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内不稳定的脂质斑块破裂、出血,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因两者病理生理改变不同,所以其治疗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临床表现,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与出血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再通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短期内改善临床征状优势明显[1]。本研究对比分析二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临床上ACS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演进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为前期基础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严重并发症 ,它是以冠状动脉内皮下不稳定AS斑块突然破裂、出血及血栓迅速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病理特征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包括冠状动脉完全阻塞造成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AMI)、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造成的非ST段抬高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 ,AS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其分泌的炎性细胞递质 ,特别是一些细胞因子在ACS的病理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胞因子在ACS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综合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我们评价了综合治疗对568例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这类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风险,而高龄ACS患者介入治疗经风险评估后年龄并不是治疗策略的唯一决定因素,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在ACS的治疗中表现出优于裸金属支架,MGuard栓塞保护支架治疗ACS显示出较好的初步结果;血栓抽吸装置可降低无再流发生,但临床终点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率、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出血发生率)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占凌辉  陈群 《高血压杂志》2003,11(6):527-531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 ,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标志是斑块内脂质丰富、炎症反应活跃、胶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少 ,且纤维帽薄 ,容易破裂[1 ] 。目前认为 ,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认识炎症与ACS的关系 ,对预防、诊断和治疗ACS非常重要。1 炎症反应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 ,根据患者心电图 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 ST段抬高的 ACS,即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和无 ST段抬高的 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和无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 NSTEMI)。 U A/ NSTEMI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 UCAD)。1  UA/ NSTEMI的介入治疗U A/ NSTEMI患者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即早期保守治疗和早期有创治疗。前者的原则是 ,患者仅反复缺血 (静息时或稍活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20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由于对ACS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进而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庆博  李宗清 《山东医药》2002,42(20):67-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其可分为两类 ,即 ST段抬高的 ACS(Q波心肌梗死 ) ;ST段不抬高的 ACS,包括ST段不提高的心肌梗死 (无 Q波心肌梗死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对 ACS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1  ST段抬高 ACS的治疗决策ST段抬高的 ACS即 Q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 AMI的关键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 (IR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方法对6例女性SLE合并ACS患者(年龄23~54岁,SLE病史5~13年,激素应用时间≥2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三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2例、单支病变2例。前降支均有累及。6例患者共植入支架9枚,手术成功率100%。对6例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了3~6个月的临床随访,有4例患者有心绞痛复发而再住院,复查CAG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ISR)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的2例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SLE合并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DES是否有助于此类患者治疗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cutecoronary syndrom,ACS)是由于冠脉内斑块不稳定、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的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硬死。我们旨在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CS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ACS患者(ACS组)81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其中仅行药物治疗30例(非CSI亚组);行急诊CSI治疗51例(CSI亚组);另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ACS的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冠状动脉治疗(造影)前,后1 h、1周、1个月时血浆ADMA水平,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期血浆ADMA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组血浆AD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CSI亚组患者血浆ADMA水平迅速且持续的降低(F=11.8,P<0.0001);非CSI亚组血浆ADMA水平缓慢下降(F=16.3,P=0.000);③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后血浆ADMA水平升高,但总体水平低于ACS患者(F=7.4,P=0.000).结论:CSI不仅不会使血浆ADMA水平增加,还能进一步降低其水平,其影响血浆ADMA水平的机制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浆ADMA水平的影响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 (UA)与冠状动脉病变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 15 1例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 (SAP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ACS组 )以及非冠心病对照组 3组 ,抽取空腹血 ,测定血清尿酸水平 ,并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的UA水平较单支病变明显升高 (P <0 .0 5 )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双支病变UA水平相似 (P >0 .0 5 )。SAP组和ACS组U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ACS组UA水平较SAP组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相关 ,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可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缺血事件发生的关键机制。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1-3])。目前,欧美及中国指南均推荐,ACS急性期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前,缺血性心脏病仍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最终通路。斑块破裂长期以来被认为引起了绝大多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但目前的证据显示,这样的看法不仅片面,还掩盖了其他能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对应的治疗策略[1]。无论是之前针对心脏性猝死的病理学研究,还是新兴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斑块侵蚀作为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第二大原因,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基于斑块侵蚀的ACS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为ACS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临床初诊为ACS病人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18.5%,心电图检出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78.8%,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度、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及血流阻断的血管对应病变.CAG可为ACS病人正确诊断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为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1].有关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在心肌缺血中有重要的作用[2,3].本文探讨hsCRP、Nt-proBNP在老年ACS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