40±2)℃,持续吹暖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关腹及术毕时肛温及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腹及术毕时肛温高于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寒战发生率及寒战等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充气式保温毯能较好地维持术中患者体温,减少了低体温的发生,同时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影响效果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非感染新生儿采用两种不同部位(颈部与腋下)的体温测量,比较其体温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用方便采样方法对100例非感染新生患儿,同时测量颈部与腋下两个部位体温并进行观察对比较。结果颈部与腋下两个部位的体温,经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Z=2.4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感染新生儿体温测量不能以颈部体温代替腋下体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测新生儿颌下颈温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妇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120例次,分体温正常组和发热组.其中体温正常组90例次,发热组30例次,采用普通玻璃体温计在25 ℃~30 ℃的室温下同时测新生儿颌下颈温与腋温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体温正常组和发热组新生儿颌下颈温与腋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新生儿颌下颈温可作为测新生儿体温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