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 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 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患者黄斑区的血流密度(VD)及浅层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进行系统评价,探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的微循环特征。

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发表于2011-01-01/2021-01-05之间关于OCTA分析NDR患者黄斑区不同区域血流密度的研究。比较NDR组与正常对照组(同期年龄、性别与NDR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在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spafVD)、浅层中心凹周围血流密度(spefVD)、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dpafVD)、深层中心凹周围血流密度(dpefVD)、浅层FAZ面积、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研究纳入文献13篇,共1 227眼(正常对照组558眼,NDR组669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spafVD(MD=-1.90,95%CI:-2.43~-1.37,P<0.00001)、spefVD(MD=-1.29,95%CI:-2.14~-0.44,P=0.003)、dpafVD(MD=-2.18,95%CI:-2.69~-1.67,P<0.00001)、dpefVD(MD=-2.37,95%CI:-3.27~-1.46,P<0.00001)显著降低,其中dpefVD降低更明显; 浅层FAZ面积(MD=0.04,95%CI:0.03~0.06,P<0.00001)增大; 两组BCVA比较无差异(MD=0.00,95%CI:-0.01~0.02,P=0.44)。

结论:黄斑区深层中心凹周围区毛细血管损伤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循环障碍的最早期表现,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随访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视野、OCT和OCTA检查,并分析PA患者眼部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PA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血管密度(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黄斑区浅层血管复合体(SVC)-VD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除内环鼻侧、外环下方)均呈正相关(P<0.05),黄斑区各象限mGCC厚度、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MD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与OCTA检查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PA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功能的微观变化,对评估PA患者术前视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查,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特征并作定量分析。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12/2020-05我院确诊DR患者33例54眼,并根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6例8眼、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18例28眼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9例18眼。选取同期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2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定量分析不同分期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线性密度(VD)和血管灌注密度(PD)。

结果:DR组患者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PD及GCIPL厚度最小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期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最小值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对DR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807、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8.60mm-1、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648)。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最小值与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均呈正相关(r=0.342、0.480、0.384、0.342,均P<0.05)。

结论:OCT结合OCTA检查为早期评估及定期随访DR的进展提供了可重复、可定量的检测方法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2022-12/2023-03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四族健康受试者各80例80眼共3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族别分组编号,使用自动验光仪及IOL生物测量仪获取等效球镜及眼轴,使用DRI Triton OCT检测仪获取黄斑区3 mm×3 mm范围的血流图像并通过内置的IMAGENET6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各项血流参数,对比不同民族间各项血流参数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眼轴对不同民族人群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影响。

结果:四组性别、年龄、眼轴、屈光度、图像质量(IQ)无差异(均P>0.05)。族别差异:SCP中,维吾尔族下方VD大于哈萨克族,回族下方VD大于汉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鼻侧VD大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小于其它3个民族,汉族、回族FAZ周长大于哈萨克族,回族FAZ圆度指数小于其它3个民族; DCP中,维吾尔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小于其它3个民族,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大于其它3个民族(均P<0.05)。性别差异:SCP中,汉族女性FAZ面积、周长大于男性,回族女性FAZ圆度指数大于男性(均P<0.05); DCP中,四族女性旁中央凹VD及整体VD均大于男性(均P<0.05)。年龄相关性分析:SCP中,年龄与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呈负相关; DCP中,年龄与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旁中央凹、整体VD呈负相关(均P<0.05)。眼轴相关性分析:SCP中,眼轴与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旁中央凹VD,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 DCP中,眼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回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群间黄斑区血流参数存在差异,其中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其它三族。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性别、年龄、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血流各项指标,分析NPDR各期黄斑区微循环的特点。

方法:采用OCTA分别对正常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患者行OCTA检查,测定黄斑3mm×3mm范围内血流密度(VD),旁中心凹VD、中心凹VD。

