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年龄≥50岁的户籍居民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流行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顺义区11个镇、街道年龄≥50岁的户籍居民2 500名,剔除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信息不完整者55名,最终2 445名资料完整者纳入分析,应答率为97.8%。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颈动脉CDFI筛查,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IMT)≥1.0 mm]、斑块(IMT≥1.5 mm)及颈动脉狭窄[单侧和(或)双侧的颈内动脉狭窄(流速50%)或颈总动脉狭窄(流速≥70%)、椎动脉狭窄(流速50%)]。根据颈动脉CDFI筛查结果,将2 445名研究对象分为内膜增厚与无增厚、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斑块、狭窄与无狭窄进行人口学资料及脑血管病相关因素的分析。同一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病变(增厚、斑块、狭窄)并存两种或以上时,则分别计数后分析。结果 2 445名居民中,有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者分别为301名(12.3%)、1 419名(58.0%)及1 287名(52.6%)。不同年龄段(50~60、60~70、≥70岁)户籍居民的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642、118.648和185.275,均P0.01);男性户籍居民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7%(162/916)比9.1%(139/1 529),67.1%(615/916)比52.6%(804/1 529),64.2%(588/916)比45.7%(699/1 529);均P0.01]。存在颈动脉狭窄、内膜增厚和斑块的辖区内户籍居民中,性别比、高血压病、卒中、吸烟和饮酒的暴露比例均高于无狭窄、无增厚和无斑块的人群(均P0.05)。存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辖区内户籍居民中,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检出比例高于无狭窄和无斑块的人群(均P0.05)。结论辖区内年龄≥50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人群中,部分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检出率显著偏高,在开展卒中防治时,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群的吸烟、饮酒比例,及时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的12 42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6.9%,颈动脉内膜(IMT)增厚率为54.3%,狭窄率≥70%的患者占7.0%,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男女两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男性:β=8.550,P=0.012;女性:β=11.100,P=0.002),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男女两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LDL与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有关,心房颤动病史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率密切相关,吸烟仅与男性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IMT增厚率有关。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5月用群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住在东城区东四社区及怀柔区杨宋镇13个乡村年龄大于45岁的居民,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满20年的人群进行超声筛查,共纳入1227例,男性588例,女性639例。根据所居住的区域,分为城区和乡村。纳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城区比较,乡村居民高血压(57.4%vs.40.1%)、糖尿病(31.7%vs.20.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4.9%vs.15.4%)、高脂血症(34.5%vs.19.6%)比例降低,吸烟比例升高(16.1%vs.31.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单纯IMT增厚检出率分别为0.10%、0.17%、0.34%、0.35%;多发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0.28%、0.33%、0.42%、0.64%;狭窄及/或闭塞检出率分别为0.01%、0.07%、0.08%、0.37%。城区居民IMT增厚(61.0%vs.49.5%)和单发、多发斑块形成(52.0%vs.32.8%)比例高于乡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城区居民狭窄及闭塞比例高于乡村。结论超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高,且方便快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率城区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年龄≥55岁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乡3个区(宣武、大兴、怀柔)中各选出一个社区,选取1557人(男706人,女851人)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1mm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开始的标志)、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8.4%。其中单纯IMT增厚、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至少一处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2.7%、21.3%、38.9%和5.6%。②单纯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91.3%比84.5%;40.1%比28.7%,7.7%比3.9%),均P〈0.01。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65—69岁年龄段检出率增长最快,女性则为70~74岁年龄段。③城市居民颈动脉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7.7%和7.4%,高于乡村居民的87.1%、31.9%和4.7%,P〈0.05。④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脂的发生率(57.4%、22.2%、20.5%和34.1%)均高于乡村(39.6%、8.6%、12.1%和13.0%),而吸烟的比例低于乡村(15.5%比30.4%),均P〈0.01。结论北京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城市居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压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在200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北京地区45~74岁研究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率为514%,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为347%。(2)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49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289%)(P<0001)。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在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时,颈动脉IMT增厚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18倍,而颈动脉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3)1992年和2002年查体血压均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506%;1992年检查高血压,2002年检查血压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36%;1992年和2002年查体均为高血压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742%。结论在北京地区45~74岁的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上升,无论是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8例健康人(对照组)及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的检测。冠心病组患者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9±0.14)mm,而对照组为(0.9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冠心病组为43.21%、74.65%,而对照组为14.49%、34.35%,(P<0.01)。1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00±0.014)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42.86%;2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15±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5.52%;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组IMT为(1.31±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74.49%,(P<0.01)。结论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风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风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用B超检测颈动脉病变情况。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对冠心病预测的敏感性为81.82%(9/11),特异性为75.47%(80/106),阳性预测值为25.71%(9/35),阴性预测值为97.56%(80/82)。IMT异常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结论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风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彩超检测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对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病病人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狭窄程度变化。结果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龄段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狭窄程度≥40%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可以判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 mm±0.13 mm,右侧为1.27 mm±0.14 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 mm±0.18 mm,右侧为0.62 mm±0.05 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检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栓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 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检查,并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与此同时,以超声检查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并对血浆Hcy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Hhcy发生率和血浆Hcy浓度均显著增加,同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同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在HHcy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斑块形成的48例患者中,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为27.69μmmol/L,HHcy发生率为81.82%,非易损斑块组的血浆Hcy浓度为23.47μmmol/L,HHcy发生率为53.84%,易损斑块要比非易损斑块高出许多,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分析可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Hcy浓度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cy水平有着之间关系,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HHc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9例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病人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各处内中膜厚度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特点。结果 9例病人手术时发现21个斑块,而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时检出17个,检出率为81.0%,其中软斑块5个(23.8%),硬斑块4个(19.1%),混合斑块12个(57.1%);血管轻度狭窄者5例(55.6%),中度狭窄者3例(33.3%),重度狭窄者1例(11.1%)。所有病人均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其致进食昏厥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较为少见,病人多出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等情况,临床诊断时应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增强准确性,避免误诊及漏诊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22例行头颅3D-TOFMRA及颈动脉彩超,测量颅内动脉硬化条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构成比80%,颈动脉狭窄13.9%,颈动脉斑块61.5%。随着IMT增厚(Spearman相关系数0.26,P=0.004)和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多(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48,P0.00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条数有增多趋势。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高血压患者280例为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水平,统计分析钙卫蛋白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钙卫蛋白、IMT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钙卫蛋白、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逐渐上升。在高血压组患者中,不同颈动脉IMT亚组的钙卫蛋白水平存在差异,IMT增厚亚组和斑块形成亚组高于IMT正常亚组,斑块形成亚组又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卫蛋白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卫蛋白水平(B=0.285)、年龄(B=0.237)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压水平和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