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佳  鄢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0):8167-8171
背景:神经干细胞为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解决其定向诱导分化问题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方法:构建PcDNA3-GDNF-GFP表达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该质粒转染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并进行诱导分化,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微管蛋白Ⅲ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 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后3 d,可观察到细胞呈绿色荧光细胞球状。诱导分化7 d,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结果表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是否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将未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将筛选出的重组质粒转染阳性的神经干细胞分为核受体相关因子1组和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 结果与结论:RT-PCR显示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4 d后核受体相关因子1高表达,分化结果显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最高,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后各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化比例最高,为(52.44±15.9)%。提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可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并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在体外可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化学诱导剂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外源性诱导剂诱导作用短暂且化学性物质不可避免的对细胞活力造成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空间。 目的:以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腺病毒(Ad-rGDNF-GFP)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对细胞的营养作用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转染组中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转染后12 h,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2组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转染后72 h,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组中转染效率;MTT法测定2组中细胞活力;转染后5,10 d,PCR检测转染组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转染后5 d免疫荧光鉴定2组中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情况,转染后10 d鉴定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 h,细胞中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加强。以感染复数=100时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强度、稳定性较好,转染后3 d,转染效率近90%;转染后转染组细胞活力增加;转染5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细胞伸出神经样细胞突起;转染10 d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显著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微管相关蛋白2,细胞突触样结构明显且相互连接成网,呈现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说明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100时,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后明显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在体外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取新生1 d低血糖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进行原代、传代及单细胞克隆培养。培养的细胞一部分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另一部分依据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的不同将单克隆细胞分为0,100,200 μg/L组,取第4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 结果与结论:单克隆培养后3组细胞均呈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细胞呈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100,200 μg/L组神经干细胞生长较快,且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比例较高(P < 0.05),但两组神经干细胞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扩增受细胞自身基因和外来信号的调控。 目的:观察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常氧、低氧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E12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组织,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对纯化神经干细胞自然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常氧和低氧环境,设置常氧组、常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低氧组、低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按实验分组在有血清条件下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在低氧条件下,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均高于常氧组;尤其是低氧环境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比例更高,表型更成熟。说明低氧环境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采用形态学、免疫荧光技术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 方法:应用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纯化孕13.5 d C57BL/6胎鼠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tin和Sox2表达;使用自然分化法验证第4代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特性,明确其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采用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可以顺利获取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良好,高表达Nestin和Sox2,且两种标记物与DAPI核染高度均匀吻合,说明细胞纯度高。进一步诱导分化显示,细胞可以向GFAP和Tuj1阳性细胞分化,证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潜能较好。该实验可建立一套体外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外源性神经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脑神经元具有特异性的营养作用,是脑卒中治疗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 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构建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pAdEasy-l-pAdTrackCMV重组体,并对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利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转染,再将细胞悬液注射至暂时性(2 h)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右侧脑室中,同时设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移植组再灌注2,3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7 d脑缺血损伤面积均显著减小(P < 0.05);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区域的神经干细胞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均显著少于联合移植组(P < 0.05)。再灌注7,14 d,两组Syn,PSD-95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联合移植组升高较为明显。结果表明,利用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卒中可以发挥出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效果略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轴突再生的一种重要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并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突触素:作为突触的特异性蛋白是突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物,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及轴突,可调节神经元轴突延伸,参与突触囊泡的介导转运、神经递质释放,对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背景: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定向分化及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过表达GDNF基因的BMSCs分化情况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①以重组目的基因腺病毒转染BMSCs并分为Ad-GDNF-GFP转染组、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免疫荧光鉴定各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GDNF、Wnt3a、Wnt7a蛋白表达。②以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过表达GDNF基因BMSCs(GDNF-BMSCs)、BMSCs、PBS移植至脊髓损伤局部。移植后4周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损伤局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Bcl-2、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Ad-GDNF-GFP转染组BMSCs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转变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Wnt3a、Wnt7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②移植后4周,GDNF-BMSCs移植组大鼠BBB评分明显提高、脊髓空洞面积显著缩小。GDNF-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显著低于BMSCs移植组及PBS移植组,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Bcl-2表达量显著高于BMSCs移植组、PBS移植组;③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参与过表达GDNF基因 BMSCs向成熟神经元分化过程,移植后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轴突再生,提高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ORCID: 0000-0001-6467-730X(黄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效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定向诱导分化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关键所在。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孕12 d胚鼠腹侧中脑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并传代,分别置于常氧(体积分数21%O2)或低氧(体积分数3%O2)环境下增殖5~7 d后,接种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或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1 µg/L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结果与结论:低氧环境下分化10~12 d,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均高于常氧组,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比例更高,表型更成熟。