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荧光原位杂交(fh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近几年来由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兼备了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克服了使用单一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局限性,故在产前诊断、基因定位、肿瘤细胞遗传学、临床遗传病检测等研究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下面就有关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所谓FISH即利用生物素(biotin)等标记的已知外源核酸作为探针,通过特定的碱基互补序列与玻片(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滴片、染色体制片)上待测核酸进行原位杂交…  相似文献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N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技术是一种应用非放射性荧光物质依靠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序列位置的方法.该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问世以来已经在很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近几年里,FISH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本文就FISH技术的发展史、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CCA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法,核型分析采用R带技术。FISH法采用间期FISH。结果采用CCA法,CLL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5.71%,而采用FISH技术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4.2%。结论采用组合探针的FISH更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孕18-23w、有产前诊断指征者,在B超引导下经腹抽取羊水后,应用18号、X、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以及13q14和21q22特异性探针,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用荧光成像系统进行摄像和后期处理。结果 100例产前诊断者中,羊水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者99例,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例(47,XX,+21),此例经引产后取脐血,经核型分析证实。结论 FISH可以快速、准确的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1、18、13、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96例孕18~23周孕妇的未培养羊水细胞进行FISH检测,同时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FISH检测98例成功96例(97.9%),其中染色体数目正常93例(48例为46,XX;45例为46,XY)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2例47,XX,+21;1例47,XX+18)。FISH诊断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染色体数目异常的3例与传统核型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FIS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所用样本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不仅应用于科研,在对于疾病的预测、检测、诊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从染色体水平,讨论以DNA探针为主的FISH在分析染色体异常(chromosomal aberrations,CA),包括染色体数目的改变、重复、扩增、缺失、易位,及染色体断裂点精细作图中的应用,以及展望FISH目前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及细胞学对照,研究FISH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5种(21、13、18、X和Y)FISH探针,平行细胞染色体分析进行565名孕妇产前诊断检测。结果565例产前诊断病历,共检出非整倍体异常核型19例,FISH检测与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荧光原位杂交(13,18,21,X和Y)探针,能有效检测间期羊水细胞的绝大多数非整倍体异常,且24~48h出结果。能缓解妊娠妇女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对200例孕18—23周、有产前诊断指征者,在B超引导下经腹抽取羊水后,应用18号、x、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以及13q14和21q22特异性探针,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用荧光成像系统进行摄像和后期处理。结果200例产前诊断者中,羊水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者19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者8例;染色体数目正常的192例中,经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其中易位3例,倒位2例。结论FISH可以.涣诛、准确饷讼断胎儿染聋.伙拊目异常但对婆盎.伙曹圭柏异常的论断骼力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ultiplex FISH.M-FISH)技术在检测伴变异型Ph易位(variant philadelphia translocation,vPh)的慢性髓细胞自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遗传学改变的意义。方法对10例常规R显带显示伴vPh的CML以双色双融合FISH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标本。对于间期细胞中仅有单个融合信号的标本,观察其中期细胞,以确定是否为衍生9号染色体[der(9)]缺失。同时对这10例CML进行M—FISH技术检测。结果FISH技术在10例伴vPh的CML中检测到5例存在der(9)缺失。M—FISH检测到除22号染色体外,1、3、5、6、8、10、11和17号染色体也参与vPh,发现了常规细胞遗传学未发现的异常,包括2种未见报道的异常。结论对伴vPh的CML联合使用常规细胞遗传学、FISH、M—FISH技术可使遗传学诊断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伴t(1;7)易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5例伴有t(1;7)易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确定易位杂色体着丝粒的组成和来源。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荧光素SpectrumRed标记的1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α卫生DNA探针和荧光素SpectrumGreen标记的7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α卫星DNA探针,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研究。结果 5例患者均有t(1;7)易位。双色FISH显示其中3例患者t(1;7) 位所致衍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由红绿两个信号融合而成。结论 双色FISH证实MDS患者t(1;7)易位染色体着丝粒由1号和7号染色体着丝粒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1.