结果:深层3mm×3mm VD、深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心凹VD分别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中度NPDR、重度NPDR的3mm×3mm VD、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P<0.05); 重度NPDR深层中心凹VD与正常组有差异(P=0.006)。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在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中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均有差异(均P<0.01); 重度NPDR组的浅层3mm×3mm VD、浅层旁中心凹VD与正常组、NDR组、轻度NPDR组均有差异(均P<0.01)。深浅层3mm×3mm VD、深浅层旁中心凹VD、深层中线凹VD均与视力呈线性关系。

结论:通过OCTA发现,中度、重度NPDR黄斑区血流密度下降明显,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更能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和血管密度(VD)的变化。

方法:对OCTA在DR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搜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到2020-09-20。仅检索中英文文献。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包括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DCP)、浅层FAZ面积和周长。绘制森林图、漏斗图,并采用Begg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共检索得24篇文献,纳入2 305眼。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有差异(VDSCP:WMD=-5.78,95% CI:-7.67~-3.88,P<0.05; VDDCP:WMD=-5.08,95% CI:-6.49~-3.67,P<0.05; FAZ周长:WMD=0.57,95% CI:0.36~0.78,P<0.05; FAZ面积:WMD=0.08,95% CI:0.06~0.10,P<0.05)。

结论:DR患者FAZ面积更大,周长更长,与DR患者对比,对照组FAZ的VD较高。虽然目前OCTA的实际适用性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OCTA在DR中的诊断价值可能会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血流密度(DCP-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FAZ周围300μm区域中心凹血管密度(FD30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旁血流密度(peripapillary-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分析OCTA这些参数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与D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SCP-VD、DCP-VD)、peripapillary-VD、FD300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而中心凹DCP-VD仅表现为DKD组的下降(P<0.05),中心凹SCP-VD在三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FAZ面积和GCC厚度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DR分期与DKD分期呈正相关(rs=0.648,P<0.05);旁中心凹SCP-VD、旁中心凹DCP-VD、中心凹周围DCP-VD与DKD分期呈负相关(rs=-0.535,P=0.009;rs=-0.712,P<0.001;rs=-0.641,P=0.001);与非DKD组相比,DK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收缩压、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P<0.05)。结论:通过OCTA可以检测到DKD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结构改变,表现为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大、GCC增厚。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视网膜血管密度随肾功能损害而降低,这提示视网膜血流密度或许可以作为预测DKD严重程度的一项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

结果: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P<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P<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P=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r=0.482、0.652、0.621,均P<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r=-0.486、-0.465,均P<0.01)。

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观察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时,黄斑无血管区面积(FAZ)、形态以及血流密度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择26例DME患者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阿柏西普,利用OCTA观察注药前、注药后1、7、30d的FAZ、黄斑无血管弓周长(PERIM)、非圆指数(AI),及中心凹300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的变化,分析抗VEGF药物对黄斑区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中心厚度(CFT),BCVA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使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注药前、注药后1、7、30d FAZ、PERIM、AI、FD-300、BCVA、CFT的情况; 采用Bonferroni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用来评估BCVA(LogMAR)的变化与FAZ、CFT相关性。

结果:注射抗VEGF药前FAZ为0.296±0.022mm2,注药后1d检测到FAZ增大到0.339±0.024mm2(P=0.015),术后7、30d FAZ与术前无差异(P=0.084、0.224)。与治疗前比较,术后BCVA有明显变化,CFT下降,抗VEGF治疗有效。PERIM、AI及FD-300在注药前后不同时间差异均不显著(F=2.598,P=0.059; F=0.438,P=0.726; F=0.594,P=0.621)。BCVA(LogMAR)与FAZ、CFT正相关(r=0.273,P=0.005; r=0.200,P=0.042),二者均影响BCVA。

