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与舌肌功能训练对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4位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n=48)和对照组(n=46).针刺组选取人迎、廉泉、风池等;头针取双侧头部运动区中、下2/5.人迎穴直刺,廉泉穴行“合谷刺”,头针于运动区中、下2/5处斜刺.对照组采用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结果: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2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的程度,治疗2个疗程后针刺组有效率达89.6%,对照组仅达43.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颈项咽部腧穴,可使延髓所支配的有关吞咽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可反射性刺激上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针刺头部运动区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增加脑损伤部的血流量,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上运动神经元对延髓运动核的支配.因此2组穴位的作用可上下呼应、相互促进,共同促使该病康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吞咽困难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针刺方法应用在中风患者中,观察患者吞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功能锻炼组(对照组)和传统适宜技术组(观察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重点对崇骨穴深刺。观察两组吞咽功能评分(SSA)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情况。结果:经过干预,观察组SSA评分和SWAL-QQ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针刺崇骨穴等穴位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可以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三廉泉”针刺配合吞咽理疗仪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5)。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三廉泉”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吞咽理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8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结论:“三廉泉”针刺配合吞咽理疗仪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促进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电针针刺治疗,穴位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对照组加用假针刺治疗,1次/d,30min/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评定指数(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U和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MU和MBI评分进步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人迎穴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治疗4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统计和分析治疗后的的临床疗效.结果: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英华  刘勇 《中医药信息》2009,26(5):106-107
目的:为了探讨针刺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评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吞咽功能的分级,以及血浆TXB2、6-keto-PGF1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提高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浆TXB2显著降低、6-keto-PGF1α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可调节TXB2、6-keto-PGF1a的平衡,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亚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脑出血亚急性期针刺介入的安全性;为脑卒中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住院的基底节区亚急性期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组(简称治疗组),经过3周治疗后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评,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SS评分(t=-2.574,p=0.014)及ADL(χ2=8.093,p=0.044)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单项评分显示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痊愈+显著进步27例占90%,对照组中痊愈+显著进步18例占60%(χ2=7.225,p=0.027),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亚急性期脑出血的治疗可行、有效,且主要表现在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  相似文献   

9.
针刺廉泉、天鼎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廉泉、天鼎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2组:A组(30例):针刺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水沟、通里。B组(32例):针刺廉泉、天鼎、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水沟、通里。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咯痰功能计分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B组优于A组(P〈0.05)。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B组优于A组(P〈0.05)。结论:针刺廉泉、天鼎穴结合常规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佳,且优于针刺常规穴位,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 <0. 05)。[结论]穴位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并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仿生物电刺激吞咽肌群。结果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联合组与对照组吞咽障碍程度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0,P=0.001);联合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8,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4.267,P=0.001)。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P〈0.01)。结论联合采用针刺和仿生物电刺激,可以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以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对照组单纯行针刺治疗。选穴主要为华佗夹脊穴,药物为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治疗两个疗程。结果:2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利于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疏调气血,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34%)显著高于对照组(86.84%),尤其是治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穴位注射联合针刺疗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水肿情况,同时也可显著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合格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30):采用穴位埋线,两组穴交替使用。对照组(n=30):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周1次,4周1疗程,连续3疗程。观察指标有体重指数、肥胖度、腰臀比、脂肪率、月经情况评分等。结果与针刺比较,穴位埋线对患者降低肥胖度、BMI指数以及腰臀比有显著优势(P〈0.05)。整体疗效,穴位埋线也优于常规针刺(P〈0.05)。而且穴位埋线组月经评分为25.73±7.29,显著低于针刺对照组的32.32±7.39(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加运动患肌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预后影响及针刺时机的选择。方法:10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浅刺和运动患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穴位注射。结果:治疗组有效49例,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有效44例,有效率为88.0%(x2=5.39,P〈0.05)。结论:针刺加运动患肌疗法优于常规针刺加穴位注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各30例。对照组针刺足三阳经穴治疗,观察组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优;观察组的上肢功能、手指功能、下肢功能较好,疼痛持续时间短暂;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P0.05)。结论: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可改善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加速各功能恢复,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丁勤能  ;李静  ;丁志清 《河南中医》2014,(10):2039-2040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运动点治疗特发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5例和中频组53例,中频组采用中频电刺激运动点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特发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进行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运动点穴位治疗特发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客观评价脑卒中后患者腕部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背伸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2周-3个月的、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中风患者40例,采用三因素两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改进穴位+连续波+常规针刺(常规刺1组)、常规穴位+断续波+常规刺(常规刺2组)、常规穴位+连续波+合谷刺(合谷刺1组)、改进穴位+断续波+合谷刺(合谷刺2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图、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提取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MAX、IEMG)分析处理。结果:治疗后各组腕关节功能均有恢复。合谷刺2组腕关节各项分值提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穴位及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背伸功能的重建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合谷刺法加断续波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确疗效,且临床应用中具有见效快、刺激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穴位低频电刺激与穴位针刺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行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前瞻、双盲、随机的方法分成穴位低频电刺激组、针刺组、对照组各40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以肛门第1次排气为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准,穴位低频电刺激组与针刺组48 h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穴位低频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低频电刺激与针刺治疗均能够促进肠梗阻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但是针刺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感觉较疼痛,易产生恐惧,增加感染的风险,穴位低频电刺激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重症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影响。方法: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智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智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促进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智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