说明低氧环境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羊水干细胞:羊水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异质细胞群,其中包括胎儿脱落的表皮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消化道和泌尿道等体腔管道的脱落细胞、羊膜脱落细胞等。羊水中包含有向内、中、外3个胚层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约占1%,近年来研究发现羊水干细胞在体外通过特殊的诱导微环境能够分化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使羊水来源干细胞成为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悬滴培养:与传统的二维培养模式不同,悬滴培养提供的三维环境有利于促进各种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以使细胞聚集,相互紧密接触,从而促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或增强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羊水干细胞悬滴培养可形成拟胚体结构,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有助于提高定向诱导分化效率。 背景:利用干细胞分化代替受损神经元的设想,已经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虽然具有良好的神经元分化潜能,但由于接种活体动物具有致瘤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的:建立稳定的羊水干细胞分选、培养、成神经诱导分化体系,探讨其作为神经元再生种子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经B超引导下,穿刺获取孕19-22周期间的羊水样本10 mL,磁珠分选其中c-Kit阳性的羊水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羊水干细胞标记物Oct-4、Sox2;RT-PCR检测羊水干细胞多次传代后干性标记物c-Kit、Oct-4、Sox2、Nestin的表达;羊水干细胞悬滴培养4 d观察拟胚体的形成情况;采用“两阶段”分步诱导羊水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uro D、Tuj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羊水中可分选出大约1%的c-Kit阳性羊水干细胞;②(75.0±4.6)%的羊水干细胞表达Oct-4,(86.0±2.8)%的羊水干细胞表达Sox2;③RT-PCR方法检测干性标记物c-Kit、Oct-4、Sox2、Nestin的表达量并不随细胞传代数的增加而改变;④经悬滴培养可形成拟胚体并表达Oct-4;⑤免疫荧光证实未经诱导的羊水干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但缺乏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RT-PCR证实不同羊水干细胞标本都能检测到Tuj1的表达,同一样本多次传代也能稳定检测到Tuj1的表达;⑥羊水干细胞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两阶段分步诱导后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uro D和神经元标记物Tuj1,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特征。 ORCID: 0000-0001-6488-2055(宗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探讨提高分化效率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 目的:建立以不同诱导方法横向分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功能神经元的方法。 方法:分离、纯化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亚砜和丁香茴醚、PBS进行诱导。 结果与结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且2组细胞的表达量接近(P > 0.05),而对照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膜片钳系统检测发现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而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功能神经元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neurotrophic factor has a variety of functions, which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survival of neurons after injury.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denovirus-mediate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METHODS:A total of 90 Sprague-Dawley rat model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made. At 12 hours after cerebral hemorrhage, 5-bromodeoxyuridine (BrdU)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twice a day, for 10 consecutive days.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30 rats in each group, and were respectively subjected to brain stereotaxic injection of adenovirus vector, adenovirus-mediate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physiological saline. At 1 day, 3 days, 1 week, 2 weeks, 3 weeks, and 4 weeks,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as evaluated. Absorbance value of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around the area of hemato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s measured. At 4 weeks after injection, double immuno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BrdU/NeuN and BrdU/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RESULTS AND CONCLUSION:(1)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nerve function defect score decreased in the three groups. At 1-4 weeks after injection, nerve function deficit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adenovirus-mediate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roup than that in the adenovirus vector group and saline group (P < 0.05). (2)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average absorbance of three groups in the peri-hematoma region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he absorbance value was higher in the adenovirus-mediate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roup than in the adenovirus vector group and saline group at 3 days-4 weeks (P < 0.05). (3) BrdU/NeuN and BrdU/GFAP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denovirus-mediate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roup than that of adenovirus vector group and saline group (P < 0.05). (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ediated by adenovirus, and intervention on 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in anim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veolin-1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组(转染Rn-caveolin-1-siRNA)、阳性对照组(转染Rn-MAPK-1control siRNA)及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4组。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转染后荧光表达情况;RT-PCR检测caveolin-1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aveolin-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亚单位(NF-M)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1)siRNA转染72h,MSCs荧光表达最强,转染率可达(81.5±2.8)%;而且转染组MSCs的caveolin-1mRNA转录下降(P0.05);MTT提示转染组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P0.05)。(2)β-巯基乙醇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其中以转染组诱导效果最佳,NSE、NF-M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3)随诱导时间延长,各组caveolin-1表达持续增加,诱导6d达到峰值,与诱导前、诱导6h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转染组与其它各组同时点的caveolin-1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以caveolin-1为标记蛋白的脂筏在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Widesprea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region of catecholamine groups of the rat lower brainstem, while few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a double-color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fo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tyrosine hydroxylase after colchicine treatment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catecholaminergic cells of the rat lower brainstem. We detected many new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e A1, A2, A4, A6-A10 and C1-C3 cell groups and in the other lower brainstem nuclei where, without colchicine treatmen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essenger RNA was expressed, but no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mmunoreactivity. In addition, the catecholaminergic neurons were found to express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mmunoreactivity with the co-existence being greatest, in percentage terms, in medullary catecholaminergic cell groups. Hypotensive hemorrhage, which activates medullary catecholaminergic neurons,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mmunoreactivity in catecholaminergic neurons (A1/C1 and C2).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s regulated by neuronal activity in medullary catecholaminergic cell groups involved in central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脂结合蛋白(BLBP)在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BLBP过表达腺病毒和干扰慢病毒载体,并从大鼠胚胎海马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Nestin免疫荧光鉴定NSCs;将体外培养的NSCs分为4组: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NC组),BLBP过表达腺病毒组(Ad-BLBP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LV-NC-RNAi组)和BLBP干扰慢病毒感染组(LV-BLBP-RNAi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LBP表达;病毒感染4 d后免疫荧光检测分化细胞中βⅢ微管蛋白(Tuj1)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 Ad-BLBP组较Ad-NC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少,突起短而少;LV-BLBP-RNAi组较LV-NC-RNAi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突起多而长。结论 下调BLBP的表达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