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后1d内FAZ可能短暂变大。注药1wk后FAZ减少,并伴有视力提高。选择适当的OCTA参数能提供可靠的客观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的改变。方法 采取横断面对照研究,选取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眼为NDR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30眼为对照组。应用OCTA测量NDR组和对照组入选眼的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中央凹无血管区旁300 μm的血流密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黄斑区整体丢失体积(GLV)、黄斑区局部丢失体积(FLV)以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比较两组入选眼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NDR组入选眼SCP的旁中心凹区的血管密度为(48.06±4.02)%,较对照组(49.80±3.75)%降低(P=0.049)。NDR组入选眼GCC厚度为(96.95±5.78)μm,较对照组(100.47±5.16)μm明显变薄(P=0.006),NDR组入选眼的GLV为1.80%(0.86%~3.48%),较对照组 0.88% (0.49%~2.17%)明显增高(P=0.006),NDR组入选眼视盘周围下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135.56±29.12)μm较对照组(149.20±19.57)μm降低(P=0.022)。NDR组入选眼GCC厚度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r=0.316,P=0.002;r=0.270,P=0.009),FLV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282,P=0.006; r=-0.291,P=0.005),FLV与DCP的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216,P=0.038),GLV与SCP的整体、旁中心凹区的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405,P<0.001;r=-0.346,P=0.001)。结论 NDR患者视网膜已经出现血管和神经的损害。SCP血流密度、GCC厚度、GLV可能是视网膜血管、神经损害的敏感指标,视盘周围下方鼻侧区域的视网膜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的起始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13.
陈欢  陈晨  龙琴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309-1314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血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为29.90±7.92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 -8.95±2.01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获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分布图像并计算各层血流密度。直径6 mm的黄斑区分为9个亚区域: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外区各自分为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象限。比较黄斑不同亚区域的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别,分析其与屈光度、眼轴、各层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旁中心凹区的4个象限中,上方神经纤维厚度最低,下方神经纤维厚度最高(均P<0.05)。中心凹外区4个象限中颞侧神经纤维厚度最低(均P<0.05)。中心凹外区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r= -0.356,P=0.024)。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与旁中心凹区鼻侧和下方象限,以及中心凹外区上方、鼻侧和下方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314、0.408、0.467、0.655、0.737,均P<0.05);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中心凹外区的上方象限呈负相关(r=-0.356,P=0.024)。

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具有各象限不均匀分布特点。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局部神经纤维层变薄,并且存在区域特异性,部分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OCTA评估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流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定量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的血流改变。方法:入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1型糖尿病患者,20例已经确诊伴有轻度或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用OCTA检测黄斑部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FAZ)、FD-300、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等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DCP的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区54.99%±2.27%,黄斑区为53.13%±2.15%)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组FD-300,SCP和DCP的血流密度(FD-300区49.11%±4.78%,SCP的旁中心凹区48.74%±4.78%,黄斑区45.43%±3.70%;DCP的旁中心凹区53.20%±4.19%,黄斑区50.84%±3.99%)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前期黄斑部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下降首先出现在深层毛细血管。而对于确诊为轻度或中度NPDR患者,其黄斑区浅层及深层的毛细血管均会出现血流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许畅  毛晓春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86-1890
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与正常对照组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差异,并评价盘周 RNFL 厚度及黄斑 GCC 厚度在 POAG 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的POAG患者56例纳入研究。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眼轴匹配的正常人60名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RT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并比较POAG组及对照组盘周RNFL厚度及黄斑GCC厚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盘周 RNFL 厚度及黄斑 GCC 厚度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结果:POAG组患者盘周所有象限RNFL均薄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OAG组患者黄斑所有区域GCC厚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AOG诊断是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ROC及AUC分析提示:杯盘比AUC值最大( AUC=0.936;95%CI=0.903~0.964),其次为上方 RNFL 厚度( AUC=0.910;95%CI=0.889~9.455),诊断价值高,盘周鼻侧,下方,颞侧RNFL厚度以及黄斑上方,下方平均GCC厚度AUC值均大于0.8,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结论:POAG患者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均明显变薄,变薄的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与POAG诊断存在相关性。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