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FISH现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chromosomal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Ph染色体。方法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结果7例患者4例Ph染色体阴性,其中2例分别伴有t(18;22)和t(17;22)异常,其余2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正常核型。一例培养后无中期分裂相。2例Ph染色体阳性,FISH结果bcr/abl(+)细胞检出率分别为63.87%,84.51%,7.56%,4.0%,74.45%,67%,47%。结论常规细胞遗传学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对CML患者诊断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动态检测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未培养羊水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同时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结果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标本中,也可以出现少量带有异常杂交信号的核。这个研究中对1例21-三体的胎儿作出正确诊断。但FISH对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胎儿无法诊断。结论FISH技术对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有较强的特异性。较适用于高龄妇女的产前诊断。对于胎儿有B超异常和有过流产史的孕妇应采取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以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核酸探针,根据核酸杂交原理,在间期核和分裂中期染色体上检测特异性DNA序列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它克服了放射性原位杂交(RISH)的一些弊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经济等优点,现已应用于肿瘤生物学,产前诊断和基因突变等诸多领域,因恶性血液病常规制备染色较大难度,成功率不高,检出较低等问题,而FISH技术既可以分析中期核染色体,又能用于间期染色质,故该技术对恶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快速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方法 采集23名孕妇14~24周的羊水标本,应用荧光标记的针对21号染色体特殊位点的探针(locus-sperifie probe,LSI)及X/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centromeric probe,CEP)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FISH;同步进行羊水细胞培养,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核型分析为标准,对FISH技术进行评价。结果 23份标本发生母血污染2例,培养失败1例,将其余20份羊水标本的FISH杂交结果与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FISH分析羊水间期细胞性染色体数目正常者19例(XX11例,XY8例)与羊水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有1例羊水间期细胞FISH结果为X/XY,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因此,FISH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符合率为95%(19/20);LSI21探针的FISH结果中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者1例,核型分析为典型的21三体,取脐血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得以验证为47,XY, 21。产前诊断染色体正常者追踪至分娩,新生儿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皆为正常核型。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羊水间期细胞快速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多色FISH技术快速检测未培养羊水细胞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 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未培养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着丝粒探针、特异性序列探针对16例孕妇的未培养羊水细胞进行FISH分析,对5条染色体(13号、18号、21号、X和Y)进行检测并和常规核型分析进行对照。结果16例羊水细胞检测均获得诊断结果,发现1例异常胎儿为18-三体。FISH检测与常规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多色FISH技术快速、简便、可靠,可一次实验检测多条染色体异常。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5号和7号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40例MDS患者,采用间期FISH,选取4种探针组合检测-5/5q-和-7/7q-。结果利用FISH技术,5号、7号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0%、20.0%。结论 FISH技术可以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5号和7号染色体异常的检测,采用组合探针的FISH更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涂染技术及其在染色体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染色体涂染(chromosomepainting)技术是用染色体特异性或染色体区带特异性DNA文库作为探针池,与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或间期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和染色体原位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以期发现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可能遗漏的信息,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诊断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我院200例50—84天的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进行7条染色体数目(13、16、18、21、22、x和Y)的快速检测。同时,将绒毛接种、培养,进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FISH检测结果的对照。结果被检测的200例样本中,用FISH检测,均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则只有169例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84.5%。除一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FISH未检测出来外,余下标本,FISH检测结果与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相符合。结论FISH技术与传统的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过程迅速,方法简单,提高了诊断的成功率,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应将两者结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一例45,X/46,X,i(Xq)嵌合体,并探讨其形成机理,临床表型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并联合FISH技术,选用X染色体着丝粒特异DNA探针(CSPX)和X染色体长臂全涂抹探针(Xq),进一步确认异常染色体的来源。结果 G显带分析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5,X/46,X,i(Xq),FISH技术证实了该异常染色体为Xq等臂染色体。结论 X短臂单体长臂三体型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与其染色体核型相关;在常规G显带的基础上,应用FISH技术可准确识别异常染色体